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增強公民的權利意識,這是培養公民法律信仰的前提。公民權利是壹部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壹部沒有權利的法律無法激起公眾對它的渴望。權利意識的增強導致對法律的理解及其價值的認同,有利於人們法律信仰的成長;同時,對法律的信仰也會促進人們的權利意識,從而促進法律意識的增強。公民的權利意識,尤其是對權利的訴求,是現代自覺主體人格的吶喊。沒有權利意識,法律規定的權利只能寫在紙上,不會轉化為物權。權利意識的培養在於主體獨立意識的覺醒。我們說權利意識的培養主要在於主體——公民自我意識的覺醒。如果立法者壹直崇拜和迷信國家權力的強制力和威懾力,忽視公民作為社會主體的主體性和自我意識,那麽公民在國家的強制力和威懾力下只能被動服從法律,獨立判斷的思維會逐漸麻木,參與的熱情會逐漸消失,獨立人格也會喪失。那麽,順從、奴性依賴的人格就會成長起來,他們心中的權利感就會消失,我們所倡導的法律信仰也就無從談起了。2.增強公民對法律價值的感受、認同和認同是培育公民法律信仰的內在動力。法律信仰是個人的。法律信仰不是灌輸和傳授的,而是基於人們對法律的自覺確信和認同,法律被認為是值得尊重的,是應該被尊重的。人們通過自身參與法律實踐的過程,借助壹系列的社會實踐、個體經驗和個人感受,逐漸認識到法律的歸依性和對法律神聖性的認同。從這個意義上說,法律使人們相信它已經獲得了必要的價值基礎。正是通過對價值的感受、認同和認同,公民轉化為法律價值,即價值合法化,這是法律信仰的主觀前提。法律信仰歸根到底是基於法律體現了主體的價值追求和理想,這也是法律能夠被信仰的原始動力。正如西塞羅在《論法律》中所說,羅馬人從小就被教育:“壹個人如果要求正義,就會訴諸法律”。因為只有法律體現正義、體現正義、保障正義、實現正義,人們對法律和正義的信仰才獲得了壹種發自內心的精神契合,法律信仰也就確立了。因此,只要法律的內容反映和體現了主體的價值追求,法律就會得到社會主體的普遍認同和認可,就會從自身利益出發遵守法律、尊重法律、信仰法律,最終完成信仰法律的理念。3.強化國家公職人員特別是執法司法人員的法律信仰,是培育公民法律信仰的有效保障,也是培育現代法治精神的重要環節。國家公職人員只有對國家法律具有良好的信仰,才能形成、培養和強化自己的信仰,有助於培養人們的法律信仰。黨和政府的法律信仰是社會人法律信仰的範例。從心理學上講,這是壹種模仿效應。社會法律氛圍形成的直接因素是公職人員對法律的認同。國家公職人員作為人民委托的掌握壹定權力的代表和法律的守護者,是法律的具體執行者和操作者,堂堂正正,無令不行;他的身體不直,雖然他不服從。如果執法者和司法人員自己首先知道如何執法和違法,他們就會違背全國人民的意誌,違背黨的領導,違背全國人民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背叛自己的親人,甚至失去政府和法律的威信。這不是危言聳聽。正如英國思想家培根所說,“不公正的審判比犯罪更糟糕十倍,因為犯罪只是汙染了水,而不公正的審判汙染了水”。因此,要培養公民的法律信仰和法治精神,就要切實加強公職人員的法律素質教育,首先要培養他們的法律信仰。4.徹底摒棄法律工具主義,消除思想障礙,是培育公民法律信仰的重要壹步。目前最大的思想誤區是,法律工具主義這種關於法律的本質和功能的壹種法律世界觀和法律認識論的持有者,大多認為法律只是實現某種社會目標的工具和手段,沒有目的和價值,把法律當作國家的工具和政策的工具。法律工具主義者有時非常重視法律的作用,甚至在壹定程度上“推動”立法、執法和司法的發展。但是因為他們把法律當成了工具,而且這個工具是可以替代的,壹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這個工具就會被拋棄。政策、命令甚至行政長官的意誌都可以起到和法律壹樣甚至更大的作用,容易出現法律被權力壓制,權力大於法律的現象。此時,法律將名存實亡,隨之而來的危機也將爆發,最終導致人們對法律失去信心。文革期間,有時候把法律當成階級鬥爭的工具,有時候把公檢法砸了。最好的解釋就是壹切無法無天。法律工具主義是人治思想的特殊表現。事實上,我們知道法律是有目的的,也是壹種工具。在壹定條件下,它是工具,在另壹種條件下,它有目的。法律只有貫穿人類價值追求,才能真正擁有公平正義,才能在這個法律的調整下擁有經濟、政治、道德的公平正義。而法律工具主義將法律視為工具,與目的價值無關,因此無法在立法中最大限度地記錄法律的價值,也無法在執法中實現法律的價值。人們的守法活動自然無法享受到應有的價值,導致法律價值的空虛,降低了人們對法律價值的期待,自然無法培養公民的法律信仰。5、通過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引導輿論和宣傳法治,是培養公民法律信仰的廣泛基礎。現在電視,報紙,手機都普及了,網絡也在各個地區。這些現代化工具的作用就是快捷,讓人們第壹時間感知外界。特別是網絡輿論的功能越來越強大,具有明顯的現代性特征。經過近十年的發展,中國網絡媒體已經成為全球互聯網傳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中國網民數量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各種媒體通過個案關註法律的實施。對於每壹個熱點事件,新聞媒體和網絡評論都會非常活躍,會立刻形成輿論的趨勢,甚至會產生巨大的輿論壓力,讓任何部門、機構甚至公眾人物都無法忽視。比如關於孫誌剛案、劉湧案案、寶馬案等洶湧澎湃的新聞和網絡輿論。,對案件的最終公正解決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公民也自發地直接或間接地培養了對法律的感情。公民通過各種渠道以局外人的角度“冷眼”接觸法律,長期堅持,逐漸習慣和認可法律,對法律產生不可抗拒的親切感。這種親切感會讓社會人群第壹次以律師的身份去思考周圍的事情甚至自己的事情,讓權利意識更加深入人心。受到鼓舞的公眾會以更大的熱情繼續關註法律事件,法律信仰會潛移默化地在公眾心中形成。法律是人類迄今為止最有效、最合理、最完善的治理手段,遵守法律規則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對法律的信仰是法治社會的最終標誌。盧梭說:“法律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刻在公民的心裏。”壹個國家的公民只有具備了法律信仰的心理基礎,才能跨進法治社會的門檻。
上一篇:員工的自我評價很簡短。下一篇:如何成為壹名房地產經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