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德行* * *也;這是壹種浪費,也是壹種巨大的罪惡。”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中國的糧食供應壹直處於緊平衡狀態。雖然近年來年年豐收,但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的現狀沒有改變。節約糧食對黨和人民具有戰略意義。“觀前賢國家,是從勤儉奢。“反對鋪張浪費,厲行節約,關系到我們黨和人民事業的興衰成敗,必須堅持不懈地抓住節約糧食這個關鍵。
繼承傳統美德。“壹粥壹飯,當思難行”,節約糧食壹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延續了五千年。黨員幹部要有“從我做起”的行動意識,以身作則,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黨員幹部要認真審視自身作風從“我要節儉”到“我要節儉”的轉變,努力在全社會營造“反對鋪張浪費、厲行節約”的氛圍中發揮好推動者和執行者的作用。
端人民的飯碗。中國需要用世界7%的耕地養活世界20%的人口。雖然中國實現了歷史性的糧食“十六連收”,但人多地少的現狀並沒有得到徹底改變。再加上糧食消費增長快於糧食產量增長,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必須時刻繃緊。糧食生產和消費始終處於緊平衡狀態,黨員幹部要樹立糧食安全的危機感,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才能讓自己的飯碗更可靠。
明白戰略意義。“堤破蟻洞,麥漏針。”節約糧食似乎只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壹件小事。但對國家來說,就是“治國,食政為重。”節約糧食不僅是個人問題,也是社會道德問題。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光榮的使命、偉大的目標、復雜的環境等各種因素要求我們深刻認識到,“舌尖上的浪費”不僅僅是小事。
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興衰成敗的大事。廣大黨員幹部必須從戰略高度看待節約糧食問題,不僅要毫不放松地抓好食品安全生產;還要繃緊節約糧食這根弦,確保“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2.珍惜食物的意義
節約糧食是每壹個公民的義務,不是說妳生活好了,買得起就可以浪費。浪費是可恥的行為。只要有節約意識,其實做起來很簡單:吃飯的時候,能吃多少就吃多少,不要把剩菜倒掉;在餐廳吃飯,要適量點菜,不要炫耀,不要亂點。請記住:節約糧食從我做起。
1986年第五次世界糧食調查結果為:112發展中國家(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除外),1979-1981年,3.35-4.49億人營養不良。聯合國人口基金(UNFPA)在上世紀80年代初宣稱,當時世界糧食產量可以養活60億人。但與此同時,世界人口只有約45億,卻有4.5億人在挨餓。從65438年到0995年,世界人口增加到57億,饑餓人口增加到1億。
1972年,由於連續兩年氣候異常導致世界範圍內糧食歉收,加上前蘇聯搶購大量糧食,出現了世界性的糧食危機。1973和1974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先後召開了第壹屆和第二屆糧食大會,以引起世界特別是第三世界對糧食和農業生產問題的關註。然而,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世界糧食形勢更加嚴峻。
根據當時的預測,80年代世界糧食仍將趨於短缺。聯合國糧農組織大會關於世界糧食日的決議是在世界糧食供求矛盾日益尖銳的背景下作出的。
3、節約糧食的重大意義
民以食為天,手中有糧才能不慌。頻繁的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的不利影響是不可避免的,但在糧食產量相對穩定的情況下,節約就是增收。近年來,無論從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糧食供求關系都處於“緊平衡”狀態,厲行節約對國家糧食安全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這大災之年,節約糧食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浪費糧食壹直被認為是可恥的行為。不用說,要註意國民生活中節約糧食的必要性。目前需要註意的是其他相關活動。
全國人大代表薛2009年調研後指出,糧食在種子消耗、收獲損失、糧食浪費、儲藏、加工、運輸等環節都存在嚴重損失。中國糧食工業協會大米分會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僅大米加工成特種大米,全國每年損失的大米就相當於2000多萬人壹年的口糧。市民普遍感受到,月餅、元宵等季節性短期食品也明顯浪費。但食物浪費到底有多嚴重,還有待相關部門調查統計。
節約糧食,除了倡導人們減少糧食浪費,還需要加強制度設計,堵塞糧食生產和流通中糧食損失的漏洞,這才是更有影響力的糧食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