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保護區
中國有104500種動物,是世界上野生動植物種類最多的國家之壹。脊椎動物4400多種,占世界總種數的10%以上。其中兩棲類210種,爬行類320種,鳥類1186種,哺乳動物500多種,魚類2200多種。中國特有或主要分布在中國的珍稀動物有100多種。中國有高等植物3.28萬種,占世界總數的12%,居世界第三位。
65438-0988年,我國頒布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先後制定了《森林和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珍稀瀕危植物名錄》等法律、行政法規。
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就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到1994年,中國已建立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518個,面積5126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5.34%。其中,69個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白山等7個自然保護區加入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絡。自然保護區的建設有效地保護了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
2.野生動物拯救項目
中國重點組織實施了大熊貓、朱鹮、揚子鱷、海南鹿、高鼻羚羊、野馬等瀕危野生動物的“七大拯救工程”。
大熊貓保護工程:從1992到2000年,新建大熊貓保護區14個,總面積4242平方公裏,其中大熊貓棲息地2479平方公裏。完善總面積5380平方公裏的原13大熊貓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建立17保護區廊道,在32個縣建設大熊貓棲息地管理站。該項目涉及四川、陜西和甘肅省的34個縣。目前,野生大熊貓數量穩定在1000只以上,人工繁殖大熊貓54只。
朱鹮拯救工程:從1993到2000年,在陜西和北京建立了總面積為4130公頃的13個朱鹮保護區,開展了朱鹮的人工繁殖和科學研究。
揚子鱷保護與發展項目:以1983為起點,在安徽省建立100公頃的揚子鱷繁育研究中心和440平方公裏的揚子鱷自然保護區。
海南坡鹿拯救工程:從1984到1988,將自然保護區從400公頃擴大到1366公頃,建立穩定的人工馴養種群。
野馬拯救項目:從1995開始,在新疆吉木薩爾建立野馬繁育中心,在甘肅武威建立沙漠動物繁育中心,開展野馬實驗。
麋鹿拯救項目:從1986開始在江蘇省大豐縣建立麋鹿保護區,面積1000公頃,對圈養的麋鹿進行自然繁殖。
高鼻羚羊救助項目:甘肅成立瀕危動物中心1988。
3.珍稀野生植物保護
由於我國大部分地區不受第四紀冰川覆蓋的影響,北半球其他地區已經滅絕的古老物種和特有物種得以保存,約有200屬,10000余種。
中國建立了400多個珍稀植物遷地保護繁育基地和種質資源庫,100多個植物園和植物園,13000公頃種子園,保護和繁殖了1000多種珍稀植物。第壹批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80%已經遷地保存。
中國特有的金花茶、落羽杉、水杉、珙桐、普陀櫟、鐵木真的人工栽培獲得成功。
野生動物保護措施——中國項目介紹
從65438到0999,FFI開始在中國青藏高原開展保護項目,並於2002年在北京設立辦事處。後來,我們在四川、廣西和重慶設立了辦事處。FFI的工作重點逐漸被確定為支持野生動植物野外調查、多方參與保護和保護能力建設。
由於FFI通過與當地機構的合作尋求長期有效的保護措施,因此FFI至今壹直保持著較小的組織規模。我們向當地合作夥伴提供技術、資金、建議和指導,並通過建立網絡,使他們能夠實施自己的優先保護行動。我們支持創新的保護活動,並致力於讓所有利益相關者——從政府、非政府組織、企業到社區——參與保護活動,並采取有效措施保護瀕危物種和生態系統。
目前,FFI中國項目的主要示範點在中國生物多樣性豐富、自然環境脆弱的廣西、雲南、海南、貴州、四川、青海、重慶等地區。重點保護瀕危靈長類動物,保護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和草原生態系統。FFI根據自身的特長和保護需求,更加註重中國瀕危植物的保護和喀斯特生態系統的保護。國際愛護動物協會在拯救瀕危物種和保護生態系統方面開展了以下工作:
受威脅物種評估與救援——彌補物種野外信息的空缺,進行物種狀況快速調查,評估保護狀況。目前已在海南、廣西、雲南等地進行了多次調查,有十幾名科學家參與,收集第壹手資料,提出保護對策;促進瀕危物種野外保護的緊急措施。
1)受威脅靈長類動物評估。
2)受威脅樹種的評估
3)青藏高原野生動物現狀調查
4)喀斯特地區生物多樣性調查
保護行動和能力建設——根據對瀕危物種和生態系統的現狀評估,采取相應行動降低威脅程度。例如,支持保護區和當地社區的長期野生動物巡邏和監測;協助建立自然保護區和受保護社區;以及當地通過培訓幫助建立保護能力。
1)受威脅靈長類動物的監視和巡邏
2)受威脅樹種保護行動
3)高原野生動物的監測和巡邏
4)自然保護區的規劃和管理
5)青藏高原草地可持續管理
保護與可持續社區——促進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社區和科研團體在保護與發展方面的合作,協助發展資金的投入和保護行動的啟動,努力保護和發展和諧可持續的社區;
1)基於社區的野生動物保護
2)青藏高原的可持續社區發展
3)面向管理的保護區參與式分區
4)保護區周邊基於保護的發展規劃
倡導保護政策----利用從實地實踐中積累的經驗,積極參與自然保護和發展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通過主題活動和其他參與性活動,提高人們對自然的興趣和對保護的支持。
1)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和行動計劃
2)生態影響評估指南
3)野生動物保護主題活動
4)長臂猿保護學習中心的壹系列環境教育活動。
5)野生動植物野外觀察指南系列
6)野生動物保護手冊系列
野生動物保護措施-使命和願景
生物多樣性,地球上的各種生物,正在驅動著包括人類在內的地球上所有物種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然而,生物多樣性正面臨著許多日益增加的威脅。在世界各地,生態系統正在被破壞和退化,許多物種被推到滅絕的邊緣。
在過去的150年間,約80%的原始森林已經支離破碎或退化甚至消失。科學界最樂觀的推測是,目前的物種滅絕速度是地球歷史上的10倍,地球上50%的生命形式可能最終消失。
野生動物保護國際(動物群& amp;FloraInternational (FFI)參與解決這些威脅地球生命的問題。FFI致力於在科學的基礎上保護世界瀕危物種和生態系統,充分考慮人類的需求,選擇可持續的解決方案。希望親近自然的人們能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在全球支持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野生動物保護知識2 I .動物的多樣性
1,內容: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2.關系:遺傳多樣性是物種多樣性的基礎,生態系統多樣性為不同種類的動物提供了不同的棲息地。
3.保護措施:應從遺傳物質、物種和生態環境三個層面進行保護。
第二,保護動物多樣性
1.就地保護:為了保護動物多樣性和珍稀野生動物資源,劃分出包括保護對象在內的壹定區域進行保護管理。它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措施,保護了珍稀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
(2)措施:建立自然保護區是地方保護的主要措施。
2.遷地保護:將野生動物從棲息地移至瀕危動物繁育中心等地進行特殊保護和繁殖管理,再放歸已滅絕的原分布區,恢復野生種群。
(2)原因:棲息地不復存在,人口很少或很難找到配偶。
(3)意義:作為原地保護的補充措施,為瀕危動物提供了最後的生存機會。
第三,法律教育的管理
中國先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中國自然保護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