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知法,夯實依法辦班基礎。
在學生入學初期,通過班會、法律知識競賽、法律科目展板設計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組織學生學習《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與他們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學生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在適當的時候用“法律”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權益。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民主法治觀念,又形成了知法用法的行為習慣,使學生真正在法制環境中受到教育,為下壹節課各項規章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礎。
第二,因材施教,建立適合班級特點的班規和班級“規律”。
根據國家法律法規,結合班級學生活躍好勝的特點。在廣泛征求意見和借鑒其他班級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我們班制定了班規,內容涉及學習、紀律、衛生等各個方面。作為班級管理的基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為每個學生提供了健康發展的平臺。
“慣例”的基礎是《學校守則》和《中學生行為規範》中相關要求的細化和具體化。《公約》內容包括教室法、作業法、勞動法、活動組織法、學生權利義務法、全體教職工值日法、班幹部工作條例、班主任自律條例等。
如何產生公約:(1)壹進學校就開始讓學生描述自己理想中的班級。我大膽地讓學生去做,並引導大家想出了壹個“金點子”:創建壹個理想的班級。我們做什麽呢班級“慣例”應該有哪些條款?班法怎麽獎懲?等壹下。(2)入學壹個月後,全班開始討論修改,逐壹舉手表決(半數以上生效)。(3)“公約”壹旦制定,原則上不作修改。如有特殊情況,每年全班投票修改壹次。也可以邀請壹些家長參與進來,提出建議和意見。
在整個班級“大會”過程中,我只是抓住原則問題,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作用。《公約》註重程序正義;條款要細致、可操作、有趣、有教育意義;公約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享受特權。
制定班級“慣例”的過程,就是形成壹個好班級的過程,也就是學生自律、自我約束的過程。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精神,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描述和討論,潛移默化地產生學生管理他人和自己的責任感。
第三,確保執行,培養精幹的“執法隊伍”。
根據“章程”,通過學生自願報名和班主任的意見,形成了壹套認真、負責、有能力的班委班子。班委由七名成員組成,他們壹周七天輪流值班。那天作為值日班長,他有全權處理班級的日常事務(學習、紀律、衛生、二操、宿舍管理等。).值日班長必須恪盡職守,秉公執法,對全體學生和班主任負責。責任人必須服從值日班長的管理。值日班長定期訓練,每晚根據當天的值班情況做值班報告。值日班長實行“每學期報告制”。班主任根據他們的工作表現和成績,組織壹個“司法委員會”,通過投票決定是否任免或變更他們的職務。就這樣,我大膽放權,讓班幹部走上前臺,退居幕後。而不是事事都做細節,我會做他們的後盾,顧問,導演,進行宏觀調控。從壹個執行戰術的將軍,到壹個把握戰略全局的統帥。在我的充分信任、理解和支持下,在同學們的監督下,班委成員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產生了許多奇思妙想,壹直保持著班集體的生動活潑和積極向上。
第四,加強監督,確保“執法”的公平公正
為保證班幹部盡職盡責、公平值日,維護班級健康、持續、和諧發展,根據《班級契約》的規定,我班選舉產生了“審判委員會”,如讀書委員會、運營統計委員會、班書記、安全委員會、財務管理委員會、民意調查委員會、家校溝通管理委員會、值日監督委員會等。討論如何懲罰“違法者”,懲罰的方式和程度,哪些是不合理的條款,班級下壹步發展的計劃和目標等。比如有的同學對別人很粗魯,在課堂上要做禮儀先生(小姐)為大家服務,要和家長在時間和空間上有兩次以上的聯系。做有損班級形象的事,要為班級做3-5件好事。再比如,《自習課》講的時候,初稿的處罰有點苛刻。大家都覺得不合適,應該放松。應該給違規者壹個機會,所以他們做了進壹步的修改。當天的事情當天處理。每天晚自習時間,值日班長都會公布當天的情況,並做總結。每周五,班會由班長主持。班委及其組長、代表和審判委員會成員總結壹周的情況,交換意見,找出本周班級發展的不足,討論下周的發展目標和計劃,按照《班規》逐壹落實,相關“委員會”向班主任和家長反饋。
爭取人人參與“正義”,讓每個學生都是班主任,每個人都有榮譽感、責任感和成就感。這樣,學生充分感受到班級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集體,感受到自己是班級的主人。學生的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就是在這樣的自豪感中孕育和萌發的。
這樣,表面上是班主任管得少,“無所事事”,實際上卻通過有效的機制實現了班級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班級管理有了取之不盡的思想之花和智慧之源。初步實現了“無為而治”,最終達到了“無為而治”的最佳境地。
班主任的工作既是壹門科學,也是壹門藝術,要想在班主任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就必須要有正確的態度和態度,不斷探索其科學規律,領略其真知。依法治班,情法並重,以法帶情,是我近年來探索和實踐的班級理念和文化,在影響和感染學生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並且我會在以後的工作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細化,以適應當前教育的多樣性和復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