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古代環保立法。
大禹當政時,頒布了春封山、夏禁漁的禁令。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秦倡導當時的法制,關於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非常詳細。例如,在春天,妳不應該砍伐樹木,堵塞河流,燒草作為肥料,剪芽植物,狩獵幼小的動物等等。而且秦國的法律對老百姓的狗也特別照顧:如果老百姓的狗闖入禁地,只要不追逐、不捕殺野生動物,就不要捕殺,否則,見死不救。
《管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凡破壞封山者,壹律處死,沒有商量的余地;違反禁令,闖入禁區,左腳砍左腳,右腳砍右腳。
在漢代,漢高祖宣帝特別頒布法令,禁止在春夏兩季在京城周邊地區挖鳥窩、鳥蛋和用彈弓射鳥。
唐代立法規定,凡亂砍樹者,視為盜竊;那些在不該燒莊稼的時候燒莊稼的人會被打五十鞭子。
古代對燒荒地的規定之所以如此嚴格,是因為燒荒地破壞植被,汙染空氣,產生霧霾,這也與燒荒地有關。
2.新中國成立,2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頒布,1989+65438,開始了環境立法。
為了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汙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3.10 2002年10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通過。
關註環境影響,控制汙染,從根源、全局、發展源頭保護生態環境,及時采取措施,減少後患。尋找更加合理的環境管理機制,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政府審批,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統壹監督管理,規劃環境影響相關部門負責,公眾參與,* * *保護環境的新機制。
4.2012修訂的民事訴訟法首次規定了環境公益訴訟條款。
第五十五條。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對汙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5.2014年4月2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表決通過環境保護法修正案,新環境保護法於2065 438+05+6月30日實施。
新環保法首次寫入生態保護紅線,規定環境公益訴訟,設計按日計罰制度,增加環境汙染監測預警機制,是我國環境立法史上又壹重要裏程碑。
6.2065438+2005年2月28日,央視原主持人柴靜自費拍攝紀錄片《穹頂之下》,對霧霾進行深入調查。
《穹頂之下》通過視頻網站和社交網絡的力量,讓數千萬甚至上億人再次認識到霧霾的危害,直觀解讀霧霾的構成。視頻發布後,引發熱議。
連環保部長都說:我認真看了柴靜的紀錄片,發消息感謝她喚起公眾對環保的關註。
7,2065 438+2006年7月1日,我國首例針對大氣汙染的環境公益訴訟案宣判。
今年7月1日,中華環保聯合會訴振華公司向大氣超標排放汙染物壹案在山東省德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判。
判處被告振華公司賠償超標排放汙染物造成的損失21983600元,用於修復德州市大氣環境質量,並在省級以上媒體上向社會公開賠禮道歉;駁回原告中華環保聯合會的其他訴訟請求。宣判後,當事人均未在法定期限內提起上訴。現在判決已經發生法律效力。
8.2006年8月2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了環境保護稅法草案,這意味著我國將首次開征環境保護稅。
目前壹直在對企業排汙收取排汙費。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說明中指出,排汙收費制度在環境汙染防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與稅務系統相比,存在執法剛性不足、地方政府和部門幹預等問題,因此費改稅勢在必行。壹些地區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劃定“無收費區”、“企業清靜日”,不征收排汙費。
“收費和收稅不壹樣,稅收立法可以更嚴格、更規範地保護環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專家組組長倪紅日表示,將草案提交審議是環境保護稅立法的第壹步。首先,建立環境保護稅框架,其他汙染,如土壤汙染,也可能在條件成熟時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