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有什麽好的學習方法嗎?

有什麽好的學習方法嗎?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法律的特征是什麽。我壹直強調這種世俗的特征。法律很實用,很功利。所以不可能帶著太多的理想主義去學習法律。世俗是為了解決各種問題。大的可能是國際爭端、地區爭端、民族或種族爭端等。小的指的是我們日常的事情,夫妻之間的糾紛,鄰居之間的糾紛,同學之間的糾紛等等。簡單來說,就是要有壹些規則和制度在日常生活中去執行——習俗、國家暴力機關等等。比如同壹個宿舍的同學,生活習慣不同,就會產生很多小摩擦。如何解決它們?規則不需要寫出來,但是要起到保證生活和諧的作用。我們在學習法律的時候,要時刻考慮這樣的問題,這些法律給我們帶來了什麽代價,帶來了什麽效果。比如宿舍的規矩有時候會給大家帶來很多不便,但是卻給大家帶來了壹種和諧。否則,沖突對每個人都不利。所以規則表面上看起來不方便,其實都給人帶來了壹些便利。

第二個特點,法律是用來解決別人的問題的。作為壹名律師,妳必須為妳的委托人謀取利益。如果他是刑事被告,妳是在為他的清白或輕罪辯護。所以妳的壹言壹行都關系到別人的生命或財產。在這個過程中,別人強加給妳壹種不同的道德責任。我們不決定自己的事情,也沒有自己的好惡。就算是程,妳也要維護他的權利。這必然會讓妳陷入道德困境。但是學法律的時候壹定要克制自己,不能隨心所欲,千萬不能感情用事。當我們畢業進入社會,有不同的角色制約著我們的行為。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在進行這種角色轉換,只是因為不是成熟的職業工作者而忽略了而已。也許我們在座的各位在大學都會像成年人壹樣,但有時候回到家也會在父母面前撒嬌。壹旦進入法律行業,我們要面對壹些更大的角色轉變,就是要記住妳是壹個法律人,妳的壹言壹行都關系到別人的命運。

第三是法律是社會性的。法律不是個人事業,而是社會事業。例如,檢察官的地位不同於辯護人。公訴人引用不利於被告的證據進行解釋,而辯護人則試圖再次解釋有利於被告的證據。法律是在不同的人追求自己的個人利益、職業利益和群體利益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不是任何壹個思想家或學者的產物,而是整個社會的產物。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妳必然會遇到各種挫折,會有各種因素制約妳成功實現理想。進入社會後,妳會深切地感受到,個人努力的結果往往不是理想的實現,最終的結果其實是社會各種力量交匯和妥協的產物。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來討論壹下如何學習法律。

首先要關心現實,把重點放在如何把事情做好。法律不合法,絕大多數人不會從事法律。在中國社會,重要的不是提出多少學術觀點,而是如何通過實踐改造中國。宿舍的規則不是法學家告訴妳怎麽制定的,而是覺得有必要的人制定的。法律的形成也是如此。中國近20年來法律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經濟的發展,人的流動性增加,陌生人增多,法律急需增加。為什麽這麽說?因為陌生人非常需要法律,他們更容易做壞事。妳跟妳哥借錢,妳哥絕對不會讓妳寫借條。這是在熟人社會,但是不管我怎麽跟妳借錢,妳都會讓我寫借條,甚至做壹個不是合同的合同。俗話說“兔子不吃窩邊草”,但陌生人更容易對陌生人犯罪。比如,賣淫從來不會在妳自己家裏幹涸。

我們應該關心現實,註重做好事,決不能只關註理論。我們把事情說清楚了,遇到問題就會難過。我們應該用更少的錢做更多的事,甚至不用錢做更多的事。但我們說,關心現實並不意味著放棄思考,而是保持壹種敏感的稅和兩者之間必要的張力,否則妳的理想就會失敗,現實就會失去奮鬥的方向。

