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代工是指品牌生產商不直接生產產品,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關鍵核心技術”設計開發新產品,控制銷售的“渠道”,但產能有限,連生產線、廠房都沒有。為了提高產量和銷量,降低進入新生產線的風險,甚至贏得市場時間,他們通過合同訂購的方式委托其他同類產品廠家生產,訂購的產品低價買斷,直接貼上自己的品牌。這種委托別人生產的合作方式就是貼牌生產,承擔這種加工任務的廠家就叫貼牌生產,其生產的產品就是貼牌產品。
3.發展原因:由於生產的社會化分工。在工業社會,知名品牌企業出於制造成本、運輸便利、節省開發時間的考慮,壹般都願意找其他企業代工或ODM。而那些品牌知名度低、銷售渠道知識有限、生產能力強的廠商,更願意接受風險更小的委托產品訂單。
中間商-商業企業與生產企業之間的利潤糾紛客觀存在,這是不爭的事實。當市場上賣家的分布格局足夠深、足夠寬的時候,自然而然,賣家就會把利潤空間擠壓到生產企業,尤其是那些中小型生產企業,就會面臨壹個非常嚴峻的事實,要麽堅守自己的品牌無所作為,要麽選擇中間商品牌生存。
從全世界範圍來看,只有少數生產企業在堅持自主品牌發展的道路上存活下來,而更多的企業在與經銷商的品牌對接後嘗到了甜頭。
4.相關風險:
法律風險:國內企業之間的OEM合同過於簡單。國外知名品牌的授權協議往往有厚厚的壹本書,從設備到技術,從標準到質量,從配件到整機,從價格到市場,從服務到維修,從交貨周期到配件供貨壽命,從付款到交貨,從檢驗到驗收,都做了完善的要求,防止延誤。而國內企業往往壹蹴而就,容易導致糾紛增加,矛盾難以調解。因此,在經營中,要謹防毀約搶占市場,以次充好。
經濟風險:市場預測能力不足。由於甲方對市場的低估和自身的配送能力,甲方削減訂單量,而由於甲方計劃的慣性,在市場劇變後,乙方壹時難以周轉,導致乙方備件和原材料大量積壓,大量資金被占用。乙方生產的穩定性差,難以自主掌握自己的命運,缺乏發展的後勁,更重要的是微利。例如,美國芭比玩具進入中國市場,價格為329元人民幣,而中國的壹家工廠只需支付每件4元人民幣。
品牌風險:品牌企業在選擇廠家時要特別慎重,選擇那些有實力、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這樣才能保證產品的質量,增強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在這種情況下,主機廠可以讓企業吃飽,但不壹定能讓企業吃好。因為在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中,生產的利潤是最低的。當壹些企業下訂單時,他們會把價格壓到很低的水平。這樣的訂單雖然大,但是利潤薄,沒有提升的空間。而且企業接到某個品牌的大訂單,工廠的產能會在壹定時間內被買斷。這樣,它自己的產品就生產不出來了,它的品牌在市場上的影響力就會被削弱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