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新聞報道策劃的策劃技巧

新聞報道策劃的策劃技巧

是指從發現新聞報道線索、確定報道主題到收集分析相關材料、確定報道效果目標的壹段時間,是報道策劃的準備階段。

發現新聞線索是產生報道主題的前提。記者獲取新聞線索的途徑有很多,比如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讀者在來信、來電、來訪中提供,報社領導或其他社會部門提供,編輯在其他媒體報道中發現等等。編輯每天都會獲得大量的新聞線索,需要根據新聞選擇的標準對這些線索進行Z分析判斷,選擇適合報道的線索進行采訪調查。需要註意的是,即使是適合采訪調查的新聞線索,也不壹定都需要進行新聞報道策劃。需要編輯策劃的,只是那些內容重要、意義重大的新聞,應該由外而內的“線性”,或者由這個到那個的“網絡”廣度的深度報道。這種報道不是壹兩篇稿子能完成的,也不是壹兩個記者壹個人能完成的。需要精心策劃,多方配合,配合成龍的配套新聞報道才能實現。

壹旦發現壹條值得新聞報道策劃的重要新聞線索,策劃人首先要圍繞這條線索搜集各種信息。這些信息主要包括:

1.報告對象的信息。如果報道壹個重大事件,需要了解事件的背景、進展、各方對事件的反應、有關專家對事件發展的分析和預測、與事件相關的其他事件和人物、歷史上的類似事件、其他地區的類似事件等等。只有最大限度地掌握了舉報對象的相關信息,舉報策劃人才能更準確地把握其本質和意義,從而決定如何舉報。

2.報告收件人的信息。比如讀者對這條新聞線索是否有所了解,他們對這個話題的了解需求在哪裏,讀者對已知事件的反應,相關專家對事態發展的分析和預測,相關領導對事件的態度和對策等。這些信息有助於策劃人員把握受眾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策劃報道,而這些信息有的可能直接成為報道的內容。

3.報告競爭對手的信息。對於壹些意義重大、壹般會被媒體報道的話題,要盡量了解其他新聞媒體的報道方案,了解他們的報道規模會有多大,可能會選擇什麽樣的報道方式,以便針對競爭對手的行為采取相應的對策,揚長避短,在報道中出奇制勝。

信息是決策的基礎,在規劃的前期收集和分析相關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壹些重視報道策劃的新聞媒體甚至有專門的人員從事這種信息收集和分析,並在機制上予以保障。

收集和分析相關信息,壹方面是為了進壹步推敲選題,必要時進行修正和調整,另壹方面也是為了確定報道效果的目標。所謂報道效果目標,就是記者在報道策劃前期所掌握的信息的基礎上,對新聞報道可能產生的社會效果的預測,希望達到的目標。報道效果的目標為報道策劃指明了方向,報道方案的設計將以實現這壹目標為中心。

報道效果的目標與報紙的社會功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新聞媒體具有傳播信息、政治宣傳、普及教育、輿論監督、社會服務、文化娛樂等多種功能。所有這些功能都要通過具體的新聞報道來實現,因此報道效果目標也相應多樣化。如通過報道宣傳某種政策、理念或主張;通過批判性報道揭露社會弊端,促進問題的解決;通過跟蹤報道,傳播最新信息,監測社會環境;通過活動策劃和新聞報道相結合,為大眾提供服務和娛樂,或進行道德教育,解決社會問題,或塑造報紙形象,擴大社會影響。具體到壹個新聞報道策劃,其報道效果目標可能是單壹的,也可能是復合的,即同時有幾個目標。報道效果的目標可以因話題不同而不同。壹般來說,話題越重要,報道效果的目標越高。報道效果目標規定了報道策劃的方向,從而規定了報道規模、報道方式和表現形式。報道策劃方案是根據報道效果的目標來設計的。是指根據報道效果目標,對報道過程、報道方式、表現形式進行大膽想象,最終形成系統的報道設計方案的階段。這是報表規劃的核心階段。

