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迂回戰略
壹、迂回戰略起源於蒙古人的狩獵,其突出特點是先用實力,再用計謀制服對方。它與孫子的“悖論”思想壹脈相承。
蒙古軍事學中的大迂回戰略是成吉思汗及其後代在長期戰役中形成的作戰策略之壹。蒙古軍隊在全面偵察敵情和地形的前提下,往往憑借騎兵持久的耐力和快速的機動能力,穿越難以想象的沙漠、險灘、雪谷、荒原,出其不意地大膽插入分割敵人縱深,配合下方的進攻部隊,四面包圍敵人,迫使對方迅速瓦解。
蒙古軍隊的迂回戰略起源於蒙古人的狩獵。他們巧妙地將狩獵的技巧運用到戰爭中,許多堅固的城堡在他們的圍攻中變成了野獸。因此,蒙古軍隊大迂回戰略的突出特點就是不通過克敵制勝來達到戰爭目的,而是用獵人狡猾深邃的目光盯著敵人的後方,左右包圍敵人,不給對方留有退路。即使有生路,也完全是戰術上的運用。這種大迂回戰略與其他古代軍隊的進攻方式有很大不同。不直接挑戰敵陣,但更實用,手段更隱蔽。他還試圖先用“心機”制服對方,再用實力,這和孫子的“悖論”思想是壹脈相承的。
孫武總結了戰爭規律,提出了“狡猾之道”的思想。從此,春秋以前以“仁義”為核心的戰爭指導思想,在戰國就消失了。但隨著封建帝國的建立,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將民間兵法視為洪水猛獸。隨著儒家思想上升為統治階級的正統,兵家的“悖論”思想也逐漸停止,更不用說繼承並發展了。
成吉思汗在戰爭實踐中,全面繼承和發展了孫子的“悖論”思想。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成吉思汗熟悉兵法,而是成吉思汗在與動物、部落、外敵的長期鬥爭中也悟出了這個道理。因為規律的東西並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失去作用。從成吉思汗戰略偵察隊的行動中,可以看出孫子的“悖論”思想被他們運用得多麽巧妙。在成吉思汗遠征歐洲之前,他派蔔泰和哲別去執行偵察任務。他們經過格魯吉斯坦,打敗了格魯吉亞的精英隊伍,然後越過高加索的黑崖,來到了特克盆地。已經有壹支非常強大的軍隊在這裏等著他們了。蒙古軍隊真的累了,壹場激戰壹天勝負未定。第二天,他們帶著黃金,貴重的布和好馬來到滿庫的營地,對他們說:“我們是同壹種族。我們為什麽要和外國人聯手攻擊妳的兄弟?他們可以從我們這裏受益。”
庫曼人帶著蒙古軍隊的禮物離開了他們的盟友。蘇蔔泰趁機追擊並擊敗了他們,拿回了剛剛送給他們的所有禮物。要論仁義道德,急功近利是大忌,但他遵循戰爭規律。他們的偵察行動促成了成吉思汗在18年探索歐洲的計劃。由此可見,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戰略不僅僅是壹種軍事行動,更是壹種與《孫子兵法》壹脈相承的思想。在中國軍事思想的發展中,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戰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第二,大迂回戰略的實施體現了速度和距離的對立統壹,蒙古軍隊的輕騎兵創造了農業時代的“閃電戰”。
大迂回戰略的具體實施首先需要速度。沒有速度,就談不上戰爭的突然性,也談不上達到對敵人的包圍。其次,它需要遠距離攻擊。沒有遠程攻擊,很難威懾敵人。可以說成吉思汗的軍隊具備這兩個條件,這也是他能夠征服世界的秘密。
