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關於香港回歸的信息

關於香港回歸的信息

1841年,英國占領香港島後,清政府試圖武力收復,道光帝為此下了幾十道詔書,壹些封邊的官員也打了起來,但清政府無力捍衛國家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

北京政府時期,在1919年巴黎和會和1921年華盛頓會議上,中國代表提出了收回租借土地的問題。但由於英國的壹意孤行,加上當時軍閥混戰,政局不穩,缺乏外交後盾,嚴重受挫。

辛亥革命後,在中國國民黨第壹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宣言中,孫中山先生明確提出了廢除帝國主義強加於中國的不平等條約的目標,其中廢除外國在華租界被放在突出位置。

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從未正式向英國提出歸還九龍租借土地。從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到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有兩次收回港九租借地的機會。但是,蔣介石政府實行了錯誤的政策,錯過了兩次光復的機會。

香港回歸是“壹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是港人治港的成功實踐。香港百余年歷史的光復,再次向我們證明了落後必挨打,弱國無外交的顛撲不破的真理,證明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夙願。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從1841年英國占領香港島到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中國經歷了晚清、民國(包括北京政府和國民政府)和新中國時期。民國時期的清政府、北京政府和國民政府都為收回香港做出了努力。然而,所有這些努力都失敗了。歷史表明,只有新中國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幾代人的夙願。今天,香港回歸中國指日可待。全面回顧中國收回香港壹百年來的艱辛歷程,有助於真正理解香港回歸祖國的深刻含義,並從中獲得應有的啟示。

英國占領香港島,清政府武力收復香港島的計劃破滅。

自1841年英國武力占領香港島以來,清政府展開了收復該島的鬥爭。為了說明這場鬥爭的情況,我們必須首先了解英國占領該島的過程。

時至今日,仍有壹些著述和媒體描述鴉片戰爭時期英國是如何占領香港島的:1840年8月,英軍占領定海後,到達天津白河口,驚慌失措的清政府派直隸總督祁山到大沽,與英國全權代表就壹項帝國法和正義法進行談判。1841 65438+10月25日,祁山與英國簽訂了臭名昭著的《穿鼻公約草案》,條約第壹款就是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第二天,英軍占領了香港島。這種說法似乎認為英國占領香港島有確定的“條約依據”。事實上,英國在沒有任何條約依據的情況下占領該島,道光帝事先既沒有聽說,也沒有允許。於是,就有了拼命挽回的舉動。

據中英兩國檔案記載,1840年8月30日,伊利前往天津大沽,向中華皇帝的宰相遞交了巴邁尊子爵的親筆信,提出將東南沿海的壹個或幾個島嶼割讓給英國等侵略要求。祁山根據道光帝的旨意,拒絕了英軍的入侵要求,並勸說英軍返回廣東繼續談判。幾個月後,齊山抵達廣州,繼續與英方談判。道光帝明確指示齊山,如果英方執意其侵略,將采取果斷措施,堅決對侵略者動武。然而,齊山害怕英國船只,盡壹切努力妥協。由於道光帝態度十分強硬,祁山在與夷法談判時,只同意賠償煙價,拒絕割讓香港島。18411 10月7日,英軍在虎門口野蠻攻占大角和沙角,隨後要求占領沙角。齊山在英軍脅迫下,無奈拍下英方照片。如果英軍歸還定海、沙角等地,他可以請求道光帝在珠江口外給“壹個落腳的地方”。14年10月14日,伊利提出瓜分九龍的尖沙咀和香港。齊山回答說,他只能選壹個“泊位”,壹旦英方選定,他就播放請願書。65438年10月20日,夷律突然宣布與齊山達成“初步協議”,內容有四條,第壹條是割讓香港島和港口給英王。65438年10月26日,英軍在沒有任何條約依據的情況下,悍然占領香港島。65438+10月27-28日,為迫使中方承認其占領港島為合法,劉壹在蓮花山與齊山舉行會談。兩人就英方提出的重要條款,即割讓香港島和通商發生爭執。齊山說,易法擬定的協議草案,要重新審議才能收回。由此可見,65438年10月20日義法公布的“初步協議”是壹派胡言。65438年10月30日,英方又做了同樣的事情。英國遠征軍海軍司令伯曼拿著中國大鵬會副司令賴安爵的條子,再次謊稱易法與齊山“約定壹切,有據可查,將香港全島交給英國人”,要求中國官兵撤出島內各地。兩天後,英軍在香港島貼出告示,謊稱“有據可查,壹切已與欽差大臣覺格部堂商定,將香港等地割讓給英方東道主。所以現在香港等地的居民都是英國國王的臣民。”歷史事實是,祁山在英軍的槍口下,確實允許皇帝為他效力,允許英軍在香港住宿。不過當時的香港這個詞並不是指整個香港島,只是指島的西南面,也就是現在的香港仔的壹角。另壹方面,英方故意把壹個角落變成整個島嶼,把“投宿船”變成占領,把“為他人著想”說成“事事同意”、“有文字記錄”。這充分說明了英國這個老牌殖民帝國是如何在外交上無所不用其極的。

