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自治條例立法調研的體會

自治條例立法調研的體會

為了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了解我省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實施情況,切實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權益和自治條例的實施,根據工作委員會年度工作計劃,經省人大常委會分管領導同意, 工委和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聯合組成調研組,於10年底至110對我省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實施情況進行深入調研。 調研期間,調研組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政府及其他有關部門召開座談會,逐壹檢查自治條例的實施情況,討論自治條例實施中存在問題的根源和解決問題的建議和意見。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壹、實施自治條例取得的成績

我省有6個民族自治縣,分別是昌江、陵水、樂東、白沙黎族自治縣和保亭、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自2005年《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修訂並陸續實施以來,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認真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積極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促進了本地區民族發展和經濟社會繁榮,維護了社會穩定,在堅持依法行政、完善民族法律法規、推動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社會事業快速發展等方面取得了壹定成績。

(壹)加強立法,完善法制,保障自治地方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立法權是憲法和法律賦予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的壹項重要自治權。民族自治地方充分發揮立法權的作用,制定了壹系列與自治條例相配套的法律和政府規章,有效地發揮了自治條例的作用,進壹步促進了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社會和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保障了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團結和少數民族的合法利益。如《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農村公路管理條例》、《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水利設施保護條例》、《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農村公路管理條例》等,有力地推動和完善了民族自治地方農村公路交通和水利設施建設,促進了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發展;《關於進壹步加快白沙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關於加強白沙黎族苗族自治縣民族工作的意見》、《昌江黎族自治縣加強政府依法行政實施方案》、《昌江黎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等政府規章,促進了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關系和經濟社會發展,強化了依法行政手段。《陵水黎族自治縣閑置建設用地處置暫行辦法》處置了全縣6.7萬畝閑置建設用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寶貴資源。《陵水黎族自治縣關於加強環境保護的意見》、《昌江黎族自治縣特定樹木保護管理條例》、《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關於進壹步加強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意見》等規章制度,有效保護了民族自治地方的生態環境,提高了公民的環保意識,保障和促進了農民的轉移性收入,使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補償有章可循;《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和《白沙黎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加強了保護、挖掘、傳承和充分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的立法,有效保護了正在消失的少數民族文化,使其得以傳承和利用。

(二)經濟社會事業健康發展。

自治條例的實施促進了民族自治地方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衛生和工農業生產水平全面提高。民族自治地方經濟實力逐年增強,部分指標增幅居全省前列。

在國民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方面:2012年,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5.94億元,是1999的7.37倍,同比增長101%,居全省第七位,地方政府預算收入2.24億元,為1%。2013年前三季度,全縣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818億元,同比增長10%,地方政府預算收入17億元,同比增長26%。2010至2012年,昌江黎族自治縣國民生產總值分別為56.2億元、73億元和81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6.3%、16.5%和13.2%。日益增長的國民生產總值和財政實力,有力地促進了民族自治地方的經濟發展、事業繁榮和社會穩定。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12年,陵水黎族自治縣完成13億元,同比增長44.4%;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完成33.4億元,是2006年的19倍,年均增長63.5%;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完成654.38+0.856億元,是654.38+0.999的654.38+0.76倍,同比增長53.5%,同年居全省第四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不斷增加,加快了民族自治地方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和水平,為這個行政區的經濟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醫療衛生建設:2007年以來,中央、省、縣三級政府共投入2.06億元用於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基礎設施建設和先進醫療設備購置。2009年,行政村衛生室覆蓋率100%,完成143個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覆蓋率80.3%。2007年至2013年,昌江黎族自治縣投資近5000萬元建設各類醫院門診大樓;投資2404萬元建設12鄉鎮衛生院門診樓,全面建成鄉鎮衛生院門診樓。民族自治地方醫療衛生水平的不斷提高,有力地保障和提高了民族自治地方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教育: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認真落實我省制定的教育扶貧政策,積極完善職業教育機制,加大教育投入,是培養民族自治地方後續力量的主要抓手。各民族自治地方投入大量資金建設思源實驗學校,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從2009年秋季開始,陵水黎族自治縣每年向思源實驗學校招收7個少數民族鄉和吊羅山林業局***1300義務教育學生;每年招收寄宿制少數民族高中學生,按照每生每年1.500元的標準發放生活補助,從2010起提高到每生1.800元。昌江黎族自治縣2008年8月至2012年底,* * *投資6291.9萬元建設思源學校,2006年以來,* * *投資920萬元建設民族中學,縣財政通過年度預算對寄宿制中小學學生生活費給予部分補助,以教育扶貧。初中和小學寄宿學生的生活補貼不低於每人每月65,438英鎊。教育投入的不斷增加,不僅改變了民族自治地方教育的落後狀況,也極大地改變了廣大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的觀念。