新聞報道策劃本質上是壹種創造性思維活動,這種創造性工作通常由壹兩個人進行,更多的人參與。報道的思路是設計報道方案的方式,報道思路的形成有壹個從醞釀期到明確期的過渡過程。孕育期是壹個沈思和多重假設的階段。這時,策劃者在頭腦中加工收集的數據和信息,尋找報道的突破口,不斷地從前後做出各種假設,並讓這些假設在頭腦中反復組合、交叉、碰撞、滲透,不斷地否定和選擇,形成新的假設和想法。這個階段的心理狀態呈現出各種思維狀態的交替,思維強度很強,往往會出現“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的內心困惑。光明期是頓悟和突破階段,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經過長時間的醞釀,策劃人的創作火花突然爆發,靈感、直覺等不合邏輯的思維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壹階段的心理狀態是高度興奮的,突如其來的頓悟和突如其來的成功往往讓策劃人感到驚嘆和高興。

1991末,經濟日報頭版刊登了壹則簡訊《馬上就辦》,報道了遼寧省鞍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為提高工作效率,實行“馬上就辦”制度,引起讀者關註。也有讀者來信表示懷疑。有壹位讀者直接批了報紙上的話;“我不信,吹牛?”把報紙送到報社。針對這種情況,該報壹位年輕的編輯想出了壹個巧妙的連續報道方案,壹舉成功。編輯後來寫了壹篇文章回顧這段經歷:

“我馬上就做”非同壹般。當時我上夜班,所以能先看書,看完覺得很興奮。興奮之余,不禁疑惑:“真的這麽好嗎?”讓我們保持懷疑。

緊張的夜班工作已經告壹段落,只等大局。這時候我們請老範(主編範景毅)談談自己的采訪趣聞。如從壹堆廢稿中擡出壹個頭條,從采訪冷遇中引出大新聞,從鄉政府晚上聽不到電話的聲音中體會到農村生活的變化等等。,老範講了壹下,聽起來還挺有意思,挺過癮的。

巧合的是,兩天後,我看到了那封後來變成“暗訪”的信。我立刻想起了老範說的那段軼事,隱約覺得這裏面藏著大新聞。但那是什麽?請龐廷富(駐站記者)到“馬上就辦”總店,派記者暗訪,和舉報信壹起刊登?這都是新聞,但總被認為其形式不新穎,新聞味不夠濃。

這壹天,我常常懷念這件事。那天晚上,在和老範聊天的時候,我突然有了壹個想法:能不能請這位讀者和記者壹起暗訪壹下?瓜熟蒂落時的壹種喜悅和沖動。我試圖把這個想法表達出來。

這段經歷形象地說明了報道思路形成的過程。壹封讀者來信引出壹個報道話題的思考,首先是苦思冥想的醞釀期,然後是豁然開朗的明朗期。這樣就形成了新的舉報思路,也就有了相對成型的舉報方案。主編對這個計劃做了進壹步的補充。他建議編輯在帶讀者去鞍山市政府采訪時不要暴露真實身份,而是以書記員的身份現場體驗“馬上就辦”是真是假,並對這篇報道的其他細節進行了詳細的指導。於是,報紙記者與讀者之間出現了“秘密采訪”的超常之舉,報道從內容到形式都抓住了讀者。《秘密采訪》出版後,有讀者來信寫道:“我很佩服妳邀請讀者壹起進行秘密采訪的勇氣和魄力,也很欣賞妳的求實精神和讀者觀念。但是,我想知道,如果‘暗訪’不像《馬上就辦》裏報道的那樣,妳會如實報道嗎?”可見,讀者感興趣的不僅僅是報道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報道的實質內容。其實這種疑問編輯在策劃報道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了,做了兩個準備。正是為了達到充分說服報道效果的目的,他策劃了《秘密采訪》這樣壹個大膽新穎的連續報道。

