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以下幾種犯罪證據。(1)物證和書證。(2)證人證言。(三)被害人陳述。(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5)評估結論。(六)勘驗、檢查記錄。(7)視聽資料。
法律客觀性:
導讀:凡事都有規律可循,自然刑事辯護中的證據也是如此。壹、口供任意性規則(1)口供任意性規則的概念又稱非任意性排除規則,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僅基於被告人自由意誌所作的口供(即承認有罪的口供)是可以采信的;違背當事人意願或者違反法定程序作出的供述,不屬於翻供,屬於翻供。是不可接受的,必須排除。(2)要求根據口供規則,在法庭審理過程中,被告人對公訴方引用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有異議的,法官應當禁止公訴方將該證據提交法庭,不得將該證據作為判決的根據。(3)我國現行規定從我國刑事訴訟法第50條的規定來看,我國已經基本確立了口供任意性規則。二、傳聞證據規則(1)傳聞證據規則的概念傳聞證據規則又稱傳聞證據排除規則,是法律排除傳聞證據作為認定犯罪事實根據的規則。根據這壹規則,如果沒有理由,在審判期間和審判準備期間以外所作的任何陳述都不得作為認定被告人有罪的證據。所謂傳聞證據主要包括兩種形式:1。書面道聽途說證據庭審日期以外的證人親身感受案件事實所作的書面證人證言,警方、檢察機關所作的訊問筆錄:2。口頭傳聞證據證人沒有就他親身感受到的事實作證,而是向法庭講述他從別人那裏聽到的。(2)排除原因1。軼事證據可能被歪曲;傳聞證據,由於其復述的性質,可能會因故意或疏忽而導致敘述的錯誤或偏差。2.傳聞證據無法在法庭上進行質證和對質,其真實性無法確認,也阻礙了當事人權利的行使。3.傳聞證據不是在法官面前的陳述。基於直接言詞原則,應在法庭上進行證據調查,確保裁判官能察言觀色,辨別真偽。但對於傳聞證據,由於裁判官無法直接聽取原陳述,無法觀察原證人作證時的表情和反映,難以判斷其真實性和準確性,故予以排除。4.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九條規定,證人證言必須經公訴人、被害人、被告人、辯護人當庭質證、核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但第187條規定,公訴人、當事人或者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證人證言有異議,證人證言對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響,人民法院認為證人有必要出庭作證的,證人應當出庭作證。可見,我國現行立法並未規定傳聞證據排除規則,只是部分體現了該規則的精神。三。意見證據規則(1)意見證據規則的概念是指證人只能陳述自己親身感受和經歷的事實,而不能陳述自己對該事實的意見或結論。(二)排除原因1。證人表達意見侵犯了審理事實的人的權威;2.證人發表的意見可能誤導案件事實的認定;3.普通證人缺乏發表意見所需的專業知識或基本技能訓練和經驗;4.普通證人的意見證據對案件事實的認定沒有價值,證人的職責只是向法庭提供事實,而不是對事實發表意見。(3)我國立法規定,在我國要區分證人和專家。專家意見是壹種獨立的證據類型,某壹領域專家的意見可以在訴訟中作為證據使用。《死刑案件證據規定》對作為鑒定人的鑒定意見的審查作了詳細規定。同時,關於普通證人的意見證據,《死刑案件證據規定》第12條第三款也規定,證人的推測性、批判性、推斷性的證言,除根據壹般生活經驗判斷為真實的以外,不能作為證據使用。四。補強證據的規則(壹)概念所謂“補強證據”,是指用來增強另壹證據證明力的證據。壹開始就對確認案件具有重要意義的證據稱為“主要證據”,而用於確認該證據真實性的其他證據稱為“補強證據”。證據補強規則是指為了防止錯誤認定事實或者其他危險,在使用壹些明顯較弱的證據定案時,需要有其他證據來強化其證明力,才能被法院采信為定案的依據。壹般來說,刑事訴訟中需要補強的不僅包括被告人的供述,還包括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等具體證據。(2)補強證據必須滿足的條件:1。補強證據必須具有證據能力。2.補強證據本身必須具有保證補強對象真實性的能力,設立補強證據的重要目的是保證具體證據的真實性。3.補強證據必須有獨立的來源,即補強證據和補強對象不能重疊。例如,被告在審前程序中所作的供述不能作為他在法庭上供述的強化證據。(3)我國立法規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規定,壹切案件的判決都應當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如果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並處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予以處罰。可見,我國刑事訴訟法確立了被告人供述有待加強的規則。五、最佳證據規則(壹)最佳證據規則(Best Evidence Rule)的概念最佳證據規則又稱原始證據規則,是指當案件由文字、符號、圖形等記載的內容證明時,,原文就是最好的證據。(二)規則要求書證提供者如提供復印件、筆錄、影印件等非原件材料,應盡可能提供原件。妳必須提供充分的理由來解釋,否則,書面證據不被接受。最佳證據規則的重點是書證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書證原件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明顯高於書稿和復印件。因為重要的內容很可能在抄或抄的過程中被遺漏或故意篡改,所以抄或抄就有造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