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論與中西文化王登峰2010/5/25
上世紀90年代,人們發現中國人的人格結構與西方有很大不同。
美國人認為全世界的人都應該和他們壹樣。
人類的基因和老鼠有96%相同。
不同種族的人之間的基因差異非常小。所以,性格差異更多的是文化的作用。
1.人性:人類的原始屬性。自然的屬性,人所具有的狀態和資格。
2.人性的生物屬性:自私。
“自私的基因”R .道金斯,基因顯示自我復制的自私技能。
基因的自我復制和自私本性成為了宇宙中生物繁衍的驅動力。
3.性善論:在中國文化中占主導地位。
人性是“惻隱之心、廉恥之心、逆來順受之心、是非之心”(孟子)
生命之始具有善的本質特征;
如果妳沒有這種善良,妳就不是人。
所以中國人不敢示弱,追求太多的真理而不腳踏實地,從而達不到目的。
4.性惡論:在西方文化中占主導地位。原罪說
強調人的各種要求,肯定人的自利,並在自利的邏輯基礎上,對法律和政治制度進行探索和討論,從而探索社會運行的合理性與和諧性。(美國* * *和系統)
西方人不在乎表達自己的弱點,他們只需要達到目的。
因此,中國文化中的人性善的假設強調人要超越自我,才能達到內聖外王的程度(揚善),而西方文化強調人要遵循人的普遍要求,進行壹定的理性克制(抑惡)。
第二,人性假設和人性標準
1,“做人”與“做人”
在中國文化中,做人的出發點遠非人性的弱點,而是接近人性修養的目標。(以終點為起點)
“做人”的標準,其實就是人性修養的目標。
“上不了天,下不了地”的“人生困境”:初級焦慮。
中國的文化是“泛道德化”的,判斷標準很高。
在西方文化中,做人的出發點很接近人性的弱點,生而為人。
思想開放,性格外向愛冒險,相對冷靜放松。
西方文化是“道要政,民要刑,民要免,不要臉”
中國的文化是“道之德,氣之禮,恥之貴”
中國文化強調整體互動:人或具體事物只是整體的壹部分,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天、地、人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體;人和神只能通過祖先交流;內外有別,和而不同。
講究人情,講究血緣。《天子》
我通過中介與資源控制器通信。而且任何人都可以做中介,所以我不敢對任何人掉以輕心。
西方文化強調客觀分析:每壹個獨立的人或事物構成壹個整體,講究構圖和靜態分析。
人是天地的主宰,對現象的獨立分析;人直接與神溝通,受制於神,只受神支配;個人是獨立的)“耶穌”
上帝知道壹切。人們直接與資源控制者交流。
2.裝飾和培養
文化:把原創內容掩蓋起來,不露痕跡;更多的防守。修飾和掩蓋不滿意的內容
文化:耕作、栽培、培育、美化。改造不滿意的內容。
不滿的來源不同,涉及對人性的看法。
性善論:整體肯定,局部修飾來自外部
性惡論:整體否定,整體由內而變。
韋斯特:註重對行為的客觀描述,從中找出規律。壹切都在行為中,需要客觀的描述和分析。
中國:關註行為背後的內容,行為本身只是表象。背後的內容值得思考。
善性——性惡文化的考察範圍
(1)對自己或他人言行的約束
(2)對待自己或他人缺點和局限的態度
(3)對待外界事物和觀念的態度
良好文化:依靠自律、他人評價和制度約束——強調他人評價
惡文化:依靠自律、他人評價和制度約束——強調制度約束。
實現目標的過程:西方——直接實現目標看似接近,實則會遇到很多阻礙,產生矛盾。
中國——拐彎抹角征求別人的反應,但大家都贏了,解決了矛盾。
中國:越強越寬容。
現代社會:與私欲的差距縮小,他律崩塌,自律減少,制度約束略有增加。
所以當代社會存在很多問題。
“我們很難想象壹個民族會故意在孩子的奶粉裏下毒。”(遺傳自私?)
現在的中國人既不東方也不西方,不是東西。比西方人更自我膨脹,更無法無天。
因為我們放棄了自己的文化生活,單方面接受了西方的價值觀(自私是合理的),放棄了另壹句話“需要強有力的法律手段來約束”。
總結
1.中西文化差異的起點在於人性論。
2.傳統的思維方式與現代生活密切相關。
3.需要重新審查“既定慣例”的壹些概念
4.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是必由之路。其他學科也需要是中國。
任何科學發明都與人們的社會地位密切相關。
中國應該學習西方的法律制度,而西方應該學習中國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情況下實現目標的理念(* * *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