13世紀,歐洲和亞洲的軍隊以步兵和重騎兵為主,蒙古軍隊則全是輕騎兵。輕騎兵具有突擊性強、機動靈活的特點,適合遠程攻擊。重騎兵防護性能好,機動性能差,適合前線對抗。所以蒙古輕騎兵就像二戰中的機械化部隊壹樣,往往以絕對的軍事優勢迫使敵人繳械。這讓成吉思汗時代打造的戰場完全成了颶風戰場。如果和二戰德軍的“閃電戰”對比,會發現成吉思汗指揮的戰爭中有類似德軍“閃電戰”的地方。二戰中,德軍花了壹個月才攻下波蘭。閃電戰丹麥和挪威用了兩個月;襲擊法國,占領法國首都巴黎,前後不過壹個月。
這是工業時代的“閃電戰”,而農業時代的“閃電戰”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蒙古西征軍在歐洲作戰時,其集結:“自長江北岸至博加爾邊境,兩至三個月完成兵力集結。這樣,部隊日均行軍速度達到90至95公裏。其奇襲:僅用了兩個月零五天就攻占了俄羅斯北部,平均速度為每天85至90公裏;攻占南俄只用了兩個月10天,日進攻速度達到55到60公裏;僅用三個月就攻占了匈牙利和波蘭,日攻擊速度達到58至62公裏。”(《古代蒙古戰爭史》,240頁,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由此可見,成吉思汗的輕騎兵與今天的機械化部隊有著相同的特點,即速度快、突然性強、攻擊力強,往往令對方措手不及。
成吉思汗利用輕騎兵良好的機動性,打破了13世紀僵化的攻防戰術,從而完全控制了戰場上的主動權。當時所向披靡的蒙古軍隊已經引起了歐洲人的恐懼,就連遙遠的城市,如盧貝克(波羅的海南岸的壹座城市)、紐倫堡(今德國巴伐利亞)都加緊了防禦準備。連當時的英國都提心吊膽,壹度禁止船只出海捕魚。
當時歐洲人對成吉思汗後代的恐懼某種程度上是壹種本能反應,因為不清楚為什麽蒙古人勢不可擋。有些人甚至將蒙古軍隊因窩闊臺之死而撤退歸因於他們的教皇和皇帝的智慧。後來法國的拿破侖對此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蒙古軍隊西征不是亞洲的壹盤散沙的盲目運動,而是嚴密的軍事組織和周密的指揮。他們之所以戰無不勝,是因為他們比對手聰明。拿破侖的分析壹針見血。當蒙古軍隊如飛沙走石般前進時,在其背後,是壹種有效的大迂回戰略。而這種策略,在蒙古士兵放牧狩獵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並成熟了。
第三,大迂回戰略可以為戰爭創造廣闊的空間,使戰場的攻防結構發生突變,從而打亂敵人的部署,為自己創造有利的戰機。
蒙古軍隊的大迂回戰略,可以以迂回為直線,避實擊虛,擴大戰爭空間,節省兵力和武器,加速戰爭進程。蒙古軍滅金時,窩闊臺采用了成吉思汗臨終時留下的迂回攻金的總計劃。他讓率領西路軍主力,繞過金軍重鎮潼關,從寶雞離開漢中,強行通過南宋管轄區,沿河而下,北上經唐(今河南唐縣)、鄧(今河南鄧縣),采取大迂回戰略,突然出現在金軍後方。統治者非常警覺,他們迅速派出超過65,438+萬人保衛黃河和潼關。兩軍在鄧州會師,拖雷只有三萬人。他用騷擾戰術避免與金軍正面交鋒,使得遠道而來的金軍十分疲憊。此時,蒙古軍的正面部隊已渡過黃河,向汴梁進發,金軍倉皇撤退。當他們撤退到三聖、周俊(今河南蔚縣)時,被兩個蒙古兵團包圍,即會師,後又心慈手軟,全殲追擊中的金軍。從那以後,蒙古人壹直推進到這個邊境城市。黃金的死亡近在咫尺。
然而蒙古軍隊南下滅宋,戰爭卻持續了45年。這可能是他們遇到的最難對付的對手之壹。
因為南宋所在的江淮地區,河流、運河、城鎮眾多,除了樹口、襄陽、淮河防線外,西段是連綿不斷的高山峽谷,東段位於淮河下遊,水路眾多,背後是長江地塹,不利於騎兵作戰。但蒙古軍隊能審時度勢,避實就虛,發揮特長。他們選擇蜀國作為戰略進攻的重點,是因為蜀國富庶,南宋近三分之壹的收入來自四川。另外,四川的地理條件尤為重要。如果蒙古人奪取了四川,就可以越過三峽,順流向東,直抵江東。
