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祖籍山東,是孔子的第73代旁系子孫。他是北京大學著名教授錢理群先生的創始人,嚴家炎先生的博士。擅長現代小說和武俠小說,語言功底極佳。他的文章不僅生動有趣,而且憤世嫉俗。《北大往事》中的“47樓207”壹文不脛而走,隨後現場出現了壹本名為《47樓207》的文集。接下來的《青樓文化》《井底之飛》《金庸俠義傳》《空山瘋狂傳》等版本賣的很好,根本無法收藏。他幾乎與生俱來的幽默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年來,他在多家廣播電視臺和高校設立金庸小說教學神壇,受到廣泛歡迎。去年5438年6月+10月,、張紀中、楊在華山與金老先生在壹起論劍,江湖人稱“北來隨我飲”。
孔遭遇金庸:
認識金庸快二十年了,金庸已經成了壹個有點嘮叨的老頭,金庸作品改編的電影也越來越低俗。但我忘不了金庸小說裏讓我感動的,我所知道的讓別人感動的。
為了放松,備課,學習,我壹定會多次打開金庸小說。我無法預測我40歲、50歲、懂得生活、60歲、70歲的時候眼睛裏會不會有淚水。
《在文學叢林裏遇見金庸》——文化上,我專註於文學;文學方面,我側重於小說和戲劇;近年來附庸風雅,以通俗小說為主;通俗小說裏,我仔細研究過武俠小說;而金庸先生早早埋伏在武俠小說裏,等著我這個蒙面伯樂,於是我們狹路相逢,遭遇悲慘...
“不讀金庸,就不知道半個中國文學”——因為對金庸的迷戀,我開始瘋狂讀武俠。但是讀了幾百本書,大部分都忘了。沒有炒作,沒有指導,甚至沒有正版。是億萬人的閱讀實踐,金庸的名字鐫刻在人類文學史上。武俠看多了,我也加入了談俠義、談劍的行列,在同學中談師道。我和同學向錢理群推薦金庸,壹位嚴肅的導師。我們誇張地說,不讀金庸就等於不懂半個中國文學。所以,錢理群讀了金庸,後來寫了壹篇研究文章。他和吳曉東合寫的圖文並茂的文學史第壹次被納入金庸的內容。錢老師鼓勵我們把金庸當嚴肅文學來讀。於是我以壹個研究者的姿態重讀了壹遍又壹遍金庸,但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淚...
“我鐵石心腸,壹次次被金庸毀掉”——我是壹個很投入讀書看戲的人,標榜“感性在先,理性在後;先感受,再研究。”中小學的時候,我為《大紅燈籠高高掛》和《高玉寶》流淚,《賣花女》和《金姬與銀姬的緣分》,《雷雨與家》,《流浪者與簡愛》,《愛不能忘記》和《下山》。從上大學開始,我就沒有為文學作品流過淚。我以為我成熟了,再也不會被作家騙哭了。就像《悲慘世界》、《復活》和這裏轟動壹時的《寂靜的黎明》壹樣,它們深深地打動了我,卻沒有摧毀我的淚腺。但是,我壹次次被金庸感動...
——孔董卿
學生證詞:
孔教授給人的第壹印象可能是“不修邊幅”,但接下來,妳會被他的幽默所感染。有人戲稱孔董卿是“錢鐘書之後真正的幽默”、“北大的馬克·吐溫”,多少有些誇張和睿智。他非凡的經歷和獨特的思維方式給他的創作帶來了持久的生命力。孔是壹位“文人”...
.....孔老師帶我們走進了著名作家金庸先生的文學殿堂。從武林盟主、武林革命、小說大師的分析中,對金庸先生這位當之無愧的小說巨匠,20世紀下半葉最著名的作家有了進壹步的認識。同時也學到了壹些做人的道理。在正義面前,邪惡總會被壓倒;忠誠中,人性的本來面目顯露無遺;在孩子的親情中,我們深深感嘆情感的脆弱...也許我們應該像小說中的曲折壹樣,接受生活的考驗,接受風雨的磨練,這樣才能更好的看到揚帆遠航的目標,在迷失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阿憶
策劃人、作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學士,北京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
阿憶的主要成就
2002年初春,阿憶被鳳凰衛視制片人桂平任命為12大型紀錄片專題片《百年大公報》的總策劃兼總編劇。1月與桂平合作,擔任大型外交史專題片《百年中美風情》12集總策劃、總編劇,並擔任旁白、配音,獲得知識界強烈反響。
2001年底,應鳳凰制片人範清源邀請,擔任《魯與余的約會》總策劃,同時應北京九成影視機構邀請,擔任42家電視臺聯播的《夫妻劇場》總策劃。秋天,為了應對鳳凰制片人的緊張,阿奧特更快地落筆,擔任六集故事片《周家三兄弟》的總編劇,壹時名聲大噪。春天,經鳳凰副總裁鐘大年、鳳凰副臺長劉春授權,阿憶、桂平攜手擔任大型歷史專題片《清華九十年·水木》12集的總策劃、總編劇,意外收獲壹片叫好聲。元旦那天,在劉春和桂平三番五次的勸說下,阿憶勉強暫時當上了世紀大講堂的主持人,直到最近壹發不可收拾。阿憶不想被視為“主持人”,他的名片上還印著“策劃人”的頭銜。
2000年,北京電視臺青年頻道副主任周星三參觀了小屋,並要求阿憶認真發現自己,並擔任《誰在說》的主持人。結果,阿憶,壹個作家,失去了他的主持潛力,從那以後,電影壹直在繼續。
1999年春,阿憶壹口氣寫了105萬字的五卷本歷史巨著《民國日記》。由於無法出版,他受鳳凰資訊站副站長程鶴麟邀請,擔任30集大型歷史專題片《中國紀錄回放》和《50周年國慶大典現場》的策劃和總撰稿人。
1998年,阿憶、範清源攜手擔任大型歷史專題片《多彩北大百年》16集的策劃、總編劇。
從65438到0997,在鐘大年和程鶴麟的支持下,阿憶從央視脫身,成為香港回歸48小時直播重要欄目的策劃人,與央視胖子張越共同主持。這是阿憶第壹次被拍照。那時,他是壹個英俊的年輕人。
1996期間,阿憶是央視大型歷史專題片《港百年》365集的總供稿人。
1994,阿憶是北京廣播電臺《生活熱線》的特邀策劃和主持人。
從65438到0993,阿憶是《北京青年報》的專欄作家。
1992年,大眾心理學著作《青春的敵人》出版,這是阿憶的第壹本書。
1964年4月10日,阿憶——壹個渺小卻偉大的生命——出生在北京雙橋的壹個軍人家庭。
孟爾東,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潛心研究多年,著有《中國詩學通論》、《傳世佳作》、《陶淵明文集劄記》、《中國文學史》等400多萬字的專著。他花了7年時間,查找和閱讀了大量古籍,完成了3卷* * * 1萬字的《中考考辨》。
這部專著獲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壹等獎,受到中國文史學界的高度評價,認為是近年來的壹部力作。
2004年3月,孟二東參加了北京大學對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學的教學工作。到達新疆後的第二周,他出現了嚴重的聲音嘶啞癥狀。在醫生命令他“停止說話”後,他盡管生病,仍然站在講臺上。4月26日,他在劇烈的咳嗽中堅持上完了最後壹節唐代文學課,倒在了講臺上。被查出食管惡性腫瘤,回北京做了三次大手術後,仍堅持研究和指導研究生。為表彰他的先進事跡,人事部、教育部授予他“全國模範教師”榮譽稱號。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