英國武力侵占香港島後,清政府極為震驚,立即做出武力收回香港島的安排。1841年2月26日,道光帝收到廣東巡撫彜良關於岐山與英國人善用島嶼,英軍占領香港島的奏折。也就是認定英軍占領香港島是齊山越權和私利造成的。聖旨說:“我統治天下,我統治國家,難道不是國家所有嗎?祁山善於與香港交易,敢求。”道光帝嚴懲齊善,絕非偶然。他對祁山在廣東盲目向英國人妥協早有不滿。65438+10月27日,道光帝得知大郊、沙角處的堡壘失陷,立即下令將岐山交由本部商議。三天後,任命掌管禁軍的大臣義山為荊逆將軍,大臣龍文、湖南知府楊芳為謀士,南下平定英國侵略者。英軍侵占香港島後,武力收復香港島成為義山等人南下的重要目標。當時義山等人還在南下途中,道光就頒布法令說:“即使香港沒有危險,我們也要盡力盡快收復,決不能讓給洋人,以免後患。”後來他又頒布法令,陸續收復香港島:“當香港被起義軍占領時,我們壹定要盡力收復,使起義軍永遠守著,使我們不被任命。”道光帝下令的義山軍雖然人數是英軍的數倍,但都是陸軍,只能陸路防守廣州,根本無法進攻香港島。1841 08年5月18日,英軍差點沖出去攻打廣州。義山急戰,清軍大敗,廣州城外要塞盡失。義山被迫締結“城下之盟”,壹周內支付600萬賠款,從廣州撤軍。事後義山謊報軍情,轉敗為勝,導致道光帝誤以為英軍在條件具備後從廣州返回香港島,是中國征服“應義”的勝利。至於香港島,道光帝接受兩廣新總督,齊?建議,同意暫緩出圖。恰巧香港島發生了兩次颶風,許多英國船只沈沒並被摧毀。道光帝得知這壹消息後,立即頒贈二十柱藏香,並請義山等人前往寺廟感謝神靈,誤以為他日後會“驚恐萬狀,不敢再覬覦”。

