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證券從業人員應遵循以下哪壹級別的規範和要求?

證券從業人員應遵循以下哪壹級別的規範和要求?

證券從業人員執業準則第壹章總則第壹條為了規範證券從業人員的執業行為,維護證券市場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和《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制定本準則。第二條證券從業人員從事證券業務,應當遵守本準則。第三條中國證券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依據本準則對從業人員的執業行為進行自律管理。協會的自律管理受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國證監會”)的指導和監督。第四條本準則所稱證券從業人員(以下簡稱“從業人員”)是指: (壹)與證券公司簽訂委托合同的證券公司和證券經紀人的經理和業務人員;(二)基金管理公司的經理和業務人員。(三)在基金托管和銷售機構從事基金托管或者銷售的管理人員和業務人員;(四)證券投資咨詢機構的管理人員和業務人員;(五)從事上市公司並購的財務顧問機構的管理人員和業務人員;(六)證券市場信用評級機構中從事證券評級業務的管理人員和業務人員;(七)協會規定的其他人員。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托管和銷售機構、證券投資咨詢機構、證券市場信用評級機構、財務咨詢機構等。上述人員所在的地方,在本準則中統稱為事業單位。本準則所稱管理人員包括機構法定代表人、高級管理人員、部門負責人和分支機構負責人。中國證監會對管理人員的聘任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二章基本準則第五條從業人員應當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接受並配合中國證監會的監督管理,接受並配合協會的自律管理,遵守交易所的相關規則、所在機構的規章制度以及行業公認的職業道德和行為準則。第六條從業人員應當維護客戶和其他相關方的合法利益,誠實守信,勤勉盡責,維護行業聲譽。第七條從業人員應當按照相應的業務規範和標準為客戶提供專業服務,對客戶進行證券投資教育,向客戶正確揭示投資風險。為保證必要的執業能力和專業水平,從業人員應取得相應資格,通過所在機構向協會申請執業註冊,並接受協會及其所在機構組織的後續職業培訓。第八條從業人員在執業過程中遇到自身利益或者利害關系人利益與客戶利益發生沖突或者可能發生沖突時,應當及時向所在機構報告;當不可避免時,我們應確保公平對待客戶的利益。第九條執業人員應當保守國家秘密、所在機構的商業秘密、委托人的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對執業過程中獲得的未公開信息負有保密義務,但下列情形除外: (壹)國家司法機關、政府監管部門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調查取證的;(二)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的。員工在完成客戶服務或離開所在機構後,仍應按照相關規定或合同約定承擔上述保密義務。第十條機構及其管理人員向涉嫌違法違規的員工發出指令的,員工應當按照機構內部程序及時向高級管理人員或者董事會報告。院校應及時采取措施妥善處理。機構未妥善處理的,從業人員應及時向中國證監會或協會報告;協會對員工的舉報行為保密。事業單位或者事業單位有關人員不得對職工的上述舉報行為進行打擊報復。第三章禁止行為第十壹條從業人員壹般禁止行為: (壹)從事或者夥同他人從事欺詐、內幕交易、操縱證券交易價格等違法活動;(二)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或者誤導投資者的信息;(三)損害公眾利益、機構或他人合法權益的;(四)從事與履行職責有利益沖突的業務;(五)貶損同行或以其他不正當競爭手段爭奪業務;(六)收受利益相關人賄賂或者行賄的;(七)買賣法律明令禁止的證券;(八)違反規定向客戶承諾投資不虧損或者保證最低收益;(九)隱匿、偽造、篡改或者毀損交易記錄;(十)泄露客戶信息;(十壹)中國證監會和協會禁止的其他行為。第十二條證券公司從業人員的具體禁止行為: (壹)代理買賣或者承銷法律禁止的證券;(二)違反規定向客戶提供資金或者證券。(三)侵占、挪用客戶資產或者擅自改變委托投資範圍。(四)在經紀業務中接受客戶的全權委托;(五)泄露自營交易信息,向客戶推薦自營證券,或者誘導客戶買賣該證券。(六)中國證監會和協會禁止的其他行為。第十三條明確禁止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托管和銷售機構的從業人員: (壹)違反相關信息披露規則,擅自披露基金的證券交易信息;(二)在不同基金資產之間、基金資產與其他受托資產之間進行利益輸送;(三)利用基金相關信息為自己或他人謀取私利;(四)挪用基金投資人的交易資金和基金份額。(五)在基金銷售過程中誤導客戶;(六)中國證監會和協會禁止的其他行為。第十四條明確禁止證券投資咨詢機構、財務咨詢機構、證券信用評級機構的從業人員: (壹)接受他人委托從事證券投資;(二)與委托人約定分享證券投資的損益,或者承諾將證券投資的收益給予委托人。(三)根據虛假信息、內幕信息或者市場傳聞撰寫並發布分析報告或者評級報告;(四)中國證監會和協會禁止的其他行為。第四章監督與處罰第十五條機構應當根據本準則制定相應的人員管理、培訓和執業監督制度,對從業人員進行管理,督促其依法合規執業。