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專家解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專家解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專家解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為什麽要進行農業供給側改革?以下是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壹,為什麽要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壹方面,中央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初衷主要是基於農業發展階段的變化、現實悖論和三個不可持續。解決“三農”問題,推進農業現代化。

農業發展階段的變化。建國以來,農產品供求關系經歷了三次大的轉折。當初,大量農產品供不應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農產品逐漸增產,供求關系逐漸達到緊平衡。新世紀以來,特別是最低收購價制度建立後,出現了大量的股票。目前,以糧食為代表的壹些重要農產品的供求關系已經從總量矛盾轉變為結構矛盾。在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形勢下,調整相關生產關系勢在必行。

糧食產量和庫存都處於高位,但仍大量進口糧食的悖論。2004年到2015年,糧食產品連續12年增產,每年增產254億斤左右,非常大,今年略有調整。谷物庫存也在增加。目前玉米庫存2.75億噸,滿足1.5年的消費。1.25億噸大米,滿足9個月的消費量;小麥0.665438+1億噸,可滿足7個月的消費。產量和存量都處於較高水平,說明中國糧食充足,但存在每年大量進口糧食的現象。這種現實悖論說明,中國的糧食供求關系出現了問題。

小規模高成本的農業模式,生產與消費的矛盾,糧食金融都是不可持續的。

壹是國際低價農產品進入國內市場,小規模高成本的農業生產模式難以為繼。從2004年執行最低保護價到2008年糧食收儲,不斷提高最低收購價和農儲價,成本不斷增加。從短期到長期,從部分農產品到幾乎所有農產品,國內農產品和國際農產品價格倒掛。在這種情況下,大量國際低價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小規模高成本模式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

二是生產與消費矛盾加劇。GDP和居民收入連續多年持續增長,消費也在轉型升級,從大規模的置換消費向多元化、個性化消費轉變。原來大眾化的原材料生產方式並不適應這種變化,即短缺經濟中的供給短缺變成了供需錯配。與此同時,食品安全事件不斷發生,如鎘大米、毒牛奶等。過去以產出為導向的農業發展模式帶來了壹系列環境破壞,導致糧食不安全,加劇了生產與消費的矛盾。

第三,糧食的經濟負擔越來越重。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特別是在國內國際經濟聯動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國內外糧價倒掛,導致?外地糧入市,國家糧入庫?。政府不斷收儲,進口不斷增加,國家不斷增儲,使得糧食存量增加,財政負擔加重。我們稱之為。兩項補貼?壹方面鼓勵農民種糧並給予補貼,而糧食收儲需要補貼。有人計算過,每年每噸糧食的庫存成本,包括收購費、建倉費、倉儲費、資金利息等。,大概是250元。單就玉米來說,按照2.5億噸計算,每年庫存成本630億,財政負擔越來越重。

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

第二個方面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報告提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解決農產品供給,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彈性和效率,使農產品供求更加均衡。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有三個方向。壹是增加綠色農產品供給,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包括標準化生產、質量監管、農村環境改善等。第二,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在農產品收儲制度越來越難以為繼的情況下,通過價格改革,壹方面可以有效去庫存,另壹方面可以形成通過價格合理調節生產和消費的運行機制。第三,以土地改革為核心的農村產業體制改革,包括土地三權分置和集體建設用地入市。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六大任務。

首先去庫存。去庫存化面臨壹個悖論。壹方面,農產品庫存逐年增加;另壹方面,如果庫存走得太快,會壓低價格。否則經濟負擔太重。如何控制去庫存的節奏,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迫切的問題。

第二,調整結構。雖然農業產量增加了,但農產品的質量結構、區域結構和生產結構不合理,需要統籌糧食生產。目前主要任務是退出西北風化幹旱區、北方農牧交錯帶等玉米低產地區5000萬畝玉米生產。

第三,提高質量。在總體安全的前提下保證質量安全,使供給質量更加適應消費升級的需要。

第四,促進融合。第壹,消費多元化背景下,農業與教育、文化、旅遊融合。近年來,鄉村旅遊、文化創意農業、定制農業等新模式的興起,是拓展農業多功能、促進融合的壹個方面。二是理順農產品產業鏈。這幾年只強調產量,還有?強米弱米,強麥弱粉?現象,加工品價格不如原料。所以除了強調產量,還要理順上中下遊的整個產業鏈。

第五,降低成本。在成本逐年上升的背景下,需要節本增效,比如推廣化肥農藥的減量施用技術。

第六,補短板。盡管國家不斷加強農村基礎設施服務,但農村糧食生產的基礎設施仍存在明顯不足。

農業供給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什麽?三變?單純的縮減生產規模和去庫存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也不可能解決上述三個矛盾。

