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的戰略高度提出的壹項重大任務。中國正處於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改革的進壹步深化,當前和今後相當長壹段時間,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可能更加復雜和突出。從我區情況看,當前正處於發展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征地拆遷、環境保護、收入分配等引發的不穩定因素時有發生,各類刑事犯罪、經濟犯罪等犯罪呈上升趨勢。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任務十分艱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是調整各種利益關系,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保證社會有序運行。只有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才能不斷提高公民的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依法表達利益,自覺履行義務,依法維護權益;為了不斷提高公務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運用法律手段協調利益、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執法人員的法律素養,嚴格公正執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的客觀要求,是我們黨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依法執政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執政的基本方式,是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提高執政能力、鞏固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提高黨依法執政能力的壹項重要任務,就是不斷提升各級黨委政府的管理水平,特別是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法律素質,不斷推進我區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法制化、規範化。堅持不懈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使黨員幹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依法行使權力、履行職責,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推進科學民主依法執政的必然要求。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是建設“法治江東”的基礎工程。區委六屆九次全會作出了建設“法治江東”的決定。這是區委從完善我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壹體”總體布局的角度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江東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具體實踐。建設“法治江東”,關鍵在人。沒有廣大幹部群眾法律素質的普遍提高,法治建設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經過20年的法制教育,我區廣大幹部群眾的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不斷增強,各項事業和依法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但普法不夠的問題依然存在,幹部群眾的法律素質與建設“法治江東”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法律並沒有真正得到全社會的普遍認同和遵守。實施“五五”普法,對建設“法治江東”具有全局性、先導性和基礎性作用。只有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才能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維護法律權威、嚴格依法辦事的觀念,使公民知法、守法、用法、護法,自覺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社會事務,推動社會管理走上法治軌道。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是我區“十壹五”規劃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十壹五”期間,我區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建成現代化新中心城市。要實現這壹目標,既要靠科學發展觀來引領,也要靠完備的法律制度來保證。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推進依法治理,有利於推動形成科學發展觀的體制機制,促進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有利於提高政府部門依法管理和監督市場的能力,提高企業依法經營和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進壹步營造維護公平競爭和促進自主創新的市場環境,促進市場經濟快速健康有序發展;有利於弘揚法治文化,將法治精神滲透到人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中,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準和文明程度。總之,各街道、各部門壹定要進壹步把思想統壹到省委、市委、區委的決策部署上來,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深刻認識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開拓創新,紮實工作,努力推動我區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再上新臺階,為我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良好保障。“五五”計劃只是“五五”計劃的開局之年。近日,區委、區政府轉發了《區委宣傳部、區司法局關於在公民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第五個五年規劃》(以下簡稱“五五規劃”),這成為我區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壹件大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圍繞“十壹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踐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充分發揮法制宣傳教育的全局性、先導性和基礎性作用。 把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為深入實施“四區戰略”、加快建設現代化新中心城市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五年計劃”的主要目標是實現“三增強三提高”,即通過深入紮實的法制宣傳教育和法律實踐,進壹步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進壹步強化公務員的社會主義法治觀念,提高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能力和水平;進壹步強化各街道、各部門和社會組織的依法治理理念,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務社會的水平。“五五”計劃的主要任務主要是七項任務:壹是深入學習宣傳憲法;二是深入學習宣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三是深入學習宣傳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四是深入學習和宣傳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的法律法規;五是深入學習宣傳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相關法律法規;六是深入學習宣傳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第七,集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主題活動。通過上述七項任務,推動在整個地區建立憲法和法律權威;推動全區法治管理水平進壹步提高;推動社會法治氛圍和環境的整體形成。“五五”普法的對象在普法期間,法制宣傳教育的對象是所有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其中,重點加強對公務員、青少年、企業管理者、被征地人員和農民工的法制宣傳教育,以司法和行政執法部門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為重中之重。之所以把重點放在這些對象上,是因為公務員是國家法律法規的主要執行者,提高公務員的法律素質不僅可以有效地貫徹國家法律法規,也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客觀要求。特別是領導幹部帶頭以身作則,學法用法,既是對領導自身建設的要求,又能起到示範作用,推動群眾廣泛開展學法用法活動;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制宣傳教育,使他們從小接受法制教育,樹立法制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關系到國家的未來。企業是市場經濟的重要主體。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加強企業經營者的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其法律意識,提高其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顯得尤為迫切。被征地人員和農民工通常接受教育的機會較少,包括法制宣傳教育,他們的素質直接關系到社會穩定。通過加大對被征地人員和農民工的法制宣傳教育,引導他們樹立遵紀守法、依法生產、依法維權的觀念;著力培養和提升參與居民自治活動和其他社會管理的能力;了解和掌握解決矛盾糾紛、維護合法權益的法律途徑。“五五”普法的組織領導和法制宣傳教育的有效實施,離不開完善的組織領導機制和有序的工作機制。“五五”期間,要更加重視這兩個機制的建設,進壹步完善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實施、CPPCC支持的領導機制。各級黨委、工委和領導小組要切實加強對法制宣傳教育的領導,健全各級普法依法治理領導機構,明確工作責任,完善領導小組例會制度、年度工作匯報制度和工作督導制度;要把法制宣傳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同時,要建立健全分工協作的法制宣傳教育機制。明確黨委宣傳部、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是普法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規劃,指導、協調、檢查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國家機關各部門、行業和社會團體是普法工作的主管部門,承擔本部門、本行業、本系統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職責,利用各種手段和渠道,面向全社會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與第四個五年計劃相比,第五個五年計劃的基本特點有以下幾個特點: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在創新中不斷發展。普法規劃具體內容的安排,要從增強實效出發,註意繼承“四五”的成功經驗,在繼承中不斷創新。“五五”普法規劃提出了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並重,將領導幹部法律知識學習、考試成績和學法用法作為年度考核和任前考核的重要內容。被征地人員和農民工也被列為法制宣傳教育的重點對象,同時提出了“五進”活動。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突出定量。與第四個五年計劃相比,第五個五年計劃更註重量化。在對重點對象的法制宣傳教育要求方面,提出了明確的量化要求。比如,區級以上領導幹部每年參加中心組學法或法制報告會不少於4次;公務員每年學習法律不少於40小時;青少年每年學習法律的時間應不少於10小時。這不僅有利於實際工作中的具體操作,也有利於考核中的評價。普法工作機制更加清晰。《規劃》對建立健全分工協作的法制宣傳教育機制作出了詳細規定,明確了法制宣傳的主管部門,明確了主要部門的法制宣傳職能和責任,使法制宣傳工作形成了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實施、CPPCC支持、部門配合、全社會參與的大規模法制宣傳教育機制,確保了法制宣傳教育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