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簡介:上海和其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創辦了壹個創業找合夥人的社交平臺——愛合夥,目前已經積累了20萬註冊用戶,其中實名認證的創業者和企業主有4萬人。全球創業領袖計劃中國總監,自2015以來,已有100多家學生企業從SLP 16周培訓中畢業,畢業後有多家學生企業獲得包括中國加速在內的VC機構投資。
溫馨提示:未經原作者授權,不得轉載。
1.初次合夥需要註意什麽?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是壹套方法論。希望把這個方法論分享給大家,特別是幫助大家解決壹些在合作初期會出現的問題。
事實上,在最初的合作關系中有非常強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可能來自項目本身,也可能來自人。合作之初,大家都很好奇,認為對方可以做壹些事情,對方可以帶壹些特殊技能來幫助項目。當然,這些都有可能發生,但最終,妳會知道真相。
站在個人立場,我們不能讓這些風險完全不可控。我們要盡量減少這樣壹種不確定性,這就是為什麽會有這樣壹套方法。讓雙方在見面的時候壹直在討論這樣不同的問題,在夥伴關系還沒有正式確定的時候,在我們第壹次面對面坐下來的時候,包括妳真正相信的是什麽?妳的個人目標是什麽?妳到底能做什麽?可以投資多少?妳能冒多少風險?
2.合夥協議可以寫進公司章程嗎?這樣才能更有法律效力?
事實上,目前的公司章程在中國所有的工商局基本都是模板化的。如果妳去工商局註冊壹個新公司,章程裏有些東西是當地工商局老師看不懂的,那麽他基本不會讓妳註冊這個公司,所以把合夥人協議寫進章程的可行性不是很大。
而且我們今天說的這些問題,並沒有直接上升到法律層面,因為這些問題法律還沒有完全觸及,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軟合作,然後才會考慮自身能力是否互補,能承受多少風險。
我不建議妳嘗試把合夥協議寫進公司章程,但是我們可以把剛才給妳的十條結論用文字寫下來。有些可以寫進內部協議,不壹定有完全的法律效力,但可以作為大家的備忘錄。甚至在合夥人核心團隊的建設上,我們都經歷了壹個正式的、系統的方法,所以我們可以把每壹個結論都寫下來,以備將來使用。
3.跨區域合作的可能性?
我認為跨區域合作是完全可能的。因為我自己的伴侶和我不在壹個城市,還有其他城市的伴侶。這種可能性取決於這個合夥人負責團隊的哪壹部分。有些角色可能不需要他和團隊在壹起,但是需要他在不同的城市發展不同的業務。
現在互聯網這麽發達,我們團隊會使用壹些在線協作工具。我也建議妳試試。這些協作工具其實可以解決雙方的溝通協作問題。
4.前期壹切都好談。搭檔能力有差距或者後期狀態變化怎麽辦?
我覺得這個問題是壹個非常好的問題,其實也是我們今天講的最後壹個模塊。每個合夥人的能力可能適用於整個項目的不同階段。當然,在前期,每個人都需要壹個認識的過程。然後創業的時候會相對習慣性的把事情想的很好。創業者給自己打了很多雞血,他必須習慣性的看好整個事情的發展,每個人的投入,每個人的能力展示。這很正常。
但是,當公司遇到困難的時候,妳會發現有些合夥人的能力可能跟不上,不管是主觀上還是客觀上。妳需要有這樣壹個前提條件或者壹個約定來應對這樣壹個可能出現的情況。即使是員工,也可能因為主觀或客觀的原因,不能勝任自己的工作,所以妳的勞動合同裏會有這樣的規定。在錄用之前,妳可能會告訴他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會怎麽樣,妳可能會制定壹套。
當然,這個考核標準怎麽制定,其實挺有藝術性的,因為合夥人其實是妳公司最早入職的員工。他在最不確定的情況下加入了妳的公司。可能妳的公司沒有壹項業務已經大規模運營了。不能用壹個簡單的方法來評估。沒有統壹的答案。我只能說每個項目都不壹樣,每個情況都不壹樣。妳可以制定壹個適合自己實際情況的考核方法,並和夥伴討論如何制定考核方法的過程。我覺得可以完美的展現妳和妳的伴侶以及潛在伴侶之間的默契。在談論壹件好事的時候,大家都笑著樂觀,但是在談論壹件壞事的時候,妳可以看到壹些本質的東西。
5.技術占用和資本占用的股權有什麽好的分配方法嗎?