法律非常需要生活經驗。世界上永遠不會有少年天才。霍姆斯,美國最著名的法官,61歲被任命到最高法院。由此可以看出,法律是壹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有沒有知識是通過實踐體現出來的。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表現出妳對規律的把握,而這種把握的能力是需要長期形成的。關心現實更重要。有壹種敏感,專業的或者學術的敏感,能讓人看到從未見過的東西,在眾多線索中抓住最重要最關鍵的問題。法學院的學習不需要過目不忘,重要的是壹種邏輯推理。不同的人可以對同壹現象提出不同的理論。

其實我們很多法律只適合城市,比如合同法,證券法,網絡法等等。因為大多數立法者生活在壹個陌生人的社會裏,這個城市。當我們走進農村時,我們經常會感到驚訝。當法官告訴農民妳有辯護權的時候,他不知所措,法官只好告訴他,妳可以吵架,但是不能罵人。所有法律都是地方性的,以後可能會變成全球性的。英國法律是如何產生的?正是在十三世紀,英國皇帝派了許多法官巡回審判,根據當地的習俗裁決案件,並匯編成判例,逐漸形成了普通法,然後傳播到美國。因此,我們中國的法律也應該重視其本土資源。

其次,要註意宏觀和微觀的結合。要研究微觀層面的很多細節,必須做好部門法。現在妳還處於模仿階段,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找到自己的思路。我鼓勵妳誌存高遠。連頭都不擡,怎麽上去?誌存高遠,這樣就可以不拘泥於理論,而是在更廣闊的空間。

在抓微觀的同時,也要註意吸收其他學科的理論成果,不局限於法學。法律是壹門不自足且極其枯燥的學科。說實話,誰願意把自己的人生變成壹把風幹的白菜?所以要博覽群書,比如很多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哲學的當代經典著作,對以後的法學研究有很大的作用。在開拓視野的同時,更要註重開拓視野,看到前人沒有的觀點,思考前人沒有思考過的問題,在繼承的同時不斷創造。知識是不斷向前發展的。

第三,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是壹個政治和道德術語,其實和妳的職業有關。就像我剛才說的,作為壹個律師,妳要多關註別人的利益,關註這個社會的利益。我們很幸運生活在壹個好的時代,我們應該有強烈的責任感。這不是空洞的口號,也不是上街遊行那麽簡單,而是要踏踏實實做實事,真正了解這個社會,看看這個世界。

第四,要講究方法。我們在講利益分析法的時候,比如公布壹個法律,要看具體誰得到了什麽利益,帶來了什麽利益。中國為什麽如此重視程序法改革,更多的是律師群體的推動。律師在刑事司法早期介入中受益最大,比如誰主張誰舉證。檢察官為什麽反對?因為他們得到的好處很少,反而在辯論的過程中處於劣勢。程序確實很重要,但是我們要太重視了,這讓中國的下層階級日子更不好過了。程序多了,需要更多更好的律師。更好的律師意味著更多的錢。

我們必須以現實的眼光看待法律。只有對法律保持清醒的思維狀態,才能真正理解法律制度,推動中國法制的發展,不斷拓展中國的法律領域。

還要註重對社會、人性、自然的分析。在學習法律的過程中要考慮各種制約因素。如人性,有人主張人與人之間要相親相愛,主張自由平等,聽起來冠冕堂皇,但假設妳自己的孩子餓了,妳只有十塊錢。妳會給自己的孩子還是捐給非洲的難民?其實我們有時候很自私,總是先關心自己愛的人。比如,壹聽說父母生病了,妳會焦慮,但是壹聽說同學的事,就好像什麽都沒有發生過。這反映了人類的基本生物學特征。在古代,刑訊逼供也受到當時生活背景和生產水平的限制,比如親子鑒定,以前需要驗血,現在發生了親子鑒定,技術解決了問題。

最後,我想說,妳們這些學生應該互相學習。我們都來自不同的地方,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優秀人士,各有所長,可以平等的討論各種問題,沒有老師的屈尊俯就。同時希望同學們能夠全面發展自己,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盡情的過好大學生活。

  • 上一篇:行政壟斷的例子主要有哪些?
  • 下一篇:中國司法行政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的內容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