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想當警察;有些人想成為科學家;有些人想成為藝術家;還有人想當老師,為此買了小黑板,把鄰居家的孩子拉過來互相上課。
家住重慶的李娟是比亞迪唐DM的車主。他年輕的時候也被問過這個問題。當時她差點脫口而出,“我長大了要當醫生。”
時代變了。如果妳想成為壹名警察,妳可能已經拿起粉筆,成為壹名教師。當時想當藝人的,可能已經成了國企員工;李娟壹直記得自己小時候當醫生的夢想,考上了醫學院,最終成為巴南區人民醫院感染性疾病科的護士長。
毫不猶豫的決定
自從踏上這條從醫之路,李娟除了三餐不定時,日夜顛倒,還要隨時待命,隨時準備應對突發事件。她已經這樣做了幾十年了。
2020年初,壹場讓所有人措手不及的疫情席卷而來。65438年10月20日,國務院將新冠狀動脈性肺炎列為法定傳染病。妳確定嗎?“人對人”,就在這壹天,李雋遞交了戰書:
“作為壹名老黨員,我應該去上學。家裏人的思想工作已經做了,部門的日常工作也安排好了。我已經做好了所有戰鬥的準備!”
擂臺上有同科室另壹名18醫護人員的指紋,大家壹起做了這個決定。
720個小時的日夜奮戰
65438年10月23日,李娟壹行正式進入隔離區治療確診病例。
隔離病房的工作條件極其艱苦。每當確診患者出院,病房都要進行臨終治療。他們穿著防護服,在氧乙酸熏蒸病房裏忙碌著。他們被白色的熏蒸煙霧嗆住了,壹切都模糊了。他們記不清在關掉熏蒸電源、開窗通風的路上摔了多少次。他們總是青壹塊紫壹塊的。
每次從隔離病房出來,都要噴酒精消毒。因為大家長時間穿著防護服,戴著護目鏡,無數皸裂的嘴被拔了出來。手也因為反復消毒和長時間戴手套而結疤。噴酒精的時候會疼。
李娟的臉被防護服和護目鏡“弄皺了”
除了身體上的痛苦,精神上的緊張,對家庭的牽掛。李娟和丈夫在壹線,家裏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我媽做了癌癥手術,身體壹直沒有完全康復。
2月2日晚上8點多,李娟接到女兒的電話,只聽孩子驚慌失措地說:“爺爺暈倒了!?"李娟的心壹沈,婆婆患有膝關節病,行走困難。她只能詢問情況,指導女兒遠程開展救援工作。
2月8日淩晨4點多,李娟和同事們搶救危重病人,壹直戰鬥到天亮。所有的貼身衣物都濕透了,幾乎崩潰。早餐還沒來得及吃,卻又去了新搶救,直到晚上九點有時間看手機,才發現母親壹早發來壹條信息:
“娟兒,我估計肺膿腫又復發了。吃完就疼。和原來的癥狀壹樣。我本不想麻煩妳,但我真的沒辦法。”
看到新聞,她的眼淚不停地掉下來。但責任在,我義無反顧的轉過頭走進了隔離病房。
當時,李娟和同事們已經奮戰了半個多月。醫院在考慮更換壹批醫護人員,但他們不想離開戰場。下午10,大家在繼續戰鬥申請書上按手印,簽上名字。
這壹天,還是元宵節,她連壹個涼拌餃子都沒來得及吃。
2月24日,巴南區人民醫院開始第壹輪換崗。至此,李娟已經在前線待了720個小時?這是日夜顛倒的720個小時。
從醫院出來,陽光照在臉上,仿佛是上輩子的事。
最美的逆行者是最實際的“定心丸”
自古以來,俠客都是為國為民。在這場戰鬥中,我們看到了成千上萬像李娟壹樣的千千壹線醫務工作者。他們沒有鋼鐵,沒有盔甲和戰鬥服,只有凡人的身體和白色防護服。
這些醫護人員背井離鄉,離開了口,勇敢前行,成為我們平凡生活中的大英雄。他們是最美的逆行者,是疫情拐點出現的關鍵,是大家重啟正常生活工作的“定心丸”。
和所有醫護人員壹樣,在戰場上,李娟是護士,是沖鋒陷陣的戰士;在生活中,她是壹個對父母和孩子感到愧疚的女兒和母親。
隔離期結束後,李娟終於回家了。女兒在家很久了,想出去走走。李娟說,還沒到完全放松的時候。等到比較安全的時候,再來壹趟和家裏的比亞迪唐DM壹起上路吧。看到壹切都在好轉,李娟很高興。
後疫情時期,大家的生活都回到了正軌。李娟和其他醫護人員,不僅刻在了每個人的心裏,也刻在了時間的長河裏。
畢竟,為大家付出的人,都會被記住。
本文來自車家作者汽車之家,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