1841 8月21日,英國出兵接替擴大侵華戰爭的蒲丁茶,在香港留下少數陸軍部隊和5艘軍艦,親自率領主力北上。道光帝認為,如果英軍主力北上,香港島就空了,這是收復香港的好機會。他警告義山:“如果我們能設法收回香港,我們就能彌補我們過去的錯誤處理。”此後,他多次要求壹山等人訓練項勇,抓住機會收復香港。廣州大敗後,義山深知英軍實力,在陸地上進攻鎮壓,更不用說渡海收復港島。另外,虎門內外的炮臺早已夷為平地,沒有被擒的危險。海軍沒有船也沒有槍。他認為,今天唯壹的解決辦法是嚴格守衛土地,防止燒殺搶掠。盡管道光壹再下令收復香港,決不可觀望,但粵方依然我行我素,寬容和平,不圖攻剿。1841 10年6月,英軍相繼攻占浙江定海、鎮海、寧波,中英開始陸上交戰。道光帝認為陸戰是清軍的強項。他任命義井為揚威將軍,調集全國各地的軍隊,準備壹舉擊潰英軍,收復失地。他再次命令義山等人利用廣東沿海英國船只少,香港空無壹人的優勢。誰知清軍在陸上又敗了,楊威將軍逃往杭州。鐵的事實證明,清軍海上打不起來,陸上也靠不住。但是,英國人占領香港仍然是道光帝的壹塊心病。1842年3月27日,清政府任命老公民為杭州將軍,11年4月27日,清政府封其為海關防衛欽差大臣。5月18日,英軍攻占乍浦。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候,5月25日,道光出人意料地命令簡英帶欽差關放赤去廣州當將軍,並命令他說:“香港不能長期被外國人占領。現在若廣東炮臺等工事準備妥當,便可乘機前進,明攻暗守,收復香港以延國威。”這是我們能看到的收回香港的最後壹道政令。然而,10天後,道光不得不改變主意,命令蹇英暫停廣東之行,並確定查英人在浙江活動,以處理扣留英國的問題。這時,枷鎖實際上已經成了乞求投降的代名詞。當英國人攻陷吳淞、上海,到達鎮江時,道光帝甚至授權老鄉會便宜行事,決定投降。後來英軍攻占鎮江,八月四日,兵臨南京城下。老公民和伊布接受了英國和平建議的條件,於8月29日簽訂了《城下之盟——中英南京條約》,最終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以上事實表明,英國占領香港島後,清政府試圖武力收復,道光帝為此制定了數十項詔令。壹些政府官員還奏樂,咨詢義山,要求武力收復港島。但最終清政府不僅沒有收回香港島,反而以條約的形式割讓了香港島,這說明清政府已經無力捍衛國家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國家的落後和統治階級的腐敗從根本上決定了這個結局。1860年,英國以武力迫使清政府簽訂《中英北京條約》,占領了九龍半島南端和昂船洲。1898年,在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英國趁火打劫,迫使清政府簽訂《中英關於擴大香港邊界的特別條款》,強占新安縣大片土地及周邊235個島嶼和廣大水域99年的“租賃權”,改稱“新界”,納入英國殖民地香港。

辛亥革命和太平洋戰爭前中國收回九龍租借地的努力。

辛亥革命後,中國政府和人民為收回香港進行了不懈的努力。

在1919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根據北京政府的指示,向和會提出收回租借地(包括九龍租借地)的問題。由於和會由壹戰兩大戰勝國英國和法國主導,他們都占據了中國的租借地,根本不願意放棄既得利益。和平會議主席、法國總理克裏·蒙梭說,中國的提議“超出了和平會議的範圍”,應該由國際聯盟在未來考慮,所以他輕易地拒絕了。眾所周知,這個標榜建立“國際正義”、以“創造世界永久和平”為宗旨的和會,不公正地對待中國,通過將德國在山東的侵略權益割讓給日本的決議,誘發中國五四運動,促使中國代表拒絕簽署和會對德和約。

19211 2月3日,中國代表顧維鈞提出了廢除在華外國租界的新提案。議案中列舉了外國列強在中國的租界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和行政完整,危害了中國的國防,把中國拖入了外國列強沖突的漩渦,被外國列強用來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的事實,要求盡快取消或廢除這些租界。當時正值世界戰後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中國掀起了人民“外爭國家政權”和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浪潮。與此同時,美國和日本正在遠東爭奪彼此的優勢。美國試圖遏制日本咄咄逼人的擴張勢頭,其他大國之間也存在諸多矛盾。以上兩個因素促使英國和日本分別同意放棄阿哈瓦和膠州的租借土地。但是,在廢除九龍(即香港新界)和魯大的租界問題上,中國代表遭到了英日代表的強烈反對。會議的英方代表、樞密院主席、以“血性人”著稱的貝爾福,以“沒有九龍租界,香港無法自衛”為借口,堅決拒絕歸還。65438年2月7日,顧維鈞在《遠東委員會》中駁斥了貝爾福的謬論。貝爾福對此置若罔聞,日本代表保持沈默,美國代表則無動於衷。此後,華盛頓會議沒有討論九龍租界問題。中國收回九龍租界的正義要求,由於英國的頑固拒絕和當時國內軍閥混戰、政局不穩、缺乏外交後盾而嚴重受挫。

華盛頓會議後,中國人民對會議結果非常失望。廢除不平等條約日益成為全國各黨派和各界人士的共同要求。1924 65438+10月,孫中山先生在中國* * *生產黨的支持和幫助下,主持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壹次全國代表大會。同月23日通過的《國會宣言》中,明確提出了廢除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的目標,其中廢除外國在華租界被放在突出位置。宣言寫道:“凡侵犯中國主權之外國人租界地、領事裁判權、外國人管理關稅權及外國人在中國行使壹切政治權力等不平等條約,應予廢除,並簽訂平等及互相尊重主權之新條約。”這段話成了後來中國外交的指導原則。

