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網以低價甚至免費的方式收集科研人員的學術論文,對於科研機構和高校師生有償使用並不斷漲價,壹直存在爭議。
“向趙德新教授賠償70萬元,是知網承擔著作權侵權責任,屬於賠償損失性質。”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叢立賢表示,從法院的判決來看,知網在未經作者許可或者存在許可瑕疵的情況下,大量收集學術論文,屬於侵權行為。壹般情況下,這些論文在版權保護期內的版權仍然屬於作者本人。
目前,該事件引起連鎖反應,趙德新教授的學生蘇紹智也向知網提起訴訟,並勝訴。但記者聯系了多位專家學者,他們對知網的行為強烈不滿。“需要論文的人要付費下載,結果作者壹分錢都拿不到”,但都拒絕接受進壹步采訪。壹位青年學者告訴記者:“對我們來說,如果論文因為維權上不了知網,在學術上就會面臨很大損失。”
網上明碼標價查重的機會,學生負擔陡增。
近年來,各級各類學校對論文查重要求嚴格,畢業生對論文查重功能的需求暴漲。
與維普咨詢、萬芳數據等平臺相比,知網收錄的學術論文數量和類型可圈可點,知網收錄的獨家期刊無論是學科覆蓋面還是論文質量都遠超同領域其他平臺。
《現代法學》2019第5期發表了《學術數據庫經營者不公平高價行為的規制困境與解決方案》壹文。據筆者統計,知網全文期刊數據庫收錄獨家且唯壹授權期刊3964種,占我國期刊總數的43%。其中,核心期刊778種,約占全部核心期刊的42%;各學科top 3期刊194種,占top 3期刊總數的64%。所以很多高校要求以知網查重結果為準。
目前高校壹般給學生提供兩次免費查重測試,壹次是初檢,壹次是專業檢,即終檢。在用完學校提供的免費紙質查重機會後,很多學生願意花錢購買更多的紙質查重服務。
在花了近1000元購買了760元的查重服務後,湖南省大學畢業生張怡玲向學校提交了畢業論文的最終版本。查重結果與學校查重最終結果接近,為5.1%。“這錢如果用於夥食,可以在食堂吃壹個多月。”
對於學生反映的收費高的問題,知網多次發布公告稱,查重功能從未向個人用戶開放,只有高校、科研單位等機構用戶才有此權利。
2020年4月,知網發布通告,稱“不法分子利用技術手段竊取或非法獲取檢測賬號,通過互聯網向個人出售知網學術不端檢測服務牟利的行為越來越嚴重”,將采取“因管理不善泄露或倒賣服務,取消用戶年度服務模式,重新核定年度服務數量”等處罰措施。
今年畢業季前夕,網絡平臺查重成本再次提高,讓畢業生“難以接受”。記者在某電商平臺發現,商家宣稱基於知網的論文價格呈上升趨勢,售價越高,背後的數據庫內容越完整,甚至壹度出現1.8萬元、2000元的報價。
此外,為了保證論文在重復率上不會遇到困難,壹些電商平臺還衍生出了“減重”服務,幫助作者降低論文的重復率。
南昌某大學本科畢業生景宜,在某電商平臺購買了體重檢查和人工智能“減肥”的服務,花費1500元,五天後拿到了“低於學校規定重復率限制的論文”。
針對壹篇全文約23000字,重復率接近30%的本科論文,提供查重和“減重”服務的商家回復記者,“減到15%以下,收費530元,減到10%以下,價格660元。2天內反饋,使用中國知網系統”。
商家稱,降低重復率保證了文章的大意、學術觀點、內容框架、結構不變,句子邏輯流暢,不會增刪內容。“我們會找相應專業的復習老師,通過改變表達方式來降低重復率。以保證文章的專業性。”
“把查體重的機會當成商品買賣,還衍生出‘減肥’服務,嚴重破壞學術規範和學術生態。”某中央高校人文社科學者李瑜說。
壹方面,知網明確規定查重服務不對個人開放。另壹方面,學生有查重需求。為什麽學校不能給學生提供多次查重的機會?
“學校提供免費查重機會是為了警告學生不要抄襲,而不是幫助學生逃避抄襲監控。”李玉說明了學校的考慮。在這壹點上,知網和學校各有各的道理,只是把部分畢業生的論文需求推向了市場。
知網連續漲價,高校難以承受。
此前,多所高校對知網服務價格高、價格不斷上漲提出質疑。
2016年6月,武漢理工大學稱學校將暫停使用知網,原因是續費價格過高,且報價每年都在上漲。從2010到2016,《知網》* *的使用費漲幅高達132%左右,年均漲幅。
因為知網續費價格大幅上漲,“學校無法與知網就續費價格達成壹致”,北京大學、太原理工大學也已發出通知,知網即將停辦。這場風波也波及了河北、山東、雲南的多所高校。據記者了解,這些高校很快重新訂閱了知網服務,但這並不意味著相關問題已經得到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