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秩序是指公共秩序,是指國家社會存在和發展所必需的壹般秩序;良俗是指良好的習俗,是指壹個國家社會存在和發展所必需的壹般道德。公序良俗是指民事主體的行為應當遵守公序良俗,不得違反國家的公共秩序和社會的普遍道德。《民法》制定之初,公序良俗原則限制了契約自由,但時至今日,公序良俗原則被視為私法領域的壹大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平起平坐:私法中權利的行使和義務的履行都必須在這個範圍內,才能被視為合法。誠實信用原則是在法律自由的基礎上從法律內部調整和修復當事人之間的權益,而公序良俗原則是在同樣的基礎上從外部對其進行限制。
公序良俗原則是學者們根據世界上通用的立法術語總結出來的。受前蘇聯民事立法和民事理論的影響,我國現行法律沒有使用公序良俗的字眼,而是用“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道德”來表述同壹精神,在內涵和功能上與“公序良俗”相同。“社會公德”等同於“善良風俗”。許多民事立法完善的國家都明確規定了公序良俗原則。例如,《法國民法典》第6條規定,個人不得通過特別約定違反有關公序良俗的法律。《德國民法典》第138條規定,違背善良風俗的行為無效。日本民法典第90條。
民法之所以需要規定公序良俗原則,是因為立法不可能預見到當時所有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益和道德秩序的行為,並作出詳細的禁止性規定。因此,公序良俗原則的確立彌補了禁止性規定的不足。公序良俗原則包含了法官自由裁量權的因素,具有很大的靈活性,能夠應對現代市場經濟中的各種新問題。在確保國家整體利益和社會道德秩序,以及協調各種利益沖突,保護弱者,維護社會正義。當存在損害國家利益、社會福利和社會道德秩序的行為,且沒有相應的禁止性法律時,法院可以根據公序良俗原則直接認定該行為無效。
我的夫人榮,日本學者,用綜合個案研究的方法,把違反公序良俗的行為分為以下七種:1:違反人倫;2.違背正義觀念的行為;3.利用他人的尷尬和無經驗獲取不當利益;4.極端限制人身自由;5.限制商業自由的行為;6.為生存而處置基本財產;7.非凡的幸運射擊行為。這就是著名的“我老婆型”。
我國學者從理論角度總結了違反公序良俗的類型:1:危害國家公共秩序;2.傷害家庭關系的類型;3.違反性道德的行為類型;4.拍攝行為類型;5.侵犯人權和個人尊嚴的類型;6.限制經濟自由的行為類型;7.違反公平競爭的行為類型;8.違反消費者保護的行為類型;9.違反工人保護的行為類型;10:暴力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