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後,雖然對帝國主義特別是英美有很大的依賴,但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不得不考慮廣大民眾的迫切願望和孫中山先生“中國自由平等”的遺願,提出“修改不平等條約”的外交方針,壹再要求外國列強廢除租界和租界。但這次修改條約的外交,除了關稅自治,收回幾個租界,按照英國承諾的1930收回威海衛租借地,收效甚微。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南京國民政府甚至從未正式向英國提出歸還九龍租借地。

與國民政府相反,英國政府和港英當局壹直關心九龍租界的前途,並緊張地註視著國民政府和中國輿論在這個問題上的動向。金總督不僅堅決反對歸還這塊租借地,而且多次建議其政府正式瓜分,以換取阿哈瓦的歸還,或者故意挑起與中國的沖突,為合並創造機會。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另壹位總督喬佛裏·諾思科特(Geoffry Northcote)也試圖乘人之危。在1938中,他提出中國急需外國貸款來支持其貨幣。他不妨利用這個機會,用貸款換取九龍的租界或延長租期。然而,上述兩位總督的建議沒有被英國政府采納,英國政府傾向於采取拖延、沈默和回避的政策。只要中國不提出來,就絕不會主動處理這個問題。

雖然英國政府在九龍租地問題上對中國非常嚴厲,但它沒有意識到它的政策正在給它在香港的統治帶來致命的危險。多年來,英國壹直對日本奉行綏靖、逢迎、縱容政策,幻想與日本達成妥協,以維護其在遠東和東南亞的殖民利益。誰知這壹政策不僅失敗,還鼓勵了日本軍國主義南進,導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占領整個香港地區,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正如壹位澳大利亞學者所說,“在這個時期,幾乎可以說對香港的威脅更大...與其說來自中國人民,不如說來自英國外交部。”

1942中英談判歸還九龍租地,失去兩次收回香港的好機會。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侵略者進攻香港。當時英國忙於歐戰和保衛國土,在香港的抵抗力量較弱。僅僅18天就走了。同年聖誕節,香港總督楊向日本投降,英國對香港長達百年的統治被日本取代。與此同時,英國王牌戰艦“威爾士親王”號和“敵人”號在馬來海被日軍攻擊摧毀,英國在遠東和東南亞的殖民體系迅速瓦解。到1942年6月,英軍陸續撤出馬來亞、新加坡、緬甸等地,日軍在印緬邊境,形成了直搗印度大門的態勢。大英帝國過去的輝煌已經蕩然無存。英國在香港和東南亞的潰敗,標誌著第壹次世界大戰後列強通過華盛頓會議建立的遠東國際均勢被徹底破壞。此時,中美英三國已成為反對日本侵略的同盟國。這種情況迫使英國考慮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的要求。

當時東西方的反法西斯戰爭是連在壹起的,中國的抗戰和協約國的戰役是壹體的。國際形勢的變化不僅有利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也為收復香港提供了良機。以羅斯福為首的美國政府深知中國戰場對日本的巨大牽制作用。為了使國民政府堅持對日作戰,填補戰後英國在遠東可能留下的真空,也從自身利益出發,開始抨擊英國在中國保留殖民特權,不將香港歸還中國的做法。美國的態度無疑對英國是壹種壓力,對國民政府是壹種鼓舞,促使其采取行動。

1942年8月底,國民政府正式要求美國與中國舉行廢除不平等條約的談判,以促使英國與中國舉行類似的談判。英國外交部得知此事後,驚慌失措,急忙指示駐華大使慕雪“采取主動”。10 10月10日,美國和英國分別發表聲明,準備與中國政府談判壹項“立即放棄在中國的治外法權並解決相關問題”的條約。中美之間和中英之間關於廢除不平等條約和建立新盟約的談判隨即開始。這次談判包括放棄在中國的特許權。國民政府認為租界和租界同屬壹類,理所當然應該歸還九龍租界(即香港新界)。

