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晚清洋務派的指導思想,主張以中國的經學、史學為原,以西方的科學技術為用。學習西方的長技能,抵禦西方的侵略之路。
洋務思想家馮桂芬最早提出“中體西用”的觀點。他在1861的《在校抗議》壹書中說:“以中國倫理為原,輔之以國家富強之術”。他以“基礎”與“輔助”的主從關系處理中學與西學的關系。他的思想對洋務派影響很大,被資產階級改良派視為先行者。
從“造洋兵器”出發,提出“師夷長技”,擴大向西方學習的內容。主張在傳統文化中的“法女王”之後加上“他國之學”,使改革不僅從歷史的角度進行,而且從世界意識的維度進行。尤其是“六物不如壹物”的理論,在近代中國學習西方思想史上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
擴展數據
洋務派的指導思想最早由馮桂芬提出,後由張之洞系統闡述。在張之洞的思想中,最著名的是他的“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點。作為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之壹,張之洞在1883任山西巡撫時,提出了“以商為體,以戰為用”的思想。為了拯救自己,壯大自己,他不得不改革。
作為洋務派的代表人物,張之洞主張學習西法,提出了“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他和劉坤壹商定了“采西法十壹折”的具體措施。早在清末修律正式開始之前,張之洞就主張“擇西學者可補我之不足,用西政者可取我之病”,他認為這是“有利無弊”的。
1898年,張之洞在其代表作《勸學》中確立了向西方學習的基本原則,即“西術必要,西政重要”。張之洞的“西政”不僅包括史籍、官制、學制、法律,還包括農業政治、礦業政治、工業政治、商業政治、軍事政治、船政等“實用”科目。
百度百科-馮桂芬
百度百科-中學為體,西學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