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描述:
不超過25個句子
分析:
《悲慘世界》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當時,壹個貧窮的農民因為偷了壹片面包被判了五年苦役,出獄後因為黃色的身份證找不到工作。這深深觸動了雨果,他用了十七年的時間完成了這部傑作。雨果在《作者的序言》中指出創作的目的:揭露法律和習俗造成的壓迫,揭露這個世界是如何讓男人因為貧窮而落魄,讓女人因為饑餓而墮落,讓孩子因為黑暗而軟弱,企圖讓小說有利於社會問題的解決。這部作品結構龐大,枝葉復雜。整本書有五個部分:芳汀、珂賽特、馬呂斯、布洛涅街的兒童愛情和聖德尼街與冉阿讓的英雄血性。中心問題是窮人的悲慘命運和處境,可以說是描寫了主人公冉阿讓的悲劇生活史。
雨果1802-1885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領軍人物。他的壹生幾乎跨越了整個19世紀。他在詩歌、戲劇、小說、文學理論、政治理論等方面都有大量的創作,並且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書:《序言》是法國積極浪漫主義的綱領;他的戲劇《奧納尼》的成功是浪漫主義在戲劇領域戰勝古典主義的標誌。他的小說《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被列為世界名著。
主人公冉阿讓是壹個誠實的工人,壹直在幫助他貧窮的妹妹撫養七個貧窮的孩子。有壹年冬天,他找不到工作,為了不讓孩子們餓死,偷了壹塊面包。他被判五年徒刑。他因為不堪忍受獄中的痛苦,四次越獄,刑期增加到19年;出獄後。壹個罪犯的罪名永遠與他聯系在壹起。他找不到工作,甚至沒有地方住。後來受壹位主教影響,立誌作惡行善;他改名換姓努力工作,最後當上了市長。成為百萬富翁後,他樂善好施,設立福利,幫助喪偶者。然而,法律不分青紅皂白地懲罰無辜者。為了不誣陷他人,他毅然在法庭上承認了自己的真實姓名,為了幫助孤兒逃離了法律的魔掌。但是,法律不允許他,社會不允許他,甚至他辛辛苦苦把他養大的孤女也誤解了他。他放棄了多年的生命,最後在孤獨中死去,這是壹個悲慘世界中的悲慘例子。作品通過壹個不幸的女人芳汀的壹生和她的私生女珂賽特的經歷,也揭示了社會的賣淫和對兒童的身心虐待,從而對社會進行了全面的批判。
這部小說體現了雨果的人道主義。雨果認為世界上有兩種法律:高層次的法律是善良和愛,可以杜絕邪惡,喚起良知,進而改造社會,拯救人類,低層次的法律是懲罰,依靠懲罰只能加深犯罪。前者體現在主教米利暗身上,他用道德的感化和博愛喚醒了冉阿讓的良心,使他成為壹個真正的人。另壹方面,後者的代表警官沙威像鷹狗壹樣跟著冉阿讓,迫害孤兒寡婦。他像冷血動物壹樣,最後精神崩潰,投河自盡,顯示了現有法律在崇高的道德面前的渺小、軟弱和破產。作者試圖用抽象的人道主義作為消除社會弊病的武器,有其局限性。
《悲慘世界》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有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有巴黎的貧民窟,有修道院,有法庭,有監獄,有資產階級的沙龍,有大學生居住的拉丁區,這些構成了19世紀法國廣闊而典型的社會圖景。小說中的人物也很典型。但占主導地位的風格是浪漫主義,雨果倡導的美醜對比原則被廣泛運用於人物塑造、場景描寫等方面。作者善於通過誇張手法塑造不尋常的人物,以虛構的偶然因素推動情節發展;同時,小說充滿了抒情的氣氛,整部小說彌漫著浪漫的氣息。
195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李丹先生翻譯的《悲慘世界》五卷本,從1979再版到1984。是目前為止的權威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