為了充分發揮蒙古騎兵的特長,窩闊臺在滅金時遵循寬戰線、大縱深的迂回包圍戰略,從東起江淮,西至川陜的寬戰線上發起進攻,試圖渡過長江,進入江南。但由於兵力分散,各戰區雖有突破,但因氣候不適,加上中國軍事統帥去世,不得不中途撤退。蒙繼位後,吸取窩闊臺失敗的教訓,開始在占領區設官築城,準備打持久戰,避免了春去,不鞏固戰果的缺陷。在戰略指導上,仍以攻占巴蜀為首要目標,同時派忽必烈率軍貫穿雲南,目的是西南攻之,然後北上迎擊主力,向東至臨安。可惜的是,蒙格可汗在執行他的大迂回戰略時,因為酷愛戰爭,所以壹遇到強敵就會進攻,使得他的主力在四川釣魚城呆滯,直到被壹石擊殺,從而影響了整個戰略目標的實現。
當我們研究蒙古軍隊滅宋的戰略思想時,我們都對他們開辟的廣闊戰場印象深刻。蒙古軍的大迂回戰略讓金無可奈何,也讓宋廷的沿江防禦失去了屏障。雖然蒙古軍隊前兩次迂回進攻宋朝都未能達到預期的戰爭目的,但忽必烈的軍隊實際上是繞道到了當時的雲南大理。經過近壹年的戰鬥,烏梁哈臺平定了“大理五城八府四縣,吳波、白滿等三十七部”(元代《烏梁哈臺傳》),並與四川蒙古軍合並,使蒙宋在正面戰場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要不是蒙古人釣魚臺受挫,烏梁哈臺軍早就可以在廣西鏡湖留下宋軍的背影,然後直奔臨安。這樣,南宋可能會提前幾年滅亡。由此可見,蒙古人的大迂回戰略,既能制造出對己有利而對敵不利的有利戰機,又能乘虛而入,改變敵我力量對比,從根本上打亂敵人的部署,迫使敵人就範。
第四,大迂回戰略是大將之勇和軍事實力相結合的產物。從某種程度上說,它不僅是壹個總體規劃問題,也是壹個實踐問題。成吉思汗獨特的軍事制度和治軍思想造就了壹支高素質的軍隊,從而使他的戰略思想得以實施。
通過研究大迂回戰略在蒙古軍事科學中的具體應用,可以發現大迂回戰略不僅是壹個方略問題,而且是壹個實踐問題。大迂回需要壹個才華橫溢的統帥,執行大迂回戰略任務需要壹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否則大迂回戰略只能是紙上談兵。
成吉思汗是舉世公認的偉大軍事家。他能對復雜的敵情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果斷的決策。在蒙古軍隊西征之前,成吉思汗面臨著來自三個方面的挑戰:壹是與晉國的九年戰爭,二是西夏的叛亂,三是斬殺使臣,屠殺商隊的花剌子模。成吉思汗權衡利弊,采取了穩住西夏,穩住金朝,全力西征花剌子模的策略。西征的花剌子模兵分三路。在大軍推進時,派哲別壹路繞到敵後,在戰略敏感的喀什方向迂回,切斷花剌子模與阿富、呼羅珊的聯系,掩護主力戰略發展。
長子術赤和將軍哲別帶領壹支3萬人的軍隊穿過帕米爾高原和天山之間的山谷,這是壹個真正的死亡地帶。當時“他們在十多英尺深的雪中行進,他們爬上了兩座被雪覆蓋了四千多米的山峰的交叉處:吉賽爾·阿爾多和鐵列·古達巴甘。”暴風雪中,馬腿裹著牛皮,人穿著雙層皮大衣,行進在七千多米的崇山峻嶺之間的冰天雪地裏。為了溫暖他們的身體,他們用刀切開馬的血管,喝下馬的溫血,並封閉血管。(大統帥成吉思汗的軍事戰略,第150頁)這份史料反映了蒙古軍隊在人類軍事史上創造的奇跡,使漢尼拔和拿破侖翻越阿爾卑斯山的行動相形見絀。
當蒙古軍隊突然出現在費爾幹納山谷時,穆罕默德率領的精銳部隊正在等待他們。疲憊不堪的蒙古軍隊在非常不利的情況下,以驚人的機動作戰與敵人作戰。激烈的戰鬥壹直持續到深夜,每個人都敲響了他的金鐘,退了出去。成吉思汗接到他們的戰報後,命令術赤歸隊,哲別率領5000人繼續向南方的阿姆河上遊迂回。成吉思汗等後續部隊發動後,率領五萬蒙古騎兵,從北方迂回行軍,在壹個荒無人煙的地方渡過錫爾河,經過柯吉爾庫姆沙漠。“這片500公裏寬的凱吉爾庫姆沙漠被世界認為是動物永遠無法通過的天然障礙。
