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重組DNA技術為代表的生物技術是21世紀最重要的高新技術之壹。以轉基因植物為主導的現代生物技術產業化發展對我國農業、農村和國民經濟發展及社會穩定具有重要作用。經過1980以來20多年的努力,我國在這壹領域的發展已處於發展中國家的前列,但與美歐先進國家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尤其是在轉基因技術和食品安全的認識上。本文簡要介紹了轉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評價。壹、轉基因食品的發展現狀在介紹轉基因食品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什麽是基因和轉基因技術。基因(DNA)是控制生物性狀遺傳的結構和功能單位。DNA是脫氧核糖核酸的縮寫,編碼各種遺傳信息,產生不同的蛋白質。轉基因技術主要是指利用重組DNA技術和物理、化學、生物方法將重組DNA分子導入生物體內的技術。通過轉基因技術構建的生物稱為轉基因生物,包括轉基因植物、轉基因動物和轉基因微生物。所以,壹般來說,轉基因食品就是轉基因生物生產加工的食品。適應轉基因植物、動物和微生物,轉基因食品還可以進壹步分為轉基因植物食品、動物食品和微生物食品。在上述三類轉基因食品中,發展最快的是轉基因植物食品。雖然中國、美國和加拿大在速生轉基因魚方面取得了突破,但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壹種轉基因動物食品被批準上市。在國外,食品生產加工中普遍使用轉基因細菌和真菌產生的酶,但面包、啤酒、酸奶等食品飲料中使用的轉基因酵母等微生物壹直未被允許進入市場。所以目前市場上基本只有轉基因植物食品。自從1983世界上第壹個轉基因作物(煙草和馬鈴薯)問世以來,轉基因植物的研究發展迅速。1994延長成熟保鮮轉基因番茄獲準在美國上市。從1996開始,轉基因作物商業化進入快速發展期。2000年全球種植面積達到4420萬公頃,2001年種植面積仍比上年增長19%,達到5260萬公頃。其中,轉基因大豆種植面積3330萬公頃,占轉基因作物總面積的63%;其次是玉米,980萬公頃,占轉基因作物總面積的19%;還有更大面積的棉花和油菜。種植國家13,其中美國、阿根廷、加拿大位列前三。各國已批準上市的轉基因作物品種超過100個,包括番茄、大豆、玉米、棉花、油菜、水稻、馬鈴薯、西葫蘆、木瓜、甜菜、菊苣、亞麻等作物12個。轉基因作物已經生產和加工了4000多種轉基因食品和食品配料。其中,大豆和玉米占原料的90%以上。從1997到2001的五年間,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長了30多倍,其中轉基因大豆作為主要的食品原料,占全球大豆總面積的46%。種植轉基因品種後,提高了大豆的產量和品質,減少了有毒農藥的使用,給農民、企業和環境都帶來了好處。2001年,我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居世界第四位,約占全球轉基因作物的3%。種植的作物是轉基因抗蟲棉。自1980以來,中國政府壹直高度重視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在1986年3月啟動並成為高技術發展重要裏程碑的“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簡稱“863計劃”)中,農業生物技術和醫藥生物技術的投入壹般各占壹半。農業生物技術在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自然科學基金、農業部生物技術項目等科研和產業發展計劃中也被列為優先發展領域。經過近20年的不懈努力,建成了壹批國家和部門重點實驗室和研究中心,發展迅速。生物技術在農業領域的開發體系逐步形成,取得了壹系列顯著成果,實現了從實驗室到田間到產業化的轉變。1997國內首例轉基因耐儲藏番茄獲批商業化生產,種植面積很小。唯壹大規模轉基因作物是中國農科院和美國孟山都公司研發的抗蟲棉。中國農科院研制的抗蟲棉2001年種植900萬畝(60萬公頃)。孟山都公司開發的抗蟲棉也於1997年獲準商業化生產。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壹例轉基因大宗糧食、油料作物和轉基因動物產品的商業化生產。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全球社會普遍關註的問題。雖然每壹種食品的安全性都與所使用的轉基因生物的結構、功能、安全特性和應用環境密切相關,不能壹概而論,但總的來說,到目前為止,所有經過科學評估和政府部門嚴格審批的轉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全世界幾億人食用後沒有發生壹例轉基因食物中毒或醫療事故。需要指出的是,沒有壹種食物是100%安全的,包括常規養殖技術生產的食物。比如有麥角中毒,黃曲黴毒素,細菌性食物汙染。同時,食品安全是壹個相對的、動態的概念。隨著科技的進步,今天被認為安全的食品,明天可能會發現不安全因素。同樣,今天被認為不安全的食物成分可以被刪除,或者明天通過新技術變得安全。我們對每天吃的食物感到更放心,是因為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許多食物的不安全因素,掌握了種植、養殖、生產和加工的技術,確保了安全。事實上,與常規育種技術相比,轉基因育種的後果應該比前者更能準確預測。目前,轉基因技術通常只轉移壹兩個結構和功能非常明確的基因,因此這個基因提供的性狀是可預測的,而常規的有性雜交,尤其是遠緣物種之間的雜交,轉移了成千上萬個基因。因此,作為龍久而久之,我們也可以掌握安全使用轉基因食品的技術。已知巴西堅果的2S白蛋白對某些人有過敏反應。科學家已經將巴西堅果的2S白蛋白基因轉移到大豆中。進壹步研究發現,轉基因大豆對部分人群仍有過敏反應,因此這項研究在早期被自動終止,沒有進入市場。