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家庭學校教育存在爭議,“私塾教育”利弊共存。

家庭學校教育存在爭議,“私塾教育”利弊共存。

家庭教育是有爭議的。“私塾教育”利弊共存。10月09日165438+舉報。新華網快訊:近日,覆蓋幼兒園到高中的“私塾”教育引發熱議。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到這些“私塾”接受國學教育,但他們的出路在哪裏,引起了很多人的關註。

其實類似於“私塾教育”,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興起了。許多家庭出於各種原因讓孩子在家接受教育,但這種教育的利弊在美國引起了廣泛的爭議,甚至導致了社會和文化的沖擊。?

歷程:從非法到合法

目前,通過“家庭學校”教育孩子的美國家庭數量不少於200萬,美國中小學(微博)學生總數為5000萬,這意味著每25個學生中就有1個學生在家庭學校接受教育。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在享受美國工業化高效、快速、大規模培養人才帶來的紅利的同時,也開始反思這種學校教育的僵化、機械化、模式化等弊端。

在這種反思中,家庭學校應運而生,但從壹開始就受到廣泛質疑,因為它與美國的義務教育法相抵觸,只能處於半地下狀態。直到上世紀80年代,經過壹系列法律程序,“家校”教育模式終於朝著惠及家長的方向發展。1983,美國家校維權協會成立。經過壹系列的努力,家校終於在美國獲得了合法地位,只是各州的具體操作略有不同。

然而,學校教學和家庭教學的爭議至今沒有平息。

原因:不信任學校

壹般來說,美國實行家庭學校教育主要有四個原因:

1.學校教育的制度化、機械化不能滿足孩子個體的需求,教學效率低下。也有調查顯示,美國中小學教育質量連年下降。

2.宗教問題。許多公立或私立學校教授的知識和價值觀與壹些家庭所持有的宗教觀念完全相反,這使得保守或宗教家庭很難接受。

3.校園暴力、吸毒、酗酒、低俗文化泛濫等不良現象,讓壹些家長對學校的安全環境產生了懷疑。

4.美國社會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家庭經濟基礎好,閑暇時間多,可以在家教孩子。

由於這些原因,許多中小學生在家“退”課。

出路:還是離不開高考。

對於家校,大部分家庭關心三個問題:1。他們能融入社會嗎?2.妳的學習成績如何?3.最後的出路?

「家校」的學生整天和父母呆在壹起,不像公立學校的學生經常和同齡人呆在壹起,真的能融入社會嗎?

很多家長也註意到了這壹點,讓孩子經常和鄰居家的孩子在壹起,在社會上做誌願者,帶孩子參加朋友聚會,有很多社交活動,認識不同年齡的人。實驗課可以在有條件的家庭輪流聽課,但是需要給聽課的家長交錢。

對於第二個問題,意向性統計顯示,1~4年級“家校”學生平均水平比公辦學校高壹個年級,8年級“家校”學生平均水平比全國公辦學校高四個年級。

這些接受“家校”教育的學生,沒有高中畢業證,沒有學校推薦,沒有排名,沒有平均分。只能通過SAT(相當於全國高考(微博))。SAT主辦機構的調查顯示,“家校”學生的SAT平均成績為108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67分,考上大學的比例高達2/3,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雖然“家庭學校”的學生總數相當多,但與美國中小學生的比例相比,仍然只占很小壹部分,最終的出路還是上大學,進行學校教育。

記者筆記

“私塾”看起來很美。

實踐中有很多弊端。

自“家校”出現以來,與正規學校的糾紛就從未停止過,家庭與學校對峙,甚至為了受教育權而打官司。

“家校”雖然最後合法化了,但還是顯示出了獨特的優勢,取得了不少成績。然而,“家校”的弊端也是相當明顯的。最嚴重的問題如下:1,社會影響;2.文化沖擊。

學生的社會化受到影響。

正規學校教育反對“家校”教育最突出的原因是社會化。

中小學生的教育問題不僅僅是個性、智力、興趣的發展,還有情感教育、團隊合作、社會適應能力等問題。雖然“家校”教育中安排了很多社會活動,但這些刻意的安排並不足以讓壹個人全面發展。融入社會所需要的人際交往、團隊活動、社會活動能力,是通過與周圍的同齡人長期的相互學習、交流、模仿而獲得和認可的。

同時,美國是壹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但“家庭學校”在培養學生的競爭力方面令人懷疑。壹些研究發現,“家庭學校”培養的學生更安靜,更有耐心,但缺乏競爭力。不難推測,這樣的學生融入競爭激烈的社會,很難脫穎而出。

該國的文化沖擊

壹直以來,美國社會都在不斷努力融合多元文化。公立和私立學校是融合這種文化的平臺。學習* * *的歷史,構建* * *的價值觀,從而將不同的文化融合為壹個整體,並使之存在。

但“家校”顯然不是這樣壹個平臺。在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家長會明顯地把自己的價值觀傳遞給孩子,從而影響孩子對社會的看法。壹些有不良心理或價值傾向的家長,把自己相對狹隘的觀念和價值觀傳遞給孩子。那麽,孩子成年後融入社會,很可能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

另外,再加上那些保守的家庭或者宗教家庭,“家校”教育不僅會導致無法融入社會,還會造成整個國家的文化裂痕。越來越多的“家庭學校”將對美國的多元文化融合產生強烈影響,並挑戰美國社會的凝聚力。

  • 上一篇:寶哥被洋人羞辱,卻氣得不敢自己考上北大。他現在怎麽樣了?
  • 下一篇:中國珠寶(鉆石)電子商務行業自律公約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