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霸權主義的威脅
冷戰後,美國成為唯壹的超級大國。從力量對比來看,它擁有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綜合國力,這壹現實在短時間內永遠無法改變。力量對比的絕對優勢決定了美國將在其“領導”下建立國際秩序,或者稱霸世界,“霸權永存”。為了實現這壹戰略目標,它憑借優越的綜合國力,特別是金融優勢、領先的技術和優越的軍事實力,竭力防範任何可能挑戰其“獨特地位”的國家或國家集團,同時加緊搶占全球資源和戰略要地。這不僅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和戰略回旋余地,也是為了限制其他國家的發展壯大。美國通過實施這壹戰略,將自己置於各國人民尋求和平與發展的對立面。換言之,它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以及所有國家主權和安全的主要威脅。十幾年來,美國的這壹戰略沒有改變,只要在未來的力量對比中仍占有絕對優勢,就不會改變。這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但在不同時期,其戰術和部署重點會有所調整。
中國作為壹個擁有13億人口的新興國家,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美國絕不允許中國從其全球戰略上和平順利地發展,並將不遺余力地阻撓、幹涉和破壞。這是美國的霸權性質決定的。美國霸權主義的威脅將長期存在,這對中國的和平發展是不可避免的。在維護中國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前提下,妥善處理中美之間的矛盾和分歧,爭取兩國關系的穩定發展,將是中國和平發展需要認真對待的重大問題。
第二,國際競爭的壓力
中國在積極謀求發展,而其他國家,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其他發展中國家,也都在發展,國家間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這是馬克思主義所說的資本主義國家不平衡發展規律的必然現象。中國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但當前和今後相當長壹段時間,世界政治經濟體系是資本主義主導的,無論主觀意誌如何,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資本主義規律的影響和作用。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對資源和市場的爭奪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資源和市場已經被幾個主要發達國家“瓜分”的現實世界裏。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來說,確保其經濟發展所需的資源和市場更加困難。此外,世界現有資源被發達國家消耗殆盡,它們對世界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已經成為現實,這給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發展帶來了更大的壓力。中國作為壹個社會主義國家,壹個經歷過殖民苦難的國家,不會也不可能采取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以“殖民手段”和武力來擴大市場和掠奪資源。既要符合中國發展的實際需要,又要堅持社會主義國家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這是中國和平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
第三,全球化的負面影響
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全球化加速發展是必然的結果。近半個世紀以來,由於美國逐漸占據了全球金融、經濟、科技、政治的主導地位,今天的全球化是以美國的新自由主義或自由市場經濟模式為主導,以美國的跨國公司為主要載體。實踐表明,美國的經濟發展模式雖然有利於刺激效率的提高,但不利於維護社會公平。因此,經濟增長導致貧富差距擴大,這在全世界、所有國家(包括美國自己)都是如此。貧富懸殊成為社會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雖然這在不同的國家表現為不同的形式:政治動蕩、經濟起伏、社會失序等。,都會影響和平發展。從全球範圍來看,這也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壹個主要不穩定因素,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的滋生和發展也與此密切相關。國際社會對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反應越來越強烈,全球反全球化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就是壹個例子。對於中國來說,如何利用全球化帶來的發展機遇,防範和遏制其負面影響,是中國和平發展面臨的壹大挑戰。
“和諧世界”的理念與和平五項原則高度壹致。
新中國成立之初,面臨嚴峻的國內外形勢。西方國家對中國采取敵視封鎖政策,周邊國家對新中國心存疑慮。如何實現中國與不同制度國家的友好交往,突破帝國主義的外交封鎖,成為新中國領導人面臨的重大課題。
周恩來總理在會見印度政府代表團時,首次提出了和平五項原則。他說,新中國成立後,確定了處理中印關系的原則,即相互尊重領土主權(在亞非會議上改為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6月底,周總理應邀訪問了印度和緬甸,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和緬甸總理就共同關心的問題舉行了會談。在會後的聯合聲明中,他重申和平五項原則是兩國關系的指導原則。
1955年4月,29個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壹些代表在會上發言抨擊新中國。周總理在講話中強調了“求同存異”的思想。他說,中國代表團是來尋求團結的,不是來吵架的;是尋求* * *,而不是制造分歧。“求同存異”就是要拋開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在和平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尋找共同點。周總理的講話得到了代表們的普遍贊同。最後,和平五項原則被寫入萬隆會議公報。