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壹壹例轉基因作物過敏反應。這表明科學家和政府監管機構對公眾健康和安全負有高度責任。還應該指出,轉基因技術也可以增加環境和食品的安全性。比如轉基因Bt玉米穗上的黴菌毒素比非Bt玉米低30~40倍,有利於健康和產品出口。由於Bt棉噴灑農藥較少,田間棉蚜天敵數量大大增加,蚜蟲種群密度比常規棉田低440~1500倍。科學家們也在開發從傳統食物中去除過敏蛋白的技術。人們擔心轉基因作物中抗生素標記基因的安全性。事實上,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越來越強,這不是轉基因作物造成的,而是抗生素在治療人類和動物疾病中的濫用造成的。從科學上講,沒有任何機制和證據表明食品中的抗生素會將基因水平轉移到腸道細菌和腸道上皮細胞。原因是食物中的DNA進入腸道時已經變成了片段,而不是完整的基因;腸道細菌需要被激活,外來基因才能被轉移;轉基因植物中使用的啟動子不適用於細菌中的基因表達;而且腸道內沒有抗生素的選擇性壓力。為了回應公眾的擔憂,科學家們開發了壹種刪除轉基因作物中抗生素標記基因的技術,他們也可以使用安全的標記基因或不使用任何標記基因。鑒於轉基因作物巨大的發展前景和潛在的經濟效益,全世界簽署支持生物技術宣言的科學家已經超過3000人(從2000年的1.09到現在),其中包括綠色革命之父、諾貝爾獎獲得者諾曼·博洛格等眾多著名人物。美國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中國科學院和世界科學院等7個科學院也發表了支持生物技術的聯合聲明。四。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評價與監管管理(壹)為什麽要對轉基因食品進行安全性評價?任何新技術的出現都具有雙重性,是壹把雙刃劍。汽車,飛機,核技術等等都壹樣。在造福人類的同時,汽車會造成空氣汙染,飛機會發生空難,核技術可以用於戰爭。以重組DNA技術為代表的轉基因技術在給農業生產、人類生活和社會進步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可能給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帶來潛在風險。關鍵是權衡利弊,做出選擇。還需要指出的是,危險和風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潛在的風險不等於現實的危險。安全評估就是分析潛在的風險並加以規避。農業是轉基因技術的主要應用領域。建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體系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也是《生物安全議定書》的主要內容。之所以要對轉基因作物及其食品的安全性進行評價,是因為轉基因技術可以在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間轉移基因,甚至可以將多基因的大片段導入生物體內進行表達,因此需要進行科學的評價。近年來,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成為國際社會爭論的熱點,本質上已經不是純粹的科學問題,因為科學問題是可以通過科學研究來解決的,而是涉及到貿易、經濟、政治、社會、宗教、倫理道德等多個層面。為了進行安全評估,許多國家都制定了生物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來管理轉基因生物。中國作為壹個農業大國,擁有多樣的生物資源,也是水稻、大豆等農作物品種的起源地。在加強和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發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因此,2001年5月23日,中國政府以國務院第304號令發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二)安全評價的內容安全評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環境和食品安全。環境安全性是指轉基因後引起植物病害的可能性,生存競爭力的變化,基因漂移到相關物種的可能性,成為雜草的可能性,對非靶標生物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食品和飼料的安全性主要包括營養成分、抗營養因子、毒性和過敏。通過安全性評價,可以為農業轉基因生物的研究、實驗、生產、加工、經營、進出口提供依據,也向公眾證明安全性評價是有科學依據的。因此,農業轉基因生物的安全評估是安全管理的核心和基礎。(3)安全評價應以科學和科學數據為依據,經得起歷史的檢驗,這是安全評價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壹個產品被批準上市通常需要6-7年。基於這壹原則,世界各國政府和生物安全委員會對轉基因植物及其食品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安全性做出了實事求是的科學評價。因此,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有力地推動了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食品的發展。過去三年,國際上對轉基因作物安全性的爭論主要集中在幾起事件上,現在已經證明壹些報道缺乏科學依據。例如,在Puztai事件中,蘇格蘭Rowett研究所的Arpad Pusztai博士報告說,轉雪花蓮凝集素基因的馬鈴薯在餵食大鼠後“減輕了體重和器官重量,破壞了免疫系統”。1999年5月組織同行評議後,英國皇家學會指出普茨泰的實驗有六個缺陷,即不能確定轉基因和非轉基因馬鈴薯的化學成分不同;餵食轉基因土豆的老鼠沒有補充防止饑餓的蛋白質;被測試的動物數量很少;餵的食物不是老鼠的標準食物;實驗設計差,沒有做雙盲測定;統計方法不當,測試結果不壹致。