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互聯網醫療逐漸興起並得到廣泛應用。為規範互聯網醫療市場秩序,保障公眾健康安全,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於2018發布《互聯網醫療服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辦法》明確了醫療機構的定義、服務內容、資質要求、醫師註冊審批等內容。同年9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細則》),對互聯網診療進行了專門規範。《細則》對不同類型的互聯網診療服務實行三級分類管理,即普通互聯網診療、互聯網診療和遠程醫療、互聯網醫院。對醫療機構資質要求、醫師註冊審批、技術服務能力等也有詳細規定。同時,《細則》還重點規範了互聯網診療的服務內容、醫生的執業行為、醫療信息的安全等。為便於監督管理,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還對互聯網診療實行備案管理制度。互聯網醫療服務機構在備案前需要通過相關部門的技術評估和資料審核,確保符合相關技術標準和法律法規。總之,互聯網診療是未來醫療領域的發展趨勢,但也存在壹定的風險和挑戰。加強監督管理,防範風險,保障公眾健康安全是重要任務。
互聯網診療涉及哪些法律法規?互聯網診療涉及的法律法規很多,主要有《醫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法》、《互聯網醫療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同時,互聯網診療還應遵守網絡安全法、電子商務法等相關法律法規。
互聯網診療管理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醫療機構需要加強自身管理,提升技術能力,保證醫療質量。監管部門需要加強監管,完善監督機制。公眾也需要提高風險意識,選擇正規合法的互聯網診療服務。只有齊心協力,才能實現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法律依據:
《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第十二條醫療機構應當建立健康檔案和信息安全制度,保護患者個人隱私和醫療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