報道方案是報道思路系統化、具體化的產物,它把報道思路中的所有細節都條理清晰地表達出來。重要專題的報道策劃壹般需要形成書面稿,在報社內部向相關報道參與者公布,聽取他們的意見再做修改。報告策劃方案的具體內容已經在上面具體討論過,主要包括:選題、報道範圍和重點、報道規模、新聞發布方案、報道方式、報道形式、報道力量配置和報道機制等。

在策劃重要的報告活動時,往往需要設計多套報告設計方案,以便從中進行比較和選擇。比如1997年元旦,上海文匯報國際新聞版策劃節日報道時,產生了三種報道設計方案。想到的前兩個方案是:壹個是出版畫報雜誌,邀請幾位著名藝術家創作壹套以1996重大國際新聞為主題的漫畫。壹種是發布照片,版面以壹張世界地圖為中心,周圍是附有簡要說明的照片,然後用箭頭將照片與新聞地點,即地圖上的某壹點連接起來。經過討論和研究,兩種方案都存在問題:前壹種方案的問題是,短時間內不容易找到十幾部內容和形式都令人滿意的作品,如果漫畫不“漫”,缺乏品味,或者“漫”得越界,那就不好了,弄巧成拙。後壹種方案的問題是,按照當時報社的技術條件是達不到設計要求的,只能廢棄。最終選擇了第三種方案,即舉辦壹組“外國人過年”專題報道,邀請外國記者走上街頭,從送舊迎新的角度觀察東道國的方方面面,並撰寫800字左右的小特寫發回報社,形成專版。這個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實施後取得了良好的舉報效果。⑩報告設計方案的優化是報告策劃核心階段的重要壹步,這個決策關系到整個報告的成敗。應該用什麽標準來優化設計方案?壹般來說,主要考慮兩個方面:

首先對候選方案的效果進行預測,並與上報的效果目標進行比較,選出最接近效果目標的方案。對於那些效果預測不確定的方案,我們需要謹慎。

其次,對候選方案的實施條件進行分析,並與報社現有條件進行比較,選出最接近的方案。對於那些不具備實施條件(包括人力、財力、技術設備、管理水平、時間等)的報社。),壹般不宜采用該方案。是指從報告策劃方案實施到報告結束的這段時間,在此期間,根據報告的進展,不斷修改原設計方案。

報告策劃和報告實施是溝通過程中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報告策劃離不開報告實施。因為在溝通的過程中,策劃者必須時刻接受實施中的信息反饋,並據此調整原策劃方案,形成“策劃?”實現?又在計劃了?重新實施”是壹個多周期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必須通過能夠有效控制舉報來保證舉報效果。因此,新聞報道策劃在報道實施之前提前運作,形成設計方案;在匯報實施過程中,匯報計劃仍與匯報同步推進,壹方面接收反饋,另壹方面修改計劃,直至匯報結束。

在報道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前期策劃的突發情況,比如報道對象的變化、報道外部條件的變化、讀者對報道態度的變化等等。計劃者要想在報告和實施過程中掌握這些變化並及時修訂計劃,就需要建立信息反饋機制,主動、全面、及時地接受各方面的信息。計劃者應接受的信息反饋主要包括:

1.記者的反饋

記者、通訊員和作家是報道的直接操作者。他們對實際情況了解的最詳細,對舉報的效果了解的最快。他們不僅是報道的參與者,也是報紙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壹篇報道能否按計劃進行,記者的感覺往往是最敏感的。而且,因為記者對報紙感興趣。他們熟悉讀者和報道對象,經常能對報道的調整和補充提出許多好的意見和建議。比如1988,經濟日報舉辦了壹場關於“三角六”的討論,因為雞西公x汽車公司的壹名售票員被查出“侵吞”了三角六分錢的車票價格,受到了處罰。此事在辦理過程中引起了爭論。有人認為,從嚴格企業管理的角度來看,處罰是合理的;也有人認為貪汙三萬六沒歸案,三角六是什麽?但最後省領導還是認為應該處罰。記者就此寫了壹篇報道。壹開始這個報道定為頭條,還沒發,報社內部突然起了爭執。在編輯前的會議上,所有人都拒絕了主編已經批準的標題。幾天後,這篇“死”稿突然出現在2版頭條。主編不禁要問:這條新聞上不了頭版,為什麽能上二版?然後,在剪輯前的會議上又發生了壹場爭論,雙方各持己見,互不相讓。報道策劃人據此調整了原報道計劃,將報紙內部的爭論公之於眾,以此引發社會討論,促進報道的深度。本報編輯部壹篇有爭議的報道發表後,確實引起了廣泛關註,讀者紛紛參與討論,報道取得了良好效果。可見,報告策劃人要註意接受報告人的反饋,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報告的順利進行。

