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癥是被誤診的,根據相關資料,誤診率相當高。
講個案例:
有壹個來訪者的孩子。壹歲多的時候,父母發現他的運動發育比其他孩子慢。壹歲以後就不能正常走路了,容易絆倒,不能很快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和人交流的時候,他不能很好的理解大人的意思。比如妳跟他揮手告別,他不知道是什麽意思,語言比其他孩子慢。這時,他的父母著急了。我被帶到醫院檢查。當時醫生說我疑似自閉癥。在我三歲多的時候,這種發育遲緩的反差比同齡的孩子更明顯。當時醫院診斷為自閉癥。這對父母帶著孩子去了國內幾乎所有的醫院,做了各種康復治療,但最後收效甚微。失望的家長放棄了治療,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在9-10歲左右的時候,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差別越來越小。他可以自理,可以呼救,可以幫媽媽做家務,但在某些方面,他的反映比其他孩子慢,但這並不影響他正常的生活和學習。很明顯,這是壹次被誤診的自閉癥,讓父母和孩子都很痛苦。
很明顯,以上是因為某些功能遲緩而被誤診為自閉癥的事件。
自閉癥誤診率這麽高,主要是診斷標準遵循了美國制定的標準。壹個孩子只要符合“重復刻板行為”和“社交障礙”這兩種表現,就可以定義為自閉癥。
但我覺得美國的這個量表並不適合中國國情,因為在美國,只要確診了自閉癥,就意味著後續的治療費用將由政府買單。這種情況下,誤殺壹千不如放過壹個,這種寬松的認定標準在中國並不適用。目前在中國,父母要支付這筆費用,貧困的父母不僅要承擔高昂的康復費用,還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所以,當孩子被發現發育遲緩時,家長要意識到,這不壹定是自閉癥,也許只是某壹方面能力不足或者發育遲緩。
自閉癥是最常見和最具代表性的廣泛性發育障礙疾病類型之壹,是壹種始於嬰兒期的嚴重身心發育障礙。表現為人際交往障礙、言語交流異常、興趣有限、行為刻板,多數患兒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
自閉癥被誤診主要是因為自閉癥是壹個譜系,每個孩子的壹些具體表現會不壹樣,比如輕度、疑似、傾斜、邊緣或者典型、不典型。壹些醫生缺乏自閉癥診斷知識和足夠的臨床經驗,特別是很難在年紀輕輕的情況下確認輕度自閉癥的癥狀。
但是隨著自閉癥概念的普及,對這種障礙關註度的提高,對這種障礙認識的提高,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自閉癥有了明確的診斷,這種誤診現象會越來越少。當然,當家長發現孩子有疑似自閉癥癥狀時,建議去正規的大型專科醫院確診,減少誤診的概率。
沒經歷過,也沒聽說過。據我所知,自閉癥可能是對孩子關心較少,忙於自己的事情,忽視孩子的內心世界和精神感受,關心很少,與孩子的互動也不多,使孩子沈默在自己的世界裏,拒絕主動與他人交流,從而封閉了自己的內心世界。俗話說,有星星的孩子,壹旦發現,後悔都來不及。勸父母留下壹個人陪孩子,另壹個人做點事。
自閉癥在年輕的時候容易被誤診,因為自閉癥的形成需要專業人士的長期幹預和訓練。許多有自閉癥癥狀的孩子在精神上和語言上是遲鈍的,並且不開始理解。如果把他們當成正常的又笨又懶的孩子,他們可以慢慢變成思想單純的普通人。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管理者。孩子小時候被醫院確診為自閉癥,卻沒有帶孩子進行特殊教育康復。若幹年後,壹些孩子的許多自閉心理行為逐漸減少甚至消失。去醫院復查,醫生不再說是自閉癥。
越來越多的家長深信,自己的孩子和各種機構培養的大多數孩子壹樣,是其他發育障礙甚至正常的孩子,被誤診為自閉癥。
某知名自閉癥微信官方賬號、某康復機構負責人的孩子,3歲時被權威醫生診斷為“疑似自閉癥和阿斯伯格傾向”。但幾年後,她公開承認自己的孩子應該是誤診的案例。
以下關於她孩子自閉癥診斷的摘錄和她自己的看法來自於她的公開資料:
“醫生對我寶寶的診斷是懷疑,因為我不是三歲,不做明確診斷。
我猜測如果是3歲確診的話,可能是高功能自閉癥。
三歲前孩子去確診,有的是醫生直接帶回家,因為完全可以確定不是自閉癥。
給個疑似診斷,說明裏面有疑似成分,至少在邊緣地帶,有壹些癥狀。
所以我後來說誤診,不是醫生判斷失誤。
意味著隨著孩子的成長,有更多的證據來判斷他屬於壹個不那麽接近自閉癥範疇的孩子。
這種進步是當時醫生無法預見和判斷的。
他只能根據當時的所見所聞和家長基於孩子具體發展階段的描述做出判斷。
孩子是成長的個體,不同於已經定型的成年人。
所以對孩子的診斷因為發育問題暫時落後。
還是根本基因缺陷導致的自閉癥不容易治愈?
面診肯定不是100%準確,但是除了權威的診斷,家長可以參考的判斷並不多。
“雖然孩子和普通人不壹樣,但我已經把他們歸類為普通人之間正常的性格差異。
有意思的壹點是,孩子確診後,我加了幾個自閉癥家長。
有壹個群體有我加入以來三分之壹左右的孩子。
家長已經為孩子脫帽了(自閉癥診斷叫戴帽,推翻診斷叫“脫帽”)
可以推斷,這些孩子發展過程中的壹些暫時性問題,被當作自閉癥來對待。
所以當這些問題因為孩子的成長而消失後,所謂的自閉癥癥狀也就“神奇地”得到了改善。
而且很難說這其中有多少是因為父母的刻意幹預。
多少是孩子成長的必然結果。
自閉癥的診斷本身就是壹個需要長期觀察和反復追蹤的過程,但實際上國內很多醫院根本做不到這壹點。基本上就是給家長壹個評估表,家長自己填,然後醫院會對孩子做壹個簡單的評估。
目前每個孩子在3歲之前,成長差異很大,2-3歲是黃金時期,需要救助幹預。但其實在三歲之前,醫院是無法做出診斷的,只會給妳壹個疑似自閉癥的結果。對於孩子的家長來說,不是壹定的,但是不得不幹預,否則會耽誤孩子。這簡直是煎熬,把人逼瘋了。
所以不管是不是誤診,壓力都是巨大的。父母盡力幹預,孩子壹直在進步。即使孩子已經完全融入正常的校園生活,他的小行為問題也會被家人放大,會覺得他有問題。同樣的事情,放在壹個沒經歷過這種經歷的孩子身上,大家都覺得他只是調皮,教育的好。說白了就是有色眼鏡。這對孩子本身,對我都很不公平,也會無形中給我們更多壓力。
說到幹預,我真的不能認同,確實有些醫院,比如針灸,儀器,浪費時間,不告訴孩子痛苦。利用這些焦慮的心理情緒,父母真的好嗎?說到底還是利益驅動。#心理學#心理研究#精神分析#心理情感#心理學#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