(3)民族關系進壹步鞏固,民族文化進壹步繁榮。

民族自治地方高度重視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圍繞自治條例的實施開展各種法律法規宣傳活動,使民族團結可以維護社會穩定、社會穩定可以發展經濟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民族關系得到進壹步鞏固。白沙黎族自治縣進壹步加強民族法制宣傳教育活動,解答有關民族事務的問題,向黨政領導提出意見和建議,充分發揮自治條例在促進民族團結奮鬥和民族繁榮發展中的法律保障作用,維護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有10個少數民族鄉,與四個國有農場相鄰。鄉鎮交錯,享有市場、金融、交通、電信等社會資源,形成了“唇齒相依,唇齒相依”的民族關系。縣財政每年撥款2萬元作為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的經費,做到“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

民族自治地方在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宣傳活動的同時,將每年農歷三月作為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在農歷三月三日黎族苗族傳統節日充分展示少數民族的人文習俗和文化生活,積極發掘和弘揚少數民族文化,使少數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繼承和發展、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得到進壹步繁榮。樂東黎族自治縣每年撥出專項資金用於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其中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壹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黎族藤編竹編技藝和黎族民間故事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50多件大安黎族民間剪紙技藝作品入選全國和國際展覽。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中黎族民歌等1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列入國家和省級保護名錄,105名縣級傳承人也得到確認。2009年,黎族民歌傳承人王女大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白沙黎族自治縣以創建“中國李爽綿繡之鄉”為目標,全面推進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以黎族、苗族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為主題,創作了30多件作品(第壹部),收集了40多件民族服飾和工藝品,拍攝了300多張各種素材的圖片,收集錄制了4箱民歌。

二、主要問題

雖然民族自治地方在實施自治條例的過程中取得了壹些成績,但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仍然突出,壹些困難和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自治條例的實施。

(壹)對自治條例的學習和宣傳不夠重視,認識不足,民族區域自治意識薄弱

調研期間,調研組與參加座談會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負責人和十幾個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了實地交流。大部分部門負責人沒有認真閱讀《自治條例》,部分部門負責人根本不了解《自治條例》的規定。如果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領導對自治條例了解不夠,他們就很難按照自治條例執行法律,各部門也很難自覺執行自治條例,也很難執行壹些尋求上級支持和幫助的規定。這些問題歸根結底在於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對自治條例的學習和宣傳不夠重視,沒有把自治條例的實施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民族自治地方各項事業振興的工作來抓。他們對貫徹自治條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依法行政意識淡薄,依法保護民族自治地方權利的觀念淡薄。這些問題極大地影響了自治條例的全面實施。此外,社會各界人士和各級政府的民族區域自治意識薄弱。省政府及其組成部門發布的壹些文件,包括報紙、廣播、電視等省級新聞媒體,省略了民族“自治縣”的“自治”二字,直接稱之為“縣”;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壹些單位門前掛的招牌、頭銜,沒有“自治”二字。

(2)上級部門的支持和幫助不夠,做出的決策和決定沒有充分考慮民族自治地方的實際,缺乏政策支持。

在實施自治條例的過程中,有的上級機關沒有充分考慮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因素,沒有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支持和傾斜;壹些涉及上級部門支持和協助的規定根本無法實施和執行。壹方面民族自治地方對該規定了解不夠,另壹方面上級機關對自治條例的規定不了解。如各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中有壹條規定:“依法應當由自治縣人民政府繳納的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除向國家繳納的部分外,由自治縣自主安排……”,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上級部門沒有直接返還這部分資金,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也沒有爭取這壹權益;自治條例對礦產資源補償費和水資源費也作出了類似的規定,沒有上級部門的支持也無法實施。在制定土地出讓收入上繳比例政策時,省政府《關於調整部分市縣土地出讓收入上繳省本級比例的通知》(傅穹[2013]7號)將陵水黎族自治縣與瓊海、文昌、萬寧的土地出讓收入上繳比例等同為15%,比2012降低了5個百分點。退保率高於海口、儋州、洋浦,且不考慮陵水黎族自治縣作為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地區給予的優惠政策支持。201365438年10月至9月,陵水黎族自治縣(省財政)繳納的土地出讓金達39221萬元。