資金占用和技術占用是很常見的情況。壹個項目必須有人資助。比較容易計算出妳會出多少錢,然後整個項目會有壹個簡單的估價。我想說的是技術職業,壹些具有壹定顛覆意義的非傳統互聯網創業項目,或者壹些新模式的創業項目。人、技術、個人智慧的投入其實很重要。所以資金的投入可以算是早期的天使投資。有了這筆錢,項目可以啟動,但背後的人帶來的資源、技術和智慧,壹定會讓項目走的長遠。
如果項目成功,我的建議肯定是能帶來技術和智慧的合夥人創始人成為項目的主要受益者,但技術股不像資本股,從第壹天就投入了,因為技術股是需要時間的。如果合夥人只幹壹天壹個月,他的技術股含金量其實很小。這就是我剛才提到的技術股股權按時間交換的機制。
如果妳是技術合夥人,或者是有資源和智力資產的合夥人,那麽妳的股權是按照時間來交換的,和資本加盟的分配是不壹樣的。資本第壹次加入,妳就獲得了股權。如果在技術加盟的第壹年離職,壹般來說是拿不到股權的。比如四年可以拿到40%的股權。如果妳在第壹年內離開這個項目,妳將得不到任何股份。如果第壹年後只工作壹年,第壹年後可以拿到10%,然後可以按季度、按月甚至按周呈現線性增長。
6.如果是合夥,壹定要有時間投資。如果有兼職,如何保證合夥人的投入?
這個問題我無法統壹解決,但是既然可以拋出這個話題,很重要的壹點就是妳要講出來,不要怕得罪對方,不要怕破壞這種想象中的良好合作關系,並且要在最早的時候講出來,回到兼職還是全職的問題上來。妳很難在壹個項目還在起步階段就要求所有人馬上全職。
其實這個很難保證,所以我覺得兼職創業是很常見的,尤其是在愛合夥這個平臺上。很多會員都在兼職找創業項目。對於這些人來說,他們發現壹個好的項目,也許第壹段時間就是兼職投資的狀態。
那麽如何保證合夥人可以投資兼職呢?我之前說過,還是要商定和制定壹個考核辦法,不管是投資時間的考核還是效果的考核。至於具體的考核方式,每個項目都不壹樣,但是探索出這樣的考核方式,客觀的把這個問題拋出來,是非常重要的壹步。
7.投資初期,如何尋找合適的股東投資項目?
因為資金基本是新項目的痛點,沒有資金就相當於截留。這個問題很難用標準的方式來回答,因為對於所有的新項目來說,找到投資人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妳找到了投資人,壹方面是為了資金和金錢,另壹方面也是為了驗證妳的創業想法。
所以我建議找投資的時候,其實是在找相信妳選擇的軌道,妳選擇的方向,妳追求的價值的天使投資人。天使投資人其實帶給妳的不僅僅是錢,因為他們的錢絕對是有限的。聽說國內著名天使投資人薛蠻子其實放下了壹個項目,50萬,但是創業者真正看重的是老薛背後帶來的資源,是他自己對於項目平臺的影響力。
8.在合作的過程中,分歧和抱怨是不可避免的。創業初期是艱難的。應該如何處理分歧,保證前期的穩定?