從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中國同所有國家關系的基本原則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在長期的外交實踐中,中國堅持在和平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其他國家建立和發展關系。和平五項原則出現在中國與160多個國家的建交公報中。
中國還積極倡導建立以和平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和平和互不幹涉內政是國際政治新秩序的核心;平等互利、共同發展是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核心。
根據形勢的發展,中國領導人不斷豐富和平五項原則的內涵。根據和平五項原則的精神,鄧小平同誌與時俱進,提出了從國家戰略利益的角度處理國家間關系的思想,強調既要著眼於自身的長遠戰略利益,又要尊重彼此的利益。他還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新主張,這是和平解決國際爭端,通過“壹國兩制”解決壹個國家內部壹些問題的偉大創舉。
“和諧世界”的理念註重國家之間的對話、協調與合作,強調國家之間的平等、相互依存和遵守國際規則的重要性,體現了和平的意願。實際上,它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建立以和平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作出了高度概括的回答,是對五項原則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
“和諧世界”的理念與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壹脈相承。
作為壹個社會主義國家,新中國自成立以來壹直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制定的《團結綱領》規定:“中國人民外交政策的原則是維護自己的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完整,支持持久的國際和平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戰爭政策。”
冷戰時期,由於嚴峻的國際環境,中國聯合廣大發展中國家,甚至采取與壹些大國結盟或準結盟的策略,反對各種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國家獨立和領土完整。
冷戰結束後,中國繼續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促進自身發展和世界發展放在與維護自身安全和世界和平同等重要的位置。根據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中國先後提出了新安全觀、新文明觀、新發展觀、“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政策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以鄰為伴、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政策,在發展壯大自身的同時,努力實現與其他國家的和平與繁榮。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旨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我們都將堅定不移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和諧世界”新概念的目標——建設壹個持久和平與繁榮的世界——是中國外交政策宗旨的繼承和升華。在壹個和諧的世界裏,每個國家的內部事務由本國人民決定,而世界事務由各國通過平等協商解決,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享有平等的參與權和決策權。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把自己的意誌強加於人,不把自己的安全和發展建立在犧牲別國利益的基礎上。“和諧世界”新理念的這些主張,是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集中體現。
“和諧世界”理念在繼承的基礎上實現創新。
由於種種原因,新中國成立後長期遊離於國際體系之外,對戰後國際秩序有壹種批判和反對的意識。在外交實踐中,中國扮演了革命者的角色,試圖建立壹個全新的國際秩序。
改革開放後,中國逐步融入了現有的國際機制,特別是各種國際經濟組織,搭上了經濟全球化的列車,從而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參與多邊機制的增多,中國逐漸對多邊機制及其運行規則有了全面的認識,他對國際秩序的認識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從對現有秩序的批判,轉變為壹種保留的認同和建設性的融入。
近年來,中國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現有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雖然含有大國政治、維護西方發達國家政治經濟利益的不合理成分,但也有尊重各國主權和人權、照顧發展中國家、限制大國權力等積極因素。當前國際秩序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合理的壹面正在受到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沖擊,而不合理的壹面尚未改變。中國和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改革使其更加公平合理。
基於這種認識,中國希望作為壹個建設性的合作者,通過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和修改以及國際體系的建設,逐步糾正其不合理、不公平的地方,使其能夠反映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近年來,中國在聯合國改革、朝核問題六方會談、東亞區域合作、上海合作組織建設、反恐和防擴散等領域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中國已成為世界體系的建設性參與者、國際矛盾的積極協調者和周邊秩序的務實塑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