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對五保戶死亡後遺產的處理沒有做出明確規定,實踐中面臨此類問題時容易產生糾紛。但是,根據我國《繼承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
壹是如果“五保”和村委會簽訂了贍養協議,就按贍養協議辦理。贍養協議約定“五保戶”的遺產歸承擔贍養義務的村委會所有,歸村委會所有;沒有明確約定的,不能歸其所有。
二、根據遺囑繼承或遺贈。比如“五保”和村委會在贍養協議中沒有對遺產進行處理,而是另立遺囑指定遺產由法定繼承人繼承,或者將遺產贈與國家、集體和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則遺產歸立遺囑人或受遺贈人所有。
三、依法繼承。在“五保”供養協議和“五保”遺囑未處理繼承的情況下,“五保”遺產由法定繼承人繼承。但是,承擔“五保”供養義務的集體組織或者供養機構有權從死亡賠償金中扣除“五保”供養費用。即在法定繼承或遺囑繼承的情況下,應先從“五保戶”的遺產中扣除“五保戶”費用,剩余部分由法定繼承人或遺囑繼承人繼承。
擴展數據:
所謂五保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吃、穿、醫、保、葬(孤兒保教育)。
“五保戶”在我國農村普遍存在。這壹制度的建立體現了我國壹貫的保護老人和兒童的原則,是社會主義和人道主義的具體體現。
《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中的五保對象主要包括符合下列條件的村民中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成年人。五保對象是指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義務或雖有法定贍養義務但無贍養能力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成年人。
(壹)無法確定贍養義務人,或者雖有法定贍養義務人,但贍養義務人沒有贍養能力的;
(二)無勞動能力的人員;
(三)無生活來源(包括拾荒者,法律沒有明文規定拾荒者為生活來源);
(四)老年人、殘疾人、16周歲以下的村民。
法定贍養義務人是指依照婚姻法規定負有贍養、撫養、扶養義務的人。
五保對象的確定:由本人申請或村民小組提名,經村民委員會審核,報鄉鎮政府批準,發給五保證,憑五保證享受五保待遇。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五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