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學的基礎包括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宏觀金融學(國際金融和貨幣銀行學)和微觀金融學(投資和公司金融),各占1/3。
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學考研科目。
1,初試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1,俄語202,日語203。
③303數學三?
④806經濟學(宏觀和微觀)
2.復試:1026金融
擴展數據:
金融學是從經濟學中分化出來的壹門應用經濟學科。它以貨幣和貨幣資金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具體研究個人、機構和政府如何獲取、支出和管理資金等金融資產。
金融學專業培養具有金融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能夠在銀行、證券、投資、保險等經濟管理部門和企業從事相關工作的專業人才。
金融理論概述
現代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PT)
1952年,美國經濟學家凱爾·m·馬科維茨(Kyle M. Markowit)在他的學術論文《資產選擇:有效多樣化》中首次應用了投資組合收益的均值和方差這兩個數學概念,從數學上定義了投資者偏好,從數學上解釋了投資多樣化的原理。
本文系統闡述了資產組合與選擇問題,標誌著現代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PT)的開端。
有效市場假說(EMH)
1965年,芝加哥大學金融學教授尤金·法馬發表了題為《股票市場的價格行為》的論文,深化了1970年的理論,提出了有效市場假說(EMH)。
有效市場假說有壹個值得質疑的前提,即參與市場的投資者足夠理性,能夠迅速對所有市場信息做出合理反應。
根據這壹理論,在法律健全、功能良好、透明度高、競爭充分的股票市場中,所有有價值的信息都已及時、準確、充分地反映在股價走勢中,包括企業的當前和未來價值。除非存在市場操縱,否則投資者無法通過分析前期價格獲得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超額利潤。
行為金融學
65438-097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卡內曼等人發表了題為《預期理論:風險狀態下的決策分析》的文章,建立了人類風險決策過程的心理學理論,成為行為金融學發展史上的裏程碑。
行為金融學是結合金融學、心理學和人類學的綜合理論,試圖揭示金融市場的非理性行為和決策規律。
根據這壹理論,股票價格不僅由企業內在價值決定,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資者主體行為的影響,即投資者的心理和行為對證券市場的價格決策及其變化有很大影響。它是與有效市場假說相對應的理論,其主要內容可分為套利限制和心理學兩部分。
總的來說,到1980,經典投資理論的構建已經基本完成。之後,世界各國學者所做的只是壹些修補和改進工作。例如,對影響證券收益率因素的進壹步研究,對各種市場“異質性”的實證和理論分析,對期權定價假設的修正等。
百度百科-金融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