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強是支撐中國人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壹種精神、壹種信仰、壹種境界。它是流淌在中華文明血脈中的生生不息的血液,是中國人民代代相傳的瑰寶。解放後,中國人民繼承了自強不息的傳統美德,在毛澤東“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號召的鼓舞下,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勝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我們也必須發揚自強不息的美德,以適應日益激烈的競爭。
自強倫理,即孔子反復強調的“為己所謀”。所謂“自強”和“自尋”,主要強調以下內容:
壹、自強首先要求自力更生,樹立依靠自己而不是別人的觀念,徹底脫離盲目依靠別人的奴役心理,與依靠別人恩賜的僥幸心理劃清界限,把個人的利益和幸福放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爭取自己的利益,不要求別人做,不要求別人送禮。這是因為別人贏得的利益並不是真正的個人利益,無所不包的情結形成的依賴最終會轉化為依附,形成新的奴役關系。所以,自我提升的標準,不僅要求自己,也要求別人不要插手。自力更生需要自主,就是對自己負責,對自己負責,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當然,我們所說的自主性絕不是自我封閉,而是強調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於自身,主要責任在於自身。友情和援助在爭取自身利益上是次要的,輔助的。同時,只有自力更生,才能贏得友誼和援助。
第二,自我提升的標準需要自信,自信,對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對自己的實力有信心。只有自信的人才能獨立,對別人不抱幻想。依戀他人的人,往往是缺乏自信的人。自信就是力量,力量來自於自信。人因為失去信心而退縮,人因為有信心而自立。自信不是自大、自戀,自信是建立在對自己全面了解的基礎上的。自信不是認為自己什麽都能做,而是相信自己克服困難的勇氣、信心和毅力,相信自己會做得盡可能好。自信的本質是壹種自我宣誓的決心。自信不是不信任別人。相反,充分信任同誌和環境的人,才會有真正的自信。對周圍條件和環境的充分認識和了解,對友誼和支持的尊重,是建立自信的條件。自信的人會堅持自己的自主意識,堅持自己潛能的開發。自強規範依賴於自信的支撐,自信是自強規範的必備要素。
第三,自我提升的標準必然要求自我激勵,自我激勵,自我激勵,自我激勵。那就是激發他們的熱情,作為自己的動力源,去啟動自己,自我啟動。無論是自決還是自信,都必然停留在行動上,停留在積極的人生態度上,停留在充滿希望和激情的人生發展上。壹種有為的人生哲學,壹種樂觀的人生態度,積極的開拓行動,昂揚向上的精神,才是“自強不息”的真諦。不悲觀,不頹廢,不放棄,調動妳整個生命中蘊含的活動能量去創造生活。
第四,自強規範需要自責。自責就是自責,勇於承擔責任。在社會生活中,有成功與失敗,有得失,有榮辱,有幸運與不幸。自強不息要求成敗得失榮辱禍福都要歸於自己,不怨天尤人,從自身方面找原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基礎,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雖然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已經成為常識,但是當涉及到個人經歷,特別是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情況時,有些人會把責任歸咎於領導、同事、客觀條件,把個人的挫折歸結於客觀環境,或者遷怒於他人,也會疑神疑鬼。或者從怨恨到消沈,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甘於墮落而不自知,從而自毀前程。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抱怨別人,是壹種對困難的恐懼和怯懦,是對自己能力的懷疑和不信任,是別人摧毀自己威信的長久野心。這種認知歸因會造成挫敗感和自我萎縮。壹個自立的人,壹定是壹個敢於自責的人;只有敢於自責的人,才能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