650年後,俄國騎兵在對葉華的戰爭中失去了所有的馬匹。現在成吉思汗突然出現在阿姆河下遊,可以排在穆罕默德後面處死。(同上,第157頁)此時的默罕默德,西有成吉思汗,北有察合臺、窩闊臺,東有術赤,南有哲別。這是成吉思汗偉大迂回戰略最典型的例子,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兩個奇跡,而這個奇跡只有當時成吉思汗指揮下的蒙古軍隊才能實現。
由此可見成吉思汗軍隊的耐力和艱苦程度是驚人的。如果宋朝的軍隊要執行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戰略,可能還沒開戰就被雪山大漠吞噬了。成吉思汗的軍隊之所以勇猛無敵,與其獨特的軍事制度和特殊的治軍思想有很大關系。
首先,軍民融合的軍事制度讓蒙古軍人從小養成了鋼鐵般的意誌。據史書記載,“蒙古人自三歲起,便持弓箭。”(同書,263頁)它們吃草,騎射,狩獵,狩獵,很早就誕生了敏感的馬戰術。國與國之間的氏族爭鬥和劫掠,已經模糊了士兵和人民之間的界限。現在人們都在討論為什麽中國的遊牧民族能經常進入中原,用高墻打開中原的門戶。恐怕這正是原因。
因為遊牧民族的流動性本身就是進攻型風格的演繹,而中原典型的農業生活壹定程度上扼殺了人們的進攻意識。壹個沒有進攻意識的民族,如果要對抗強大的遊牧民族,後果可想而知。
其次,成吉思汗的治軍思想實現了民族性和科學性的高度統壹,這是他造就壹支高素質蒙古軍隊的根本原因。所謂民族性,就是成吉思汗的軍隊管理完全建立在自己民族的客觀實際之上。比如打獵練兵,就是壹種全新的軍民兼容的訓練方式。所謂科學性,就是成吉思汗治軍完全從實戰出發。它曾以西夏為對手來試探自己的軍隊,“試圖在對西夏的戰爭中訓練蒙古人,以利於將來對中國的戰爭。”(同上書,第93頁)此外,成吉思汗還重視軍官的訓練。“任何軍官不來接受我的教育,而是呆在家裏,就會像淹沒在水中的石頭壹樣被摧毀。”(同壹本書,第95頁)軍官們在可汗的宮廷裏接受訓練後回到營地當教官。經過壹整套系統的訓練,蒙古軍隊終於變成了成吉思汗所希望的樣子:“在日常生活中,它就像壹只兩歲的小牛,但在戰鬥時,它就像壹只雄鷹的搏擊。在宴會和娛樂中,悠然就像壹匹小馬,但在戰鬥中,它就像海撲向敵人的壹樣。
白天,像老狼的機會,黑夜,像烏鴉的守夜。”(《蒙古帝國史》,162,上海,商務印書館,1989)能在世界戰爭史上大放異彩的,是像成吉思汗和他的無敵軍隊這樣的傑出軍事家,是蒙古軍事科學中宏大的迂回戰略。
5.偉大的迂回戰略離不開源源不斷的物資供應。蒙古軍隊之所以能在迂回迂回中屢立奇功,就在於其“羊馬隨征,因糧損敵”。
大迂回戰略的實施壹般都是遠離後方,成吉思汗及其後代的西征基本都是從根據地打起。古人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但蒙古軍隊有獨特的、與眾不同的後勤保障體系,從而保證了蒙古軍隊的遠征。
遊牧民族“靠水草遷徙,城市往往處於農耕之業。”(《史記·匈奴列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物的統壹完全是生活條件驅動的。蒙古人行軍打仗,反對牲畜到哪裏,人就跟到哪裏,但部隊到哪裏,羊和馬也被驅逐,從根本上解決了部隊的軍需問題。
由於遠征時攜帶的羊、馬數量有限,為了充分食用這些牲畜,成吉思汗還特別規定了宰殺的方法:“用牛羊兩個膀胱,把空氣吹大,把骨管放進膀胱的管孔裏。骨管刻有螺紋線。在野獸的第四和第五根肋骨之間,刺穿壹個洞,然後將骨管插入傷口,壓縮膀胱,將空氣註入肺部。當妳這樣做的時候,野獸馬上就死了。死亡似乎是電擊。
