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古代文獻記載,中國大陸軍民東渡臺灣省開墾經營臺灣省島,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公元230年(三國吳黃龍二年),吳主孫權派大將魏文、諸葛智率領65438+萬水軍渡海到達臺灣省。這是中國大陸人利用先進文化知識開發臺灣的開始。吳人的《沿海水土誌》對當時臺灣的生產生活方式有詳細的記載。到6世紀末7世紀初,大陸與臺灣省的交往增多。據報道,楊迪皇帝曾三次派人去臺灣省“探訪不同的習俗”和“安慰”當地居民。當時,大陸和臺灣省已經有了貿易往來。從唐朝到宋朝的600年間,大陸沿海人民,尤其是福建泉州、漳州壹帶的居民,紛紛逃往澎湖或遷居臺灣省從事墾荒。到南宋時,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軍民駐防。元代大陸與臺灣在經濟上進壹步加強了對臺灣省的管理。公元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忽必烈派海船副使楊祥、禮部尚書吳、府庫尚書阮到臺省“討”。公元1335年(元末壹年),元朝在澎湖正式設立“巡檢司”,隸屬澎湖和臺灣省民政,隸屬福建泉州同安縣(今廈門)。中國在臺灣省建立了壹個特別政權,從那以後。
自明朝以來,大陸和臺灣省的人民壹直保持著聯系。公元1402-1424年(明成祖永樂年間),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率領龐大船隊出訪東南亞各國,在臺灣省停靠,為當地居民帶去手工藝品和農產品。至今傳說高雄鳳山特產「三寶姜」,是鄭和遺留下來的。65438+5世紀後,倭寇騷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明政府在澎湖成立“遊擊隊”,“春秋舉行”。與此同時,部隊駐紮在基隆和淡水港口。
到17的20世紀20年代明朝末期,大陸居民開始大規模移民臺灣省,極大地促進了臺灣省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當時福建人嚴思齊、鄭誌龍帶領閩粵居民遷居臺灣省,反抗政府壓迫,從事農耕和貿易,組織武裝力量,抵抗倭寇和荷蘭人的侵擾。公元1628年(明朝崇禎元年),福建大旱,百姓無生計。鄭之龍(後來官至總司令)組織數萬災民到臺灣省“開荒換糧”,各地逐漸形成許多村落。臺灣省從此進入大開發時期。政治文化的接觸越來越頻繁。
1684年,清政府設巡路、臺府,隸屬福建省。到公元1811年,臺灣人口已達1.9萬,其中大部分是福建和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臺灣省成為壹個新的農業地區,並提供了大量從大陸進口的大米和蔗糖、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使臺灣省的經濟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壹時期,臺灣省與福建、廣東交往密切,中華文化更全面地傳入臺灣省。
由於西方列強對中國邊疆的入侵,中國出現了邊界危機。1884-1885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臺灣省,被劉銘傳的軍隊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的簽訂,法軍被迫撤出臺灣省。
中法戰爭後,為加強海防,清政府於1885年將臺灣省劃為單壹省份,臺灣省成為中國第20個省。臺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船只,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修築鐵路;買軍艦,加電池,成立機器局,自己造武器;成立煤炭局,安裝新的采煤機;成立公司推廣城市,修建街道和道路;創辦西學、電報學校,培養建築人才。劉銘傳把許多新事業集中在壹個省,使臺灣省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壹。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次年清政府戰敗。17年4月被迫簽訂喪權辱國、割讓臺灣省給日本的《馬關條約》。消息傳出後,舉國憤怒,反對割臺;臺灣省府“哭聲震天”,龔罷。協助臺灣省軍事的清軍將領劉永福,帶領軍民抵抗日軍占領,堅持戰鬥5個多月。經過壹百多次戰鬥,侵華日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最終還是失敗了。此後,臺灣省成為日本的殖民地長達50年。
臺灣省人民從未向日本殖民統治屈服。日據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打了20年仗。後來,文化協會、人民黨和生產者黨也組織領導了反對日本殖民統治的民族抵抗運動。
1937年7月,日本人制造了“七七事變”,中國人民開始了全國抗日戰爭。抗日戰爭時期,許多臺灣省同胞回到祖國參加抗日戰爭,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臺灣省的收復做出了貢獻。1941二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65438+2月9日,日本政府發布《中國對日宣戰文告》,明確告訴中外:“凡涉及中國與中國關系之條約、協定、契約,壹律廢止。”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15年8月宣布無條件投降。經過八年英勇的抗日戰爭,中國人民終於收復了臺灣省。臺灣同胞歡欣鼓舞地慶祝回歸祖國。10年10月25日,中國盟軍戰區臺灣省省投降儀式在臺北舉行。投降官員代表中國政府宣布,從即日起,臺灣省和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壹切土地、人民和政治事務均置於中國主權之下。至此,臺灣省和澎湖在中國主權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