在配套資金方面:上級部門沒有充分考慮民族自治地方的實際情況給予優惠政策和支持。《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幹規定》第二十條第二款明確規定:“根據統壹規劃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實際,優先安排民族自治地方的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對國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幫助落實項目所需的配套資金;對省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免征民族自治地方財政配套資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上級部門並沒有執行這壹規定,省裏安排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往往需要民族自治地方提供資金支持。如我省2012實施的縣道沙路改造項目,省直機關均要求民族自治地方有財政配套資金(每公裏260萬元,省下撥654.38+0.6萬元/公裏,民族自治地方配套約654.38+0.6萬元/公裏)。其中,樂東黎族自治縣改建公路59.9公裏,縣財政配套資金達59185900元;陵水黎族自治縣建設裏程12.521公裏,縣財政支持11.95萬元。此外,在水利建設項目中,上級部門沒有對民族自治地方采取優惠投資政策。民族自治地方水利建設項目爭取報批時,仍要求民族自治地方按照10%至20%的比例提供配套資金。我省民族自治地方經濟基礎和財力仍然較差,財政配套資金壓力過大,造成部分建設項目安排不及時,項目建設質量難以達到要求。

培養和使用少數民族幹部迫在眉睫。

少數民族幹部是黨和政府聯系少數民族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是做好民族工作、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骨幹力量。近年來,我省制定了民族自治地方招錄公務員的名額,基本按照招錄人數的40%招錄少數民族幹部。但是,這個40%的名額是針對全省乃至全國的。我省民族自治地方經濟、教育基礎落後,人才匱乏,本土人才競爭力弱。40%的地方招聘地方甚至省級少數民族幹部其實很難。此外,民族自治地方少數民族幹部比例低、老齡化日益明顯,當地少數民族幹部逐年減少。昌江黎族自治縣有少數民族幹部535人,占全縣幹部總數的30.3%,其中科級少數民族幹部154人,占同級幹部的27.2%(全縣少數民族人口比例約為35%);樂東黎族自治縣少數民族幹部418人,占全縣幹部總數的24%,其中科級少數民族幹部178人,占同級幹部的24.5%(全縣少數民族人口比例約為39%),50歲以上少數民族幹部134人;陵水黎族自治縣有265名科級少數民族幹部,平均年齡45.64歲。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數民族幹部數量逐年減少,年齡偏大,在壹定程度上制約了民族自治地方各項工作的開展,不利於開展民族工作和維護社會穩定。

(四)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完全建立。

民族自治地方是我省重要的水源地和水源涵養區,也是海南生態保護的核心區域。長期以來,民族自治地方封山育林,保護生態環境,使我省森林覆蓋率居全國前列,為生態省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由於生態補償機制不完善,補償標準低,每畝20元的補償實際上只給了護林員,廣大農民沒有得到實際補償,沒有得到實際利益。對於廣大農民來說,就是守著青山過窮日子,沒有實現“誰保護誰受益”的目的,這也給我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隱患。

(5)自治條例的壹些規定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在《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中,有些條款已經過時,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滯後於新的政策規定,已經失去實際效力。比如自治條例規定的“林業費”和“漁業資源增值稅”的征收,目前已經停止,不宜再作規定。

第三,壹些建議

貫徹實施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對民族自治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針對調查中發現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壹)必須加強自治條例的學習和宣傳,特別是對領導幹部的學習和宣傳,增強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認識。

據調查,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部分是由於各級政府對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宣傳不夠、學習不力、理解不全面、理解不到位造成的。因此,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學習和宣傳,把自治條例的貫徹實施作為發展民族自治地方經濟、振興各項事業的壹項工作來抓,采取各種方式和渠道,把自治條例的宣傳和學習始終貫徹到政府各部門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日常工作中去,統壹思想,提高認識,吃透、吃透自治條例的各項規定。牢固樹立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意識,增強民族自治的自覺性和貫徹自治條例的自覺性、主動性,積極維護自治條例的權威性,切實為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服務。我國是壹個多民族國家,我省有六個民族自治縣。因此,各級黨校要增加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課程,給新任領導幹部和幹部講民族理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知識,增強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意識,牢固樹立民族區域自治的觀念。

(2)上級部門要增強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認識,給予民族自治地方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幫助。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的壹項重要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也是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執行得好不好,壹定程度上取決於上級的支持和幫助。省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增強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認識,在決策和決定中充分考慮民族自治地方的因素和實際,給予民族自治地方更多的優惠政策支持和幫助,加大對民族自治地方的政策扶持力度,使民族自治地方有更好更快的發展空間。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應當按照《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幹規定》第二十條第二款的規定執行,以減輕民族自治地方財政配套資金的壓力,使民族自治地方擺脫財政配套資金的束縛,自由地進行經濟建設。

(3)在民族自治地方大力培養和使用少數民族幹部。

做好培養選拔使用少數民族幹部工作,建設壹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善於領導和團結少數民族、深受少數民族群眾擁護的高素質少數民族幹部隊伍,是民族自治地方加快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是解決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的關鍵,是長期性、根本性的大事。因此,各級政府要正確認識新時期培養、選拔和使用少數民族幹部的重要意義,進壹步完善少數民族幹部選拔制度,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大膽選拔更多