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中世紀歐洲城市發展與大學興起的關系

中世紀歐洲城市發展與大學興起的關系

中世紀早期,天主教會在整個西歐社會處於“歸教”地位,壟斷了西歐的文化和教育。宗教神學是當時最重要的知識,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中世紀西歐的學校教育最初被籠罩在神學的迷霧中。6世紀至11世紀,教會在教堂和修道院設立教會學校,目的是培養神職人員。165438+進入20世紀以來,隨著城市的普遍興起和市民階層的形成,原有的教會學校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對文化教育的多層次需求。因此,在城市的繁榮下,西歐中世紀大學層出不窮。

西歐中世紀大學的形成打破了教會教育的壟斷,改變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形成了主導西方文化的職業知識分子階層,培養了大量管理教會和國家的行政人員、律師和教皇。它塑造了歐洲推理的思維模式,在西方形成了不朽的學術傳統。關於中世紀西歐大學產生的原因、影響和歷史地位的討論很多,但關於中世紀大學與城市的關系的討論卻很少。因此,研究這壹問題可以補充現有的研究成果,為我國現代大學的發展提供借鑒。

首先,中世紀城市是大學產生和發展的支撐。

由於中世紀西歐的大學壹般都設在城市裏,所以城市和大學的關系非常密切。中世紀的城市是大學的搖籃。城市為大學提供了各種需求和保障,為大學的生存提供了模式。

1.城市為大學提供了物質基礎。

中世紀西歐的大學壹般都設在經濟相對發達、交通便利的城市。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城市成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大量的人口和資金從四面八方湧入城市。中世紀的時候,有很多壹萬人口的城市。比如14世紀,倫敦和科隆人口約4萬,算是大城市。巴黎人口約8萬,意大利威尼斯、米蘭、那不勒斯人口都在5萬以上。大城市密集的人口使城市經濟更加繁榮。在廣大的農村,當時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無法提供大學所需的經濟需求。“只有富裕的城市才能為建立大學提供壹大筆資金,解決師生的住宿問題,使大量不從事生產而專門從事教學的人聚集在壹個地方。”[1]

2、本市能為本市居民(包括高校師生)提供安全保障。

西歐中世紀的城市壹般都建有城墻,城墻上有城樓,周圍有壕溝,通過吊橋與外界相連。架設吊橋是抵禦敵人的堡壘。堅固的城墻可以為城市中的居民(包括大學師生)提供必要的保護,減少他們發生危險的可能性。這也是大學選擇城市的因素之壹。

3.城市可以滿足大學的各種需求。

由於城市中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財富,城市中的大量市民可以提供足夠的房間和教學場地供大學師生租用,“還可以提供辦學所需的後勤保障,如飲食、住宿、娛樂(富裕的學生經常去酒館等娛樂場所)”[2]以及師生必須使用的消費品,如衣服、藥品、筆墨、紙張、書籍等。對於貧困學生,市裏也為他們提供了各種賺取生活費的可能。大學對城市生活的依賴,導致大學從不離開城市。也就是說有大學的遷移。“學者只是在城市之間流動,從來沒有大學從城市搬到鄉村的例子。”[3]

4.城市自治的概念為大學自治提供了壹種模式。

中世紀西歐城市爭取自治和自由特權的運動,主要采取兩種方式對抗封建領主:壹種是贖買,即用金錢贖買,以擺脫壹些封建義務,獲得相應的經濟和政治特權。贖回成功後,城市市民擺脫了對封建領主的人身依附,不再為其承擔封建勞動和兵役,不受領主法庭的司法審判。領主們不能再隨意設置關卡和征收市場稅,以至於壹些城市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了壹些自由和特權,成為“自由城市”;第二種是通過武裝鬥爭。如果兌換方式不成功,市民將強行解決。比如11世紀倫巴德的城市公社運動,米蘭市民用暴力建立市民公社,法蘭西程朗的人民起義等等

城市自治的鬥爭為大學提供了借鑒。城市自治的概念為大學尋求自治提供了動力。[4]大學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往往在教與俗兩股勢力的鬥爭中采用罷課、遷移等手段,巧妙地利用多角度矛盾沖突的空隙尋找發展機會。比如1155年,德國皇帝腓特烈壹世頒布憲法命令,保護在博洛尼亞學習法律的外國留學生,規定他們擁有追求知識所必需的遷徙和居住自由。在鬥爭中,中世紀大學獲得了自主管理權、教師資格考試權、學位授予權、免稅免兵役權、罷工權和遷徙權。[5]市政府不僅可以向大學征稅,還可以侵犯學校的財產和師生的人身自由。在城市自治理念的影響下,大學也參照城市行會團體的模式建立了自己的團體,使大學自治的理想成為現實。西歐中世紀大學在自由上課、自由辯論的氛圍下逐漸形成了學校自治和學術自由的精神,為西方人的思辨思維模式奠定了基礎。

第二,大學對城市的推動作用

中世紀的城市是大學出現和發展的沃土。城市中的大學依賴於城市,大學的產生和發展對城市的繁榮和進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大學為城市培養了大量的實用人才。

中世紀的大學是擁有不同程度自治權的團體,由學習各學科先進知識的學生和他們的老師組成。[6]位於城市的大學,基本都是由教師和學生組成的。老師中只有幾個和尚,主要是世俗學者。學生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包括高級牧師、貴族和富裕公民的子女,也有少數來自貧困家庭。大學壹般用拉丁語授課,內容壹般分為神學、文學藝術、法律、醫學四個科目。學生通過公辯考試可以獲得學位。學校畢業的各類人才進入各種城市管理機構,從事城市工商業活動,從事城市間或地區間的貿易,從事司法和醫療行業,相當壹部分畢業生成為高級牧師和貴族官僚。城市中的大學為城市的繁榮和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資源。

2.大學有助於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中世紀大學在促進城市發展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使得大學所在城市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使得城市對外界更具吸引力,能夠吸引大量的人來到城市。壹方面可以刺激城市貿易,給城市帶來持續的經濟效益,尤其是增加市民收入和市政稅收。另壹方面,城市也可以依托當地的名牌大學,獲得與眾不同的地位和聲望,提升形象。例如,波格納特大學和巴黎大學是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正是因為大學對城市有這樣的好處,世俗君主國、教會、市政機構才積極地用巨資興辦新大學。例如,德國皇帝腓特烈二世於1224年建立了那不勒斯大學,教皇圖盧茲伯爵於1229年建立了圖盧茲大學,卡斯蒂利亞國王於1219年建立了西班牙北部的薩拉曼卡大學,教皇英諾森四世於1245年建立了教廷大學。此外,隨著學校對城市的經濟和聲譽越來越重要,意識到辦學好處的鄰近城市試圖吸引教師和學生離開他們原來的城市,在他們的城市重新建立學校。1189年,博洛尼亞要求當地教師發誓不會將學校遷到其他城市。

因此,在中世紀的城市中,華麗的貴族宮殿、高聳的大教堂、著名的大學不僅是大城市的象征,也是城市政治經濟實力的直接體現。大量文人及其追隨者的到來,改善了城市的文化氛圍和教育水平,大大提高了人口素質,為城市贏得了良好的聲譽。像巴黎、劍橋、牛津、博洛尼亞等等,都是以老牌大學聞名海內外。

  • 上一篇: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2021修正)
  • 下一篇:珠海市社會保障局介紹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