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閱讀所產生的見解先放在這裏。或許,經過壹段時間的重讀,妳會有不壹樣的體驗。這也是讀書更奇妙的地方。
附每日打卡記錄。
08 (2020-07-27)
《局外人》第二部第二章主要描述了默索的女友是如何來探望他的,以及他是如何設法在監獄中度過自己“毫無意義”的壹生。
默索雖然身陷囹圄,但入獄之初並沒有感受到這種變化,仍然保持著壹種固有的“局外人”心態和自由人意識。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思想只是囚犯的意識,他失去了對自由的渴望。這是環境和制度對思想的又壹次改造,讓人感到悲哀。
這多少像是壹個人面對痛苦時的逃避反應。在痛苦開始的時候,我們想要掙脫,但是無論我們怎麽努力,痛苦總是伴隨著我們。很長壹段時間,當我們還無力的時候,我們就會逃避,視而不見,麻痹自己。
另外,我覺得有點諷刺的是,男主角默索在有自由的時候也不在乎規劃自己的時間;但是當我失去自由的時候,我試著找出如何更好地度過我的時間。他知道這樣的努力是沒有意義的,為了活得安心壹點,他不得不這樣做。
就像作者說的,在這個荒誕的世界裏,反正是沒有出路的。沒人能想象監獄裏的夜晚是什麽樣子。
09 (2020-07-28)
局外人,第二部分,第三章。在獄中漫長的“等待”後,默索終於迎來了法庭審判。這是本書到目前為止的第二個高潮。作者詳細描述了現代司法制度下的整個審判過程。
除了默索,參與庭審的法官、律師、陪審員甚至記者都顯得十分熟悉,互相寒暄,“談笑風生”。對他們來說,這只是壹個普通的儀式,壹個程序性的工作。但對默索來說,這是決定性的壹天。作者讓默索冷眼看待這壹切,卻沒有用幾句話來形容他的心情。壹切都只留給讀者去體驗。
庭審最可笑的是,審判長堅持將“默索在母親去世葬禮上的表現”與“槍殺”兩個不相關的事件聯系在壹起。此外,還邀請了多名在養老院與默索有過交集的證人,通過“主觀”證詞表明默索是壹個殘忍、無情的殺人犯,甚至不愛自己的母親。
看到這裏,我不禁想起壹句話:如果妳想加罪,隨時可以找。現代法制看似完善,但法律也是靠人來執行的。如果執行人有什麽偏見,鉆了法律的空子,完全可以置他人於死地,不管真相如何。
法律真的公正公平嗎?其實歸根結底,它只是壹個工具。沒有好壞之分。關鍵在於怎麽用。
庭審最後,默索的“有罪”結論顯而易見。作者又用了大量的筆墨來描繪環境。恐怕默索再也享受不到監獄外那種非常平凡而美好的生活了。
10 (2020-07-29)
《局外人》第二部第四章繼續對默索的審判。這壹章的第壹句話再次顯示了默索的“局外人”心態。作為被告,他可以認為“聽別人說自己很有趣”。
其實我在人群中偶爾也會有這種飄忽感,尤其是我比較活潑的時候。但如果每個人都在說我,我就無法保持冷靜和鎮定。在這裏,我佩服默索。
這壹章最精彩的部分是描述了默索眼中的審判檢察官。似乎他不是在審判罪犯,而是在審判人類的靈魂。不是從法律的角度,而是從個人道德的角度來指責。這種以個人意見影響法律程序的制度是不合理的。可惜,我們無能為力。
11(2020-07-30)
局外人,第二部分,第五章。這是這本書的最後壹章。被判死刑的英雄默索在獄中,拒絕見牧師。他至死都不會相信違背自己意誌的事,哪怕只是為了安慰別人。他絕不會這麽做。
相反,在監獄裏,他只考慮即將到來的非常現實的問題,比如他可能在黎明被帶走處決,或者他是否需要上訴。作者把默索的心理活動描述得很詳細,但是他的仔細縝密的思考有什麽用呢?面對如此荒謬的法制,更是荒謬,襯托出他真的是壹個“局外人”,壹個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悲劇人物。
在這壹章的最後,他還描述了他與牧師會面的場景。牧師試圖用上帝來影響默索,但默索平靜地拒絕了。他不會在這種無意義的事情上花時間。他甚至開始對牧師生氣,這似乎是書中唯壹描述他生氣的地方。這種憤怒讓我感到難過和無力。為什麽人生只剩下最後的時光,他不能讓自己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度過?
人們總是認為罪犯壹定是受了影響,而不問他們為什麽犯罪。這在壹個模範社會裏是可笑和可悲的。
願天堂沒有束縛,天堂之上,我們可以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