首先,改變元素。壹方面大量年輕勞動力遷出農村,另壹方面由於城鄉二元體制的制約,城市管理技術、資本、產業技術難以進入農村,使得要素配置結構扭曲,農業生產消耗資源。因此,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優化要素投入結構和組合方式,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第二,改變市場。要實現農產品的有效供給,首先要有完善的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否則只會帶來更大的資源錯位。目前,產品市場、要素市場、期貨市場等市場特別是土地市場和工業品交易市場的機制還不完善,無法形成合理的價格來引導生產、調節消費。供給側改革要在市場體系不斷完善的條件下,合理把握政府與市場的行為邊界。

第三,改變監管。雖然我們不斷加強政府調控機制建設,但缺乏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規範的政府調控機制。急剎車?。比如12?大蒜,妳殘忍嗎?、?豆豆,妳在玩嗎?雖然政府馬上調控,但是調控什麽,怎麽調控,沒有明確的機制。例如,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糧食產量大幅增加。當時為了消化儲存的糧食,政府鼓勵乙醇生產。但是幾年後出現了。與人爭食,與牲畜爭食?政府已經限制生產,但基於實地研究的監管效果有限。近年來,隨著糧食產量的增加,很多地方開始補貼糧食加工業,但上壹輪限制積累了大量閑置產能和深加工產品庫存。

同時,壹些關鍵制度尤其是土地制度還沒有落實。在中國整個城市化進程中,人地分離。大量勞動力進城後,土地不適應城市,大量農村宅基地閑置,而城市建設用地緊缺。這種矛盾在房價上非常明顯。據2014統計,我國每年有2億多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城市,但居民住宅用地供應仍在增加,與人口流動趨勢不符。

第三,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影響

三、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影響可以分為宏觀層面、行業層面和微觀層面。

首先,是宏觀層面的影響。壹是改變小規模、高成本的農業模式,形成更加優化的經濟體系和產業體系,實現農業現代化。第二,解決供需矛盾,提高農產品供給效率。第三,金融更可持續,實現更合理的農業支持框架體系。

其次,是行業層面的影響。首先,農業的功能得到了延伸。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新壹代信息技術向農村大規模滲透的趨勢不謀而合,將催生創意農業、定制農業、互聯網農業等新產業、新鏈條、新模式。二是隨著綠色農產品需求的增加,化肥企業等傳統行業將面臨困境,而現代手工業和供應優質農產品的行業將迎來利好。第三,過去過於強調增長,導致原材料成本高,很多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發展不起來。隨著產業鏈的合理化,預計這些行業也將迎來好的業績。

最後是微觀層面的影響。由於新產業、新模式的出現,包括農業基礎設施短板在內的領域都給相關企業帶來了投資機會。2065 438+06 16 2月6日,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發布《關於推進農業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農業,包括農村基礎設施和農產品倉儲流通領域。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人類的溫飽之源,是生存之本。它不同於其他行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壹,基礎。農業涉及人民的基本吃飯問題和征地問題,關系到社會穩定。

第二,復雜性。農業生產不同於工業生產,地區之間的種植結構和生產習慣有很大差異。如果采取壹刀切的政策,在地區差異這麽大的情況下,調整結構會非常困難。

第三,不可控。工業化的產品是標準流水線生產的,可以關掉,但是農產品受自然災害、市場風險、政策風險的影響很大。

由於上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個特點,如果農業供給的結構性調整不好,就會有很大的風險。

首先,糧食產量可能會減少。雖然糧食產量在增加,但這種增長是建立在消耗資源和犧牲環境的基礎上的。其實我們整個產能是不穩定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調整不好,產量可能會有較大波動。

二是加工企業拿不到貸款。糧食豐收大部分是通過貸款進行的,糧食市場形勢好的時候金融機構也願意提供貸款。但在當前市場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糧食收獲企業、逃序、加工企業等農產品企業的資產大多無法抵押,政策性銀行等金融機構也不願意在此時提供貸款。

第三,導致被動去庫存。我們調查的時候發現,大部分糧食都存放在農戶的室外冷庫裏,玉米的價格從去年的壹元多壹斤降到現在的5.5-6毛錢。鑒於現在還不是糧食集中銷售階段,預計春節後,集中上市階段的糧食價格在6毛錢左右,回到十年前的水平。價格水平的下降影響了生產,從而導致庫存下降。

  • 上一篇:第六組重案的第三個情節
  • 下一篇:字幕翻譯有什麽特點?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