這種殺法的優點是肉量增加70%,營養充足,肉質松軟鮮美,易於保存更長時間。”(《大統帥成吉思汗軍事謀略》第274頁,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這樣做的目的是盡可能地吸收動物血液和腸道的壹切營養,充分利用所攜帶的羊和馬。由此,蒙古軍隊有了壹套行之有效的自我生存方法。要說它的無敵秘訣是什麽,極其節儉的飲食習慣是它的制勝秘訣之壹。因為有過人的生存潛力,在與敵競爭時有過人的戰鬥力,有讓戰爭機器持續運轉的動力。
蒙古軍隊“以羊為食,射兔、鹿、野貘為食。”所以,幾十萬老師不養煙花。“這份史料(《韃靼僧錄》第13號)表明,成吉思汗的軍隊在自身糧食耗盡的情況下,仍然具有很強的野戰生存能力。成吉思汗西征時,他的國王穆罕默德從密探那裏得知:“蒙古軍隊把戰鬥中用的東西都帶在身邊,有肉幹和酸奶就心滿意足了。他們不在乎食物的好壞。他們可以吃各種動物肉,甚至豬肉和狗肉。他們的馬不需要小麥和稻草。他們的馬可以用蹄子刨雪找草吃,甚至可以刨土找雜草和草根樹葉吃。沒有山川可以阻擋他們的前進。
他們可以穿過任何山谷通道,他們可以牽著馬的鬃毛穿過任何河流。"(《大統帥成吉思汗的軍事戰略》,第156頁)穆罕默德被強大的蒙古軍隊震驚了。自此無心再戰,壹心退守,逃命去了。
蒙古軍隊確實是壹支生存能力極強的軍隊。他們對大自然的最低期望比普通人低好幾倍。當他們“侵略其他國家時,他們必須利用這壹點...因為美食。”(《黑韃靼人的故事》第85頁)蒙古軍隊變得更加強大。蒙古軍隊的具體措施之壹就是搶牲畜以備後用。二是軟硬兼施,迫使對方向城墻堅固、場地清朗的城堡補給食物。占領瓦拉墨子南部後,哲別告訴居民:如果妳想避免被殺,就趕快投降並提供食物,不要依賴城堡的守軍。根據蒙古法律,投降者的財產和家屬歸勝利者所有。成吉思汗的食譜比較中庸。占領布哈拉時,他騎著馬來到城裏的穆斯林清真寺,登上祭壇,對穆斯林僧侶說:“野外無肉無草,馬餓了人也餓。戰士們都很苦。把妳的糧庫打開。”(成吉思汗將軍159頁)這時候拿著鑰匙的倉庫保管員就會跑出來。第三,每攻克壹個地方,就建立壹個作戰基地,支援戰爭。
從開始掠奪到建立基地有壹個發展過程。“當蒙古貴族開始進入中原時,掠奪財富是他們戰爭的壹個主要目的。從金銀、牲畜到人口,都被掠奪壹空。”(蒙古人通史,143頁)這對當地經濟是壹個極大的破壞。後來他們接受封建統治,管理占領區。公元1253年,忽必烈曾在鳳翔墾荒,以鹽換糧換軍需。
總之,蒙古軍隊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解決了軍隊的補給問題,而且這種解決方式並不像壹般軍隊那樣讓士兵背負太多負擔或者戰鬥序列後有很長的輜重隊,而是在他們民族幾千年養成的飲食習慣中,以最便攜的方式解決。這種輕便體現在,它們所吃的羊或馬不需要專門的設備來運輸,從而大大減輕了蒙古軍隊的負擔,有了更多的力量和能力,並且大膽地向敵人的縱深編織迂回的方式,往往讓他的敵人難以置信,這也是蒙古軍隊奪取城堡如此容易的原因。因為這些城堡的守軍被闖入城堡的敵人嚇壞了,他們沒有時間進行堅固的防禦。即使他們有所準備,蒙古軍隊也恰好出現在他們尚未防守的地區。他們認為敵人不可能來偷襲。因此,英國人利德爾·哈特評論說:“在中世紀,戰略的最佳範例不是在西方,而是來自東方。13世紀是西方戰略發展碩果累累的時代。”(17)蒙古軍事科學中的大迂回戰略是這些戰略中最精彩的部分。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壹個結論,戰國時期的成吉思汗和他的孫子是中國軍事史上兩座非同尋常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