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秀回憶,2004年6月,她參加高考後,報了三個誌願。前兩個是上海的學校,最後壹個是山東理工大學。她向記者提供的壹份2004年山東省高校錄取新生名冊顯示,陳春秀當年高考546分,差本科線3分,被第三誌願——山東理工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錄取。
她說:“我們家裏沒有電話。填完誌願後,我留下了鄰居的電話。後來問了很多次也沒有消息。我想,我壹定是考砸了。”認為自己落榜的陳春秀失去了復讀的信心,也不願意增加家裏的負擔。“在農村,妳上不了大學,要麽種地,要麽打工。”陳春秀選擇了後者。直到結婚後,陳淳秀才回到冠縣,後來做了幼師。
擴展數據
學校反應
6月11日晚,新京報記者再次詢問參與調查的山東理工大學招生辦王老師。他表示,由於時間跨度較長,此事正在調查中,材料已提交紀委。沒有其他要評論的了。
上述“公示”還稱:“經資料收集、學院聯系核實、學校審核,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2004級學生陳春秀系冒名頂替入學。經學校校長辦公會議研究,我校將按程序取消陳春秀的學籍信息。”
陳春秀認為取消學籍的決定不公平。“這是我當年考上的大學。直接註銷意味著我不能重新入學。我要恢復當年的名譽。”陳春秀告訴記者,他曾要求山東理工大學返校,但對方以“沒有先例”拒絕。
新京報訊農婦被冒名頂替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