什麽樣的差異是致命的差異,什麽樣的差異只是表面的差異?我認為妳可以描述很多不同之處。有些差異是關於產品的,可能是UI,可能是某種推廣方式,可能是產品銷售中的壹些話。這些都是表面差異,不影響核心。
如果是核心分歧,那是妳的團隊在創業開始後就已經約定好的,無法改變的。比如妳只是想做壹個社交平臺,或者妳只是想改變人們的交流方式。這應該是壹個團隊能夠在壹起的很重要的原因。這是不應該改變的。如果在這點上有分歧,我認為是核心分歧。
9.自己找合夥人找錢和專業投資公司幫我們找合夥人找錢有什麽區別?
我知道有些投資機構有時會找我們,因為他們也想為自己投資的目標公司尋找合作夥伴。壹般這樣的項目不會在創業的非常早期。如果是早期項目,壹般投資公司不會介入找合夥人,因為這是創始人展現自己創業能力,自己找人脈的最基本方面。
所以在早期,其實專業的投資機構為他們做的並不多,即使有,我也不會建議。妳還是應該通過愛合夥或者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這樣的渠道和自己對話,因為這個過程其實是壹個非常好的驗證自己創業想法的機會。
如果到了項目開發的後期,比如AB輪或者後期,這個時候,其實所謂的找合夥人就相當於找高管,那麽妳可能會通過壹些獵頭平臺或者愛合夥的平臺來提供壹些這樣的服務,來提供那些為壹個比較晚的公司找合夥人但是實際上更像是高管角色的獵頭服務。
10.初始合夥人的離開,連鎖效應很大。如何妥善處理這種情況?
初始合夥人的離開確實對項目有傷害,但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我覺得創始人應該坐下來想想為什麽。合夥人離開是因為項目還是因為人?如果是項目,就要從項目中找解決方案。如果是人,合夥人可能不適合項目本身。當務之急是如何盡快找到壹個合適的人來填補這個空缺。
當然,如果在項目後期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們是無法避免的,但是如果可以的話,也要盡可能的做壹些預防措施和準備。如果合夥人自己不能承擔應有的責任,能力跟不上,不得不離開,那麽妳需要采取什麽約束和措施來阻止項目?
11.項目什麽時候可以聯系投資人或者機構?需要註意什麽?
和投資人接觸是壹個非常好的驗證妳創業想法的方式,從而得到壹些反饋,尤其是壹些在行業內有壹定深度的投資人,不是很知名,但至少了解妳的創業領域。
所以我的建議是,壹開始就想辦法聯系他們。如果妳在矽谷,我們有壹句話,妳可以壹開始就邀請他們喝咖啡。妳可以和每個投資人談半個小時左右,比如壹個小時。妳不必說壹定要從誰那裏獲得投資,但是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妳從不同的角度重新思考妳的創業項目是否可行。
當然,在找投資的時候,尤其是壹些機構,或者個人天使投資,妳要了解他們是否了解這壹塊。所以,如果妳不看這壹塊,或者看不懂,就沒辦法給妳壹些建設性的意見。妳應該在和他說話之前就知道,這樣可以避免浪費時間。我仍然認為應該盡可能少地浪費時間。創業者最重要的是時間,所以要盡可能的高效,把時間花在該花的地方。
12.技術合夥人是不是堅決不和不懂技術的創始人在壹起?
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當然也不能說沒有,這個問題的背後其實是壹個客觀現象,就是技校的合夥人和創始人,對技術或產品壹無所知,只懂商業,確實會有壹些認識上的偏差。這些認識上的偏差,客觀上會影響項目的發展,在壹些關鍵決策上效率更低。
所以回到我們今天的方法論。如果妳是壹個不太懂技術的創始人,妳今天要說的是壹個技術合夥人。剛開始坐下怎麽就開始談這個問題了?其實這個妳可以從第壹個模塊開始講,因為從壹個技術合夥人的角度來講,他對壹個項目的理解可能和妳從非技術角度的思考有些不同,所以妳壹開始就要深挖這個。妳相信這個項目的哪壹部分?妳的非技術角度和妳的技術角度真的能走到壹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