再比如蝴蝶事件。1999年5月,康奈爾大學的壹個研究小組報告說,撒在馬利筋葉子上的Bt玉米花粉可以殺死44%的蝴蝶幼蟲。《科學》拒絕發表這篇文章,審稿人指出這並不代表該領域的情況。最近在《植物雜誌》上發表了壹篇特別的文章,文章提供了美國和加拿大最近多點實驗的數據,指出轉基因玉米花粉對蝴蝶在田間的存活沒有影響,蝴蝶的死亡是由於大量使用農藥和破壞墨西哥棲息地造成的。結論是轉基因玉米對蝴蝶沒有威脅。再比如最近的玉米事件,墨西哥是玉米的原產地中心。據報道,在墨西哥野生玉米品種中檢測到花椰菜花葉病毒35S的啟動子序列,經瑞士醫學科學院和墨西哥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檢測,證明為假陽性。這些事實表明,安全評價必須以科學為基礎,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同時需要指出的是,由於轉基因作物的歷史較短,壹些長期效應需要跟蹤監測,如Bt作物的害蟲抗性管理、除草劑抗性的長期生態效應、病毒重組和異質包裝、食物毒性和過敏等。(四)食品安全和標簽管理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實施安全管理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OECD、FAO、UNEP、生物安全議定書、食品法典委員會都對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安全評價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由於各國農業、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差異,決定了轉基因生物只有在自身安全性得到確認後,才能投入商業應用或由出口國引進。日本、歐盟、美國等國家都進行安全性評價。美國只有在通過農業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環境保護局的安全評估後,才允許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生產。歐盟只是在通過安全評估後才批準國內外轉基因產品的引進。日本只有在通過農林水產省的安全評估後,才允許進口轉基因農產品。目前,按照《生物安全議定書》的相關規定,從收到申請之日起270天內可以對進口農業轉基因生物進行安全評估管理。我國在制定《條例》及其配套法規的過程中,對國外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了比較研究。安全性評價應遵循“案例分析”、“實質平等”和“逐步改進”的原則。實行標識管理制度是為了給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20世紀80年代,中國在開展轉基因技術研究的同時,國務院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基因工程的安全性。65438-0993原國家科委頒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根據該辦法,1996,10年7月,農業部頒布了《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成立了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員會和農業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公室。65438-0997,農業部開始受理我國從事基因工程研究、實驗、環境釋放和商業化生產的轉基因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安全性評價和審批,對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的商業化生產進行嚴格的安全性評價。截止到2001,農業部已受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估申請10批700余份。上述工作的開展,使我國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逐步走上了規範化管理的軌道,為促進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研究健康發展,維護國家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和轉基因農產品安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總之,以基因工程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生物技術在農業等領域的應用潛力巨大,前景光明。這對我們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科技的發展是不可逆轉的,我們相信關於轉基因植物和食品的爭論只是暫時的。根據國際發展趨勢,綜合科技、貿易等因素。制定適合中國國情的轉基因植物產業發展和生物安全管理政策,將有利於中國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的健康發展,在新世紀的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如果我們被國際爭論的表面現象所迷惑,或觀望、猶豫,或放慢發展速度,我們就會錯失良機,白白葬送我們在轉基因植物研究方面的現有優勢,結果就會在國際貿易和科技競爭中處於被動。因此,我們應該在加強安全管理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地推進工業化。
上一篇:中國現代歷史作文下一篇:殘疾人社會工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