第十六條協會將對機構執行本準則的情況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從業人員及其所在機構應當配合協會的檢查工作。第十七條協會自律監督專業委員會按照有關規定對機構和從業人員進行懲戒。對處分不服的機構和員工可向協會申請復議。第十八條從業人員違反本守則的,協會應當根據情節輕重進行調查並采取懲戒措施,並將懲戒信息記入協會從業人員誠信信息系統。涉嫌違法違規,需要給予行政處罰或者采取行政監管措施的從業人員,移交中國證監會處理。第十九條從業人員違反本準則,情節輕微,未造成不良後果的,協會可以酌情免於紀律處分,但應當責成從業人員所在機構對其進行批評教育。第二十條從業人員因違法違規行為受到所在機構處罰,或者被國家有關部門依法查處的,所在機構應當自作出處罰決定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向協會報告該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被查處的事項。協會會將相關信息錄入員工征信系統。第五章附則第二十壹條本準則自發布之日起施行。第二十二條本準則由協會負責解釋。壹般禁止行為《證券從業人員行為規範》(以下簡稱《規範》)的核心內容之壹是第三章關於證券從業人員禁止行為的具體規定。《規範》不僅規定了所有證券從業人員應當遵守的職業規範,還根據不同類型機構證券從業人員的特點,列舉了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證券投資咨詢機構、財務咨詢機構、證券信用評級機構證券從業人員的禁止行為。從業人員壹般禁止事項包括十壹項,主要是基於《證券法》第三章、第四節的內容,是對《證券法》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中從業人員禁止事項的進壹步細化。(壹)禁止從事或者夥同他人從事欺詐、內幕交易、操縱證券交易價格等違法活動。欺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證券欺詐包括內幕交易和操縱證券市場。狹義的證券欺詐是指利用與客戶交易的機會或者其受托人、代理人或者管理人的身份,利用明知是錯誤的、虛假的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信息,誘騙他人買賣證券的行為。根據《證券法》第七十三條規定,內幕交易是指內幕人員和非法獲取內幕信息的人進行的證券交易。《證券法》第七十五條也規定,證券交易活動中涉及公司經營、財務或者對公司證券市場價格有重大影響的未公開信息,屬於內幕信息。以下信息為內幕信息:(1)可能對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價格產生重大影響的重大事件。(二)公司分配股利或者增資的方案。(三)公司股權結構的重大變化。(四)公司債務擔保的重大變化。(5)公司主營業務資產抵押、出售或報廢壹次性超過資產的30%。(六)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行為可能依法承擔重大損害賠償責任。(七)上市公司收購的相關方案。(八)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認定的對證券交易價格有重大影響的其他重要信息。壹般而言,操縱證券交易價格,是指單獨或者與他人串通,利用資金、持股、信息等手段,人為擡高、壓低或者固定股票市場,誘導他人參與收購或者交易證券的行為。根據《證券法》的規定,操縱證券交易價格等操縱證券市場的手段包括:單獨或者串通操縱證券交易價格,集中資金優勢和持股優勢,或者利用信息優勢聯合或者連續買賣;與他人串通,以事先約定的時間、價格和方式相互交易證券,或者相互買賣未持有的證券,影響證券交易的價格或者交易量;不轉移證券所有權的自買自賣,影響證券交易價格或者交易量;以其他手段操縱證券市場的行為。上述行為破壞了公平競爭的環境和秩序,扭曲了證券市場正常的供求關系,對證券市場秩序的破壞性極大,必須予以取締。根據我國刑法相關規定,從事內幕交易、操縱證券交易價格的,最高將被判處10年有期徒刑,並處罰金。(二)禁止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或者誤導投資者的信息。捏造是指沒有任何事實的捏造信息的行為。傳播是指通過廣播、電視、報紙、雜誌、互聯網等媒體向公眾傳播信息。虛假信息是虛構和捏造的偏離真相的信息。誤導投資者的信息雖然沒有偏離事實真相,但存在明顯缺陷或表述不當,使投資者無法客觀、完整、準確地理解和判斷,容易導致不符合客觀情況的誤解和誤傳。(三)禁止損害公共利益、機構或他人的合法權益。公共利益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或者不特定人的利益。公共利益涵蓋的範圍很廣,國防、交通、水利、公共衛生、教育、政府機構、慈善等。維護公眾利益是每個公民的職責,證券從業人員也不例外。證券從業人員受雇於機構,代表機構開展各項證券業務,對機構負有誠信義務。而且員工和所在機構的利益基本壹致。因此,證券從業人員應當恪盡職守,在所在機構規定的職責範圍內活動,嚴格遵守所在機構的內部規章制度,自覺維護所在機構的合法權益。需要指出的是,員工不能損害所在機構的合法權益,並不意味著員工必須事事聽從所在機構的指令。當所在機構要求的事項涉嫌違法違規時,員工應拒絕執行相關指令,從根本上維護所在機構的合法權益。他人的合法權益包括除員工本人以外的任何人的合法權益。不得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是所有社會成員進行社會行為的前提和基礎。