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

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

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方法如下:

(壹)改變傳統的老齡化觀念:從“健康老齡化”到“積極老齡化”

“健康老齡化”是指個人在身體、心理、智力、社會和經濟五個方面的成就。

還能完好無損。如果壹個國家或地區有很大比例的老年人屬於健康老齡化,老年人的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發揮,老齡化的負面效應得到限制或減輕,那麽老齡化過程或現象就可能是健康老齡化或成功老齡化。健康老齡化是我們應對老齡化挑戰的基本策略,但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如何使老年人口成為社會發展的建設性力量是最重要的。因此,我們必須結合時代精神,超越傳統的健康老齡化觀念,實現向“積極老齡化”觀念的轉變。

(二)建立以家庭養老為基礎的多元化養老模式

東方文化和價值觀高度重視家庭養老。“父母在,不遠行也要好好旅行”,非常典型。

提出了養老責任高於個人發展的觀念。多年來,家庭養老是我國唯壹的養老模式,在促進代際和諧和社會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優越性。進入老齡化社會後,雖然這種模式受到了挑戰,但我們仍然堅持家庭養老的主導地位。此外,為了更好地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必須進壹步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使社會化養老成為家庭養老模式的有益補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培育:壹是積極培育各類為老年人服務的社會組織。這類社會組織在我國還處於初步成長階段,其發展需要國家法律和制度的推動,以充分發揮其在社會事務中的作用,成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新生力量。第二,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市場機制,鼓勵企業加大對養老事業的投入,減少國家公共資金的投入。發展養老產業,滿足老年人多層次需求,創新多種服務方式,推進社會化養老。養老產業可以把服務延伸到準老,為他們提供保險、理財、住房、醫療保健等方面的服務,讓準老為步入老年做好各種準備。第三,發揮社區養老服務優勢。我國社會力量養老的壹項制度創新是依托社區推進居家養老,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積極舉措。在社區養老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現有資源,老人也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度過晚年。

(三)發展老年學,延長“壽命”

中國人均自然預期壽命在世界上處於較高水平,但老年群體的預期壽命在世界上仍然較低。

相對較低,即居民健康居住時間短。因疾病和殘疾而喪失生活能力的老年人數量顯著增加,給國家、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沈重的負擔。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各種醫療費用的進壹步增加將給社會經濟帶來更大的負擔。解決醫療負擔過重問題是解決人口老齡化壹系列社會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必須大力發展老年醫學,實現醫療資源的平衡,特別是要做好老年人的初級衛生保健工作,為老年人提供適當及時的初級衛生保健。這主要包括疾病的早期發現、及時治療、醫療管理和後期護理。發展老年醫學是解決老齡化導致醫療費用增加的重要途徑。因為越早發現疾病,越容易治療。如果醫療衛生系統錯過了及時診治老年病的時機,導致老年病的增多和惡化,將進壹步增加社會負擔,加大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四)推進老年人立法,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

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依法推進我國老齡事業。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已於1996頒布,但老齡工作的法制建設仍滯後於老齡事業的發展,許多涉及老年人的民事糾紛處理缺乏專門的法律法規。為切實維護老年人權益,發展老年人事業,應盡快制定社區服務法、老年人住房法、老年人福利法。實踐證明,建立健全老年人法律制度,可以更好地調整涉及老年人的法律關系,懲治侵害老年人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促進家庭和諧,為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提供保障。

(五)實行彈性退休制度,合理使用老年人才。

適時提高勞動年齡上限,使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和撫養系數保持在壹個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水中。

總體來看,勞動年齡人口在總人口中處於核心和主導地位。勞動年齡人口比例高,說明勞動力資源豐富,供養系數低,有利於經濟發展;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低,會導致勞動力資源減少,贍養系數增加,制約經濟發展。我國勞動年齡上限是59歲,這是上世紀50年代根據生產力水平和人均預期壽命確定的。在過去的50年裏,中國的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平均壽命延長到了70歲。如果退休年齡停留在50年前的水平,對勞動力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和應對人口老齡化危機都是不利的。因此,我國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實行彈性退休制度,對部分行業和科技含量高的行業適當放寬退休年齡。國家可以通過技能開發和培訓提高人們適應勞動力市場的能力,延遲退休年齡,緩解人口老齡化的壓力。各地可以建立老年人才庫,合理利用老年人才,使壹部分老年人,如教師、醫生、律師、科技人員等重返職場或加入社區為老年人服務,從而緩解我國社會保障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壓力。

  • 上一篇:中國有哪些英語考試?
  • 下一篇:昭通資格代理:成立公司,巧妙設計公司章程,保護小股東利益。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