2.目標受眾的反饋

受訪者和報道者都是報道的當事人。他們能不能接受舉報,能不能配合舉報,在舉報過程中有沒有改變自己的行為和看法,都會直接影響到接下來的舉報。因此,在報告中了解他們的情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5月份,1998,解放日報2版策劃了壹個新的欄目“與下崗兄弟姐妹同行”。原報道計劃是采訪壹批下崗再就業的先進人士,連續發布體驗式新聞。然而,當記者與原目標約好時間後,發現他們的社交活動異常繁忙。其中壹個人抱歉地對記者說:“這個星期已經排滿了,星期壹某某電視臺采訪,星期二某某電臺采訪。”這時候策劃人就覺得原來的方案壹定要修改,否則很難有創新。於是,他們決定把目光投向最普通、最有代表性的下崗再就業人員,寫出他們的生活經歷和心理感受。由此,這組報道以其獨特的定位和生動的內容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壹致好評。在報道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應舉報人要求對報道進行調整的情況。比如有壹篇表揚報告,被表揚的人有疑慮,要求省略壹些原報告。批評性舉報,舉報內容不實或者舉報所述情況發生變化的;問題舉報,被約談人反映的問題已經解決了壹點,或者進壹步惡化,等等。這些變化是調整報告的重要依據。

3.相關部門和主管單位的反饋

被舉報人的上級、報社主管部門和有關領導在舉報過程中經常提出各種意見和建議,也可以成為舉報調整的理由。比如1991,經濟日報在報道中國企業普遍存在的“三角債”問題時,最初的設計是以大連起重機廠為典型,然後跟蹤其債務情況和償債行為,再由點到面,督促與大連起重機廠有債務關系的企業共同解決問題。但經過壹個階段的匯報,國務院作出指示,在東北開展債務清理工作,重點是遼寧,300多家重點企業被確定為試點單位,新聞報道要求加強合作。顯然,該報原先的報道計劃無法滿足上級部門的這壹要求,因為它僅限於只關註大連壹家起重機廠。於是,策劃人及時調整了計劃,《三角債追蹤報道》欄目開始超越原計劃,進入第二階段,連續發布系列評論,深度剖析“三角債”形成的原因,並開始發布記者隨討債團隊所寫的內容,使報道的深度和廣度超過了報道初期。

4.讀者的反饋

報道成功與否,讀者的反應是壹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如果報道在過程中沒有引起讀者的註意或者得到不好的評價,說明報道的實際效果與報道效果的目標有很大差距。因此,壹旦報道開始,策劃人就要密切關註讀者的反應,並據此隨時修改報道計劃。在現代傳播活動中,讀者的反饋不僅作為決策的依據,還具有更進壹步的意義,即讀者的意見本身可以成為報道的對象。比如《經濟日報》1997報道的“關現象”,構成整個報道的主要內容,相當壹部分是讀者來信和來稿。上述方面的信息反饋是報告實施過程中持續報告規劃的重要依據。根據各方面的反饋,計劃者壹般可以對原申報計劃進行如下修改:

1.修改報告理念

這是報道策劃上最大的調整。報道理念的轉變意味著對報道主題的重新認識,相應地,報道的範圍和重點、報道的尺度、報道的方法都要發生變化。因為這幾乎是對原報告策劃的全盤否定,除非真的與原設想不同或者遇到不可抗拒的阻力,否則在實際工作中並不廣泛使用。同時也說明原報告規劃不適應實際要求,不切實際,初始設計存在較大疏漏和漏洞,考慮不夠周密細致。比如1988,某報曾經組織過壹次如何看待收入差距的討論報道。當時經濟改革還不成熟,分配嚴重不公是人們津津樂道、怨聲載道的熱門話題。這篇報道揭露了專車司機和公交司機、醫院醫生和酒店醫生的收入差距,立即在讀者中引起反響。但報道只看了兩期就停了,因為分配不公問題社會嚴重,與“群眾脈搏”密切相關,但涉及到體制、政策、部門、企業的方方面面,實際工作中壹時半會兒解決不了;從當時中央的精神來看,對於前進過程中出現的這類問題,不可能拿出壹個成型的方案和措施,所以在宣傳報道上不宜加強。此外,還出現了大城市房改、交通等問題的報道,解決問題過於草率,激化矛盾。以後等客觀條件成熟了,再抓的話這樣的報道會更好。

報道思路的改變,可能是對正在進行的報道的徹底推翻。也可能是改變原來報道的主題,比如從報道主題A改為報道主題B;也可以是報道態度的轉變,比如從褒或貶的中性討論等等。

2.調整報告的內容

在不改變報道思路的情況下,對報道內容進行補充或壓縮,改變原有的新聞發布計劃,也是對報道計劃的重大調整。比如《經濟日報》的“三角債”報道,原本是重點追蹤大連起重機廠的人與人之間的債務,讓讀者看到“三角債”問題的嚴重性和復雜性,促進問題的解決。但由於中央清理“三角債”的新部署和外部條件的變化,報告原有內容已不能適應新要求。這樣,在基本遵循原有報道思路的基礎上,擴大了報道範圍,增加了新的內容。可見,報告內容的調整是由於報告預期目標的變化。目標壹變,報道的覆蓋面和重點也要變,所以原來的新聞發布計劃必須調整。

3.調整報告比例

通過延長或縮短報告時間、增加或減少報告長度、改善或減少報告的布局狀態,我們可以改變報告的外觀和強度。調整報告的規模通常伴隨著調整報告的內容。比如“三角債”報告內容調整後,只需要延長報告時間,增加報告篇幅,提高頁面位置即可。最初只有10組稿件,後來實際頭條達到26次,各類報道60余篇,壹版頭條10余條。

4.改變報告方式

它指的是改變報告的結構,以便取得良好的結果。如前所述,有幾種報告組織方式,在實際應用中並不互相排斥,可以組合起來,可以從壹種報告方式轉變為另壹種報告方式。報道模式的改變是基於報道思路的修正和報道內容的調整。比如《經濟日報》討論“三角六條”的最初設計就是刊登記者寫的新聞。後來這條新聞在報紙上兩次引起爭議,使得新的報道思路逐漸清晰,變客觀報道為組織討論。這樣,討論式就成了這份報告的調整形式。

5.調整舉報力量和舉報機制。

改變原有的記者調配、經費和技術設備的配置,建立新的報道機制。這種調整來自於報告內容和規模的調整。比如《經濟日報》的“三角債”報道,最初是由工信部和新聞部策劃運作的。後來舉報的規模擴大了,參與這個舉報的人也越來越多。審查部有十幾個部門,財貿部,遼寧記者站,上海記者站,北京記者站,吉林記者站,廣東記者站,安徽記者站,山西記者站。

總之,新聞報道策劃和新聞報道實施是齊頭並進、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面。在匯報過程中,計劃者需要自始至終接受反饋,並據此隨時修改匯報計劃,從而有效控制匯報活動,促進匯報盡可能達到效果目標。

  • 上一篇:路上哪些交通線不能壓?
  • 下一篇:亞洲期貨CTA基金的發展、法規和運作流程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