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歷史學習和高壹高二有很大的不同。到了高三,妳會發現這是壹個高度概括、融會貫通、反復鞏固的過程。這就需要妳在高壹高二有紮實的基礎和“歷史基本功”。
高壹高二不需要苛求知識的深度,但是要註意知識的廣度。
妳會發現語文水平和課外知識的豐富程度對歷史學習影響很大,所以我建議妳多讀課外歷史書,註重古漢語能力和語感的培養,建立自己的壹套歷史觀和世界觀。
這些東西對妳的影響可能不會馬上體現在成績上,但是進入高三以後妳會發現它們太重要了。
2.把握課堂
說實話,課堂很真實。文科和理科不壹樣。很多聰明的理科生不上課照樣能考的很好。但是壹個文科生不上課,就什麽成績都拿不到。
還有聽課的方式。我認為課前預習很重要。妳可以在預習的過程中大致構建妳所理解的這節課的知識框架和體系,充分理解書中的各個部分和方框題目是為了什麽;
然後在聽課的過程中,在原有的基礎上調整自己的思路和框架,形成完整的聽課筆記,然後在課後與參考書中的知識重點和知識框架進行對比和補充,拓展自己的思路。
3.充分利用教師
每個歷史老師都有自己對歷史的深刻理解,他們也經歷過高考。可以主動和老師交流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從老師的回應中學到壹些有益的東西。
4.歷史問題和思想問題——兩個關鍵問題。
妳會發現,我們在做歷史題的時候,做的無非是考察兩個問題:要麽是史實,要麽是思想。
歷史題通常會考驗妳的記憶力,比如:法國大革命是什麽時候爆發的?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十壹屆三中全會的內容是什麽...這些都是無法改變的歷史事實。妳壹定對它們非常熟悉,這需要妳平時的積累和記憶。
事實上,記住歷史事實並不是壹個痛苦的過程。對歷史有激情和信念很重要。最後妳會發現,壹切都不難,就像妳不會忘記自己家的門牌號和好朋友的電話壹樣。
同時也可以編壹些順口溜幫助記憶。舉個例子,我就是用“工程隊”這個詞,記住了* * * *的壹個很大的局限性:“工作——關註工人階級,忽視廣大農民;程(城)——以城為主不符合中國國情;隊(右)——鬥爭對象指向資產階級是錯誤的。”
思考題考察妳對歷史事件或人物的理解。比如我們看到“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導火索”這些詞,那麽這個問題就應該屬於思考。
這些題通常是選擇題的難點部分,但其實是有壹定的規律和方法的。
壹般來說,“根源”通常是經濟基礎(生產力的發展)或本質矛盾(尖銳的階級矛盾);
“根本原因”通常似乎與歷史事件沒有明顯的關系;
而“直接原因”通常是不需要深入分析就可以通過壹步推理直接得出的原因,與事件有很強的相關性;
“導火索”通常是壹個非常偶然的事件,並非出於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比如五四運動的導火索是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導火索是國王試圖通過召集議會來征稅。
“主要原因”是最難的,有時候是直接原因,有時候是根本原因,這就需要妳深入探究事物的內在邏輯,通過比較來決定歷史發展過程中哪個因素是決定性的。
思維的鍛煉要靠大量的問題和有效的總結,這也是壹個積累的過程。高三的老師會經常給妳壹些提示,註意吸收,壹定會提高的。
5.掌握壹套既定的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
其實歷史學習中有很多既定的東西,我可以用“三條”或者“兩條”來概括很多概念,比如:
了解壹個事件,我們通常從“背景(原因)、內容(過程)、影響和意義(結果)”來記憶;
我們分析問題總是有三個維度可以思考:政治、經濟、文化。
在分析背景時,我們會將其分為“國內環境和國際環境”;
在評價意義時,我們有兩個方面:積極(正面)和消極(負面)。
當妳回答大題的時候,妳會很容易發現這些既定的思路可以很快幫助妳理解問題,開始分析。至於這些既定的方法,妳可以很容易的從自己的學習中提煉出來,或者我建議妳可以看壹下《高中歷史考試必備手冊》最後壹部分提到的壹些學習歷史的思路和方法,非常真實具體!
擴展數據:
學好世界史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1.它幫助我們了解世界,加深我們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了解。
如果把世界歷史比作壹條無盡的河流,那麽世界上所有地區、民族、國家的歷史就是匯入長河的涓涓細流。世界歷史不是各個國家零散孤立的歷史的簡單羅列,而是壹個相互聯系、相互融合的歷史集合體。
因此,學生對世界歷史的學習,不僅有助於我們了解世界,還可以加深我們對祖國歷史文化的了解,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東西方文明在不斷的交流和碰撞中,形成了今天這樣的輝煌和繁榮。
2.它有助於我們吸收和借鑒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進而增長智力。
聰明人通過別人的錯誤來糾正自己的錯誤。自古以來,人類在追求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表現出了無窮的智慧,創造了許多令世界驚嘆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這些無價之寶不僅屬於他們所屬的民族和國家,也是全人類的寶貴遺產。如果學生能從中吸取精華,為己所用,壹定會增加我們的智力。
3.有助於我們感同身受無數優秀的愛國傳統,進壹步提升自身修養。
在世界歷史的長河中,無數愛國誌士猶如壹片片浪花,讓歷史的長河波瀾壯闊,異彩紛呈。比如19世紀,法國科學家也是微生物之父——巴斯德曾經寫過這樣壹段豪邁的愛國演說:“雖然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多少人被他的愛國精神所激勵!
我國很多科學家在滿目瘡痍的新中國成立之初,能夠毅然回到祖國,報效國家,可見愛國主義的巨大魅力!如果我們在學習中深刻理解他們高尚的愛國情懷,自然會提升我們的修養和品行,使我們終身受益。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