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容易導致亂設公司。壹人公司由於股東享有有限責任待遇,必然會使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紛紛轉向壹人公司,使壹人公司成為債務人逃避債務的合法形式。承認壹人公司的國家的公司實踐證明,只要允許壹人公司合法存在,就有可能造成經濟失序,尤其是在市場誠信體系尚未完全建立的國家。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我國出現了許多亂辦企業(包括公司)的不良現象。國務院清理整頓公司的決定,各級政府清理基金會的努力,他都記憶猶新,這個教訓不容忽視。
二是混淆了公司和個人獨資企業的法律責任。壹人公司和個人獨資企業稱謂不同,但都是壹人投資,沒有本質區別,只是責任不同。壹人公司的股東承擔有限責任,個人獨資企業的業主承擔無限責任。相比之下,稍微理性壹點的人都會選擇壹人公司。這樣壹來,原本要承擔無限責任的個人獨資或合夥企業,轉變為壹人公司後,就不應該承擔無限責任,使得個人獨資和合夥形同虛設,企業形式形同虛設。這顯然違背了我國劃分企業類型,讓出資人承擔不同責任的立法初衷。
第三,公司法不倫不類。我國公司法的主要內容是調整多個股東之間的關系,公司法中很多條款都是這樣設計的。比如公司的設立條件,公司組織的設立等諸多規定,都是根據多個股東的關系來立法的。而壹人公司股東的單壹性,勢必會使公司法的許多規定無的放矢,失去適用的對象,形同虛設。如果根據壹人公司的特殊性在公司法中強化這壹規定,就會異化公司法的內容,使之成為不倫不類的復雜法律。這樣的法律是不科學的,也是不能接受的。
第四,國企改革的努力可能會半途而廢。毋庸諱言,我國在制定公司法時,壹項任務就是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改變國有企業產權不清、投資主體和股權單壹、缺乏有效內部約束的狀況,而這壹改革目標並沒有完全實現。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承認壹人公司,有人會認為國企不需要改革。反正國有公司本身就是壹人公司,這也是壹些學者提倡壹人公司的壹個原因。這個結果顯然違背了國企公司化重組的宗旨。我國國企改革的目的是改變單壹的出資人,使之成為多元投資、多股參股的法人企業。換句話說,只有壹個股東的公共企業是改革的對象,而不是改革的目標選擇。允許成立壹人公司,會讓傳統的公有制企業重拾動力,國企改革可能會走回頭路。
五是公司治理結構弊端更加突出。公司治理結構問題是各國公司法領域的熱點問題,也是我國公司實務中最重要、最常見、最頭疼的問題。公司運作不規範,關聯企業之間不公平交易,控股股東侵害小股東利益,侵害債權人利益和員工利益的現象普遍存在。這些問題的解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公司治理機制的有效運行和完善,而如何協調和制約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平衡各方利益是關鍵命題之壹。壹人公司只有壹個股東,股東的個人意誌不需要轉化為公司的意誌。個人股東掌握著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的權力,應由三個機關分別行使。壹人公司中股東權力的壟斷和集中,以及股東權力的壟斷,破壞了公司的集體性和法律人格特征,破壞了公司內部確立的民主和法治的思想和理念,不可避免地會對股東濫用權力。侵害債權人和相關利益者的利益留下了壹場災難,給公司治理結構增添了又壹個難題。因為壹人公司的股東說了算,股東可以為所欲為,即使聘請董事或監事進行監督,因為他們是“聘請”的,這些董事或監事依附於股東,隨時可能被罷免,這就使得壹人公司的公司治理結構問題更加突出。
第六,法律法規沒有跟上。壹人公司很容易導致股東和公司在人格和財產上的混淆。自壹人公司產生並得到法律確認以來,它就與公司人格否認的法理緊密相連。在壹人公司的司法實踐中,適用公司人格否認的概率很大。作為壹人公司的發源地,英美法系國家通過“揭開公司面紗”制度來制止和懲罰濫用公司法人人格的壹人公司股東。“揭公司”制度是在判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需要法官根據不同的案件行使自由裁量權。中國是壹個法定國家,法官在這方面沒有權力。即使以成文法的形式出現,法官的素質在壹段時間內仍難以滿足合理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要求。更為致命的是,我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尚未建立,司法實踐少之又少,公司人格否認的適用條件也沒有準確界定。但是,缺乏公司人格否認制度保護的壹人公司必然會產生極其嚴重的後果。
第七,外部監管不到位。承認壹人公司的法律地位,必須要有良好的法律規制,比如加強公示登記和審核審查的外部監督制度。而中國公司的現狀是,公司的設立信息,尤其是公司的運營信息不透明,公司的資產情況難以得知。連律師都要拿著法院的立案通知書去查閱公司的相關資料。也就是說,公司的信息只有在出現糾紛,糾紛要打官司之後才能掌握。但是,此時的信息已經來不及了。同時,即使我們盡力去了解公司信息,信息也是不完整不真實的。解決信息不透明、不對稱、會計造假等問題,需要政府適度有效的外部監管,這樣的政府必須完全法治化。溫總理在2004年6月28日國務院召開的全國依法行政電視電話會議上指出,經過十年的不懈努力,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已經基本實現。把已經或基本完成的法治政府對壹人公司的外部監管套用到至少需要十年才能基本完成的法治政府對壹人公司的外部監管上,是不是有點不符合中國的浪漫主義傾向?我們有些學者在主張壹人公司時,會有這樣的論調:“從各國公司立法來看,壹人公司經歷了壹個從禁止到逐步承認的過程。”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公司制度發展的這個“過程”。中國是否跨越甚至達到了這個“過程”?答案不言而喻。
八是社會信用體系沒有完全建立。壹人公司的健康發展必須有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而我國的信用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可信度不高。公司的醜陋不斷見諸報端,財務報表造假更是屢見不鮮。因此,即使是主張我國引入壹人公司制度的學者也深表憂慮,認為股東多元化的公司仍然存在失信問題,建立壹人公司信用制度的可能性更大。這種擔心不是更不用說杞人憂天,而是真實而沈重的。社會信用體系的完全建立不是壹朝壹夕的事情,需要長期持續的努力。壹人公司的成立可以壹蹴而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