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種:侮辱性暴力語言。當孩子做不好某件事的時候,父母通常會說壹些侮辱性、諷刺性的話來激發孩子的上進心。然而事實往往達不到家長的預期效果。有些家長經常說:“妳怎麽這麽笨!”"
如果經常使用這些侮辱性、暴力性的詞語,孩子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往往會放棄。因為孩子缺乏自信,覺得自己不是學習的材料。
第二種:貶低性暴力的語言。壹旦孩子達不到父母的期望,父母就會通過說壹些貶義詞來發泄內心的不滿。比如“妳幾年級?”“我覺得妳根本不是學習的材料。”“算了,別讀了,浪費錢!”
俗話說“壹句好話暖三冬,壹句壞話傷六月”,更不用說從自己最親的父母口中說出的冷言冷語,往往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對學習失去興趣,變得膽怯、膽怯甚至冷漠。
第三種:威脅恐嚇的暴力語言。當孩子不按父母的意思去做時,父母會用壹些讓孩子害怕、恐懼的話語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如“不聽話,不要妳”“不乖,讓警察把妳帶走!”
經常使用這種語言會讓孩子認為父母不愛自己,會造成孩子對世界的錯誤認知,也會極大阻礙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第四種:厭惡,通常表現為父母不負責任,或者常見於離異家庭。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往往會覺得自己是個累贅,對生活失去熱情,甚至產生自殺的念頭,或者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第五種:抱怨和哀求,導致孩子的魯莽和無法無天,家長也沒有辦法。如“請不要再這樣了?”
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最後往往自食其果,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性格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很難在社會上生存。
四,家庭語言暴力的原因
1.傳統觀念
受中國幾千年封建思想的影響,現代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思想仍然與中國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觀念密切相關。“壹切都是劣等的,只有學問高”“學問優秀,然後做官”“努力的人治理人,努力的人治理人”等封建傳統人才觀早已深入人心。現在很多家長還是認為孩子只有進了有編制有崗位的機構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而學習和考試是成才的必經之路,分數成了衡量壹個人在這條路上優秀與否的唯壹標準。
雖然國家壹直在提倡素質教育,分數並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在很多家長眼裏,分數的差距就像天上地下,會直接體現出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差別。考試沒考好的孩子,回家後經常會被父母罵,甚至數落。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父母打罵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屬於家事,別人無權幹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