此後,美國和英國提出了新約草案供審議。中英談判在重慶舉行,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宋子文和慕雪分別代表兩國。英國的草案包括廢除對中國的治外法權,終止1901年的《愛醜條約》,歸還部分租界給中國。然而,盡管英方知道中國最關心的是收回香港(至少在新界),但它故意在草案中不提這個問題。6月165438+10月10日,英國戰時首相溫斯頓·丘吉爾親自出馬,強硬宣稱“我不是主持大英帝國清算的國王首相”,並表示“絕不會放棄大英帝國的任何領土”,從而表明英國在香港殖民統治問題上堅持頑固立場。

113年10月13日,國民政府對英方草案提出了修改草案,增加了廢除1898年6月中英關於擴大香港邊界特別條款的內容:“英國在九龍的租地的行政管理權,連同其官方資產和官方債務,全部移交中華民國政府。”應該說,只提出歸還九龍的租地,而不歸還整個香港地區,是壹種妥協。當時重慶輿論激烈,反對任何外國繼續占領中國領土。美國輿論也同情和支持中國的正義要求。形勢對中國有利。

英國收到中國的修改草案後,急忙研究對策。英國外交部遠東司司長克拉克提出三個選項:(1)接受請求;(2)斷然拒絕;(3)盡量拖延。他認為第壹個方案是不可行的,因為新界對香港的經濟和戰略至關重要。第二個方案也不行,而且會引起美國的不滿和批評(英國在戰時對美國有很大的依賴性)。所以他認為應該選擇第三種方案,可以拖。對於局長的提議,艾丹外長認為既不堅定也不明確,極力表示反對。他傾向於采用第二種方案,即斷然聲明九龍租地不屬於本條約範圍,拒絕歸還。艾登的想法得到了丘吉爾的大力支持,並在6月30日的英國戰時內閣會議上做出了相應的決議165438。英國對九龍租借地的政策是由大決策決定的。

165438+10月30日,慕雪向宋子文宣布,英國不準備與中國就九龍租界問題進行談判。宋子文多次重申了中國收回租借土地的原則立場。雙方發生爭執,沒有結果。蔣介石得知這壹情況後表示,如果中英新約不包括收復新界,他拒絕在條約上簽字。談判陷入僵局。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首席代表宋子文動搖了。為了打破談判僵局,他準備做壹個有原則的交易,在九龍租地問題上向英國讓步。但他不敢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蔣介石,於是請當時正在回國的資深外交官、駐英大使顧維鈞勸說蔣介石向英國讓步。受托前往,顧維鈞告訴蔣介石,他“明白主席的意思,說禮物要送壹次,但英國願意送兩次”。“依我看,還是先收下第壹份禮物比較好,可以暗示我們在等待第二份禮物的到來,以免引起什麽誤會”;而且,戰時盟友之間的“團結”是“極其重要的”。顧維鈞的勸說對蔣介石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在隨後的談判中,英方繼續堅持殖民主義的頑固立場。為了防止談判徹底破裂,宋子文要求英方發表聲明,表示有意在未來歸還九龍租借土地。因此,中國絕不會敦促英國在戰爭結束前歸還九龍租借地,同時強調宣布,如果英方連這種意願都不表示,中國將不會簽署該條約。對此,英國只同意“在贏得戰爭後討論租借土地的未來”,不願意做出戰後歸還租借土地的任何承諾,甚至揚言英國將“拒絕簽署新約”。恰在此時,正在對中國進行血腥野蠻侵略的日本,為了擾亂人心,挑撥盟國關系,為了顯示“中日親善”,為了在中、美、中之前與王偽簽約,提出要盡快“撤銷”日本在中國的租界和治外法權。在英國拒絕簽訂新約和日偽有可能搶先中英簽約的雙重壓力下,蔣介石向英國作出了根本性讓步。1942,12,31,他指示國民政府正式同意不將收回九龍租借地問題與廢除治外法權問題合並。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對英外交頗費心力”,“九龍(租借地)歸還問題不願在新約中同時解決”,只好“暫時忍壹忍”,同意簽訂《中英條約》;“我簽字後,會向他書面說明,暫時退回九龍問題,以便日後繼續談判,並作為日後談判的基礎。”他還誓言,作為“最後手段”,他準備在戰後“以軍事手段收回九龍租借地”。然後雖然他很狡猾,但也無能為力。"

蔣介石的本意是在日偽之前的1943年元旦簽訂中美、中英新約。但由於英國的拖延,這兩個條約直到1943 65438+10月11才簽訂(日偽條約是65438年6月+10月9日簽訂的)。同壹天在重慶簽訂的《廢除英國治外法權及其在華特權條約》,只字未提九龍租界。同壹天,宋子文向慕雪發出照會,聲明中國政府“保留將來討論九龍租借土地的權利”戰爭期間,中國收回九龍租借地的談判以中國失敗告終。

1942是中國廢除列強在華特權和不平等條約的有利時機。不可否認,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雖然嚴重依賴英美,但確實想抓住機會,盡可能多地收回外國人在中國的權利。中國通過1943年6月中英新約,廢除了英國在中國的治外法權和1901年的辱醜條約,收回了北京使館租界和上海、廈門租界的行政權,收回了天津、廣州的英國租界,等等。事情發生在100年英國炮艦打開中國大門,強行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之際,中國開始半殖民地化,這是歷史的巧合。這是中華民族廢除不平等條約鬥爭史上的壹件大事。從根本上說,這壹成就應歸功於正在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的中國人民。

但需要指出的是,此次談判未能收回九龍租地,確實是國民政府的無能。在中美、中英新約簽訂後第二天發布的公告中,國民政府宣稱中國從此與其他國家“完全獨立、平等、自由”,這是誇大其詞。中國未能收回九龍租借地,固然是英國堅持殖民主義造成的,但也與國民政府的軟弱鬥爭和態度有直接關系。如上所述,收回九龍租賃土地的國際和國內條件非常好。為了成功,我們應該抓住機會,爭論並堅持原則。即使英國頑固拒絕,也不妨拒絕簽署明天的新約。即便如此,英國也不能指責中國破壞盟友的團結。相反,英國作為中國的盟友,執著於在中國租借土地的特權,對盟友的團結是有害的。所以條約失敗了,不合理的地方還是在英方。在當時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民族解放浪潮空前,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不可逆轉。即使暫時不簽新約,抗戰勝利後英國還能長期保留在中國的特權和租界嗎?作為中國的首席代表,宋子文目光短淺,意誌薄弱,試圖通過讓步來獲得與英國的“統壹”。結果中國越退,英國越進,最終導致中國有理受挫,英國無理取勝的局面。這不能怪宋子文。至於蔣介石,雖然他想收回九龍租界,並為此作出了壹些努力,但面對英國的死忠立場,他最終還是沒有堅持下來,最終向英國妥協,使得收回九龍租界功虧壹簣,錯失良機。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收復香港的好機會又來了。但由於蔣介石奉行對內瞄準,堅決反* * *,急於搶奪抗戰勝利果實的錯誤政策,早已忘記了戰後重新談判,“以武力從日軍手中奪回九龍租界”的誓言。相反,他匆忙向英國宣布,他對香港“沒有野心”。結果英國先占了香港。不僅如此,蔣介石作為盟軍中國戰區(香港屬於中國戰區)的最高指揮官,有權接受日軍在香港的投降,但最後連這個投降權實際上都被英國人奪走了。這是國民政府第二次錯失收回香港的機會。對“四強”之壹的中國是莫大的諷刺,也是其歷史的悲哀。

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宣告了中國半殖民地時代的結束,為香港第壹次回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香港新界租約的即將到期,以及國際形勢的有利變化,香港的收回在80年代初被提上日程。1984中英聯合聲明最終原則上解決了香港回歸問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不久前,選舉產生了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壹任行政長官,任命了特區政府主要官員。香港的順利回歸和過渡是可以預料的。這是“壹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也是港人治港的成功實踐。百年屈辱即將化為烏有,所有中國人都為此感到自豪,對香港回歸後的繁榮穩定充滿信心。

在慶祝香港即將回歸的同時,我們不能忘記收回香港的漫長而艱苦的過程,認為今天的成就來之不易。香港百余年歷史的光復,再次向我們證明了壹個顛撲不破的真理:落後必挨打,弱國無外交。也證明了壹個閉關鎖國、不求創新、內部不穩、國力衰弱、腐敗落後的國家,永遠不可能保持自己的獨立和領土完整,也不可能要求它“收拾舊山河”。只有在忠實代表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中國生產黨的領導下,我們才能堅持社會主義,最終實現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夙願。只有通過改革開放,保持安定團結,自強不息,奮發圖強,不斷增強國力,才是保衛國家,繁榮國家的必由之路。

  • 上一篇:英語教學論文選題的參考安排
  • 下一篇:《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