執業人員在執業中既要保護客戶或利害關系人的合法利益,又不能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從業人員只有在不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基礎上,才能開展各項業務活動,保障證券市場有序運行。(四)禁止從事與履行職責有利益沖突的業務。為保護客戶的合法利益,確保客戶的利益得到公平對待,證券從業人員不得從事與履行職責有利益沖突的業務。例如,在研究和咨詢崗位履行職責的人員不得同時從事投行業務。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也做出了相應規定,避免利益沖突。大多數機構都制定了具體的規章制度來處理利益沖突。當員工無法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涉及利益沖突或對如何處理利益沖突有疑問時,應按照內部規定向相關部門或人員報告,並尋求內部專業支持。(5)禁止以其他不正當競爭手段貶損同行或爭奪業務。隨著證券市場的逐步開放和成熟,行業競爭越來越充分和激烈。正常的行業競爭有利於證券市場健康快速發展,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而不正當競爭不僅會損害競爭對手的利益,還會對整個市場秩序的穩定產生嚴重影響。不正當競爭有多種形式,貶低同行就是其中之壹。常用的貶低同行的方法有:捏造、散布虛假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通過與他人的不當比較,貶低或攻擊競爭對手。證券從業人員要堅決杜絕利用各種不正當手段搶奪客戶、損害競爭對手利益、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六)禁止收受利害關系人的賄賂或者向其行賄。賄賂壹般包括行賄和受賄。受賄罪是指行為人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通過合法途徑無法取得的行為。賄賂是為了獲取上述利益而給予他人財物或者其他好處的行為。證券行業從業人員行賄受賄都會產生負面影響,不僅敗壞社會風氣,還會扭曲市場競爭,損害投資者利益,阻礙證券市場健康發展。因此,證券從業人員要堅決抵制各種賄賂行為。(7)禁止買賣法律明令禁止的證券。由於證券從業人員職業的特殊性,在買賣證券時可能會與自己的業務產生利益沖突,也可能會提前接觸到壹些影響證券價格的信息。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為市場參與者提供公平的交易機會,我國法律明文禁止部分從業人員買賣《條例》規定的證券。例如,我國《證券法》第四十三條規定,證券交易所、證券公司、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的從業人員、證券監督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以及法律、行政法規禁止參與股票交易的其他人員,在任職期間或者法定期限內,不得直接或者以化名、他人名義持有、買賣股票,也不得接受他人贈送的股票。2009年4月1日起施行的修訂後的《基金管理公司投資經理管理指導意見》也規定,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基金管理公司從業人員不得買賣股票。證券從業人員不得買賣法律禁止買賣的證券,不僅包括直接以個人名義買賣相關證券,還包括不得以化名或者他人名義買賣禁止買賣的證券。禁止證券從業人員通過其實際控制的賬戶買賣相關證券。(八)禁止向客戶作出投資不虧或者保證最低收益的承諾。證券市場是不可預測的。無論多麽豐富的投資經驗和專業知識,只要妳做投資,就有虧損的可能。如果向客戶承諾投資不虧或者保證最低收益,壹旦發生虧損,只能由機構承擔。管理的證券資產規模越大,機構的風險就越大。壹旦機構倒閉,風險爆發,客戶權益得不到保障,機構風險可能蔓延為社會風險。因此,嚴禁員工違規向客戶作出投資不遭受損失或保證最低收益的承諾。(九)禁止隱匿、偽造、篡改或者銷毀交易記錄。交易記錄是記錄和反映證券交易活動的重要材料和證據。通過交易記錄,不僅可以了解證券交易的相關情況,還可以驗證相關機構對國家法律法規的遵守情況。為了真實了解相關情況,減少和預防客戶與機構之間的糾紛,為處理糾紛提供可靠的證據。證券從業人員依法保存相關交易記錄的義務體現在:1。機構和從業人員應當妥善保存相關交易記錄。2.任何人不得隱匿、偽造、篡改或毀損交易記錄。隱瞞是指轉移和隱藏交易記錄。偽造是指故意制作虛假的交易記錄。篡改是指通過各種方式改變原始真實交易記錄,以改變這些交易記錄的真實性。毀損是指對真實交易記錄的故意破壞或毀損。各類交易記錄是記錄和反映證券交易活動、機構經營狀況和業務狀況的重要數據和證據,任何從業人員不得隱匿、偽造、篡改或毀損交易記錄。(10)禁止泄露客戶信息。客戶信息包括客戶信息和客戶隱私。客戶信息是指客戶的名稱、地址、聯系電話、財產和財務狀況、企業簡介、註冊信息、財務信息、銀行信息、訴訟信息、供應商評價、關聯公司信息、公開信息、行業分析、企業評級等。客戶參與各類證券業務的市場經濟活動時。客戶隱私主要是指客戶的婚姻狀況、家庭住址、身份證號碼、財產、住房等客戶不希望他人知道和掌握的身份、財務和交易信息。客戶資料保護是證券從業人員和相關機構的重要義務。監管機構也將把建立完善的客戶數據保護制度作為評價該機構是否穩健經營的重要指標。(十壹)中國證監會和協會禁止的其他行為。
  • 上一篇:北京師範大學網絡教育“知識產權法”作業
  • 下一篇:4份執法檢查自查報告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