這是最常見的單向醫患關系模式,是基於生物醫學模式,對疾病的醫學治療。它的特點是“醫生為病人做什麽”,醫生在醫患關系中起主導作用。醫生的權威不會被患者懷疑,患者壹般也不會提出任何異議。
這種模式主要存在於昏迷、休克、全麻、嚴重創傷和精神病患者的醫療過程中。這類患者壹般會部分或完全喪失正常的思維能力,這就需要醫生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高度的責任感,以及對患者的關心和同情。
(2)引導合作模式。
這是壹種弱單向的醫患關系,以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和疾病治療為指導。它的特點是“醫生教病人做什麽”,醫生仍然主導著醫患關系。然而,醫生和患者都積極參與醫療活動。雖然患者的主動是建立在執行醫生意誌的基礎上,醫生的權威在醫患關系中仍然起著主要作用,但患者可以向醫生提供自己疾病的信息,同時也可以對醫生和治療提出意見。
這種模式主要存在於急性病患者的醫療過程中。因為這類患者意識清醒,但病情嚴重,病程短,對疾病的治療和職業知之甚少,需要依靠醫生的指導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療。這種醫患關系模式要求醫生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高度的責任心、良好的醫患溝通和健康教育技能,讓患者在醫生的指導下盡快康復。
(3)***相互參與模式
這是壹種雙向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和以健康為中心的醫患關系模式。其特點是“醫生幫助患者恢復自我”,醫患關系建立在平等的地位上。在這種模式中,醫患雙方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相互協商,對醫療目標、方法和結果都是滿意的。
這種模式主要存在於慢性病的醫療過程中。病人不僅清醒,而且對疾病的治療有了更好的認識。這類疾病的治療往往涉及幫助患者改變過去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和人際關系。醫生要以患者的整體健康為重,尊重患者的自主權,給予患者充分的選擇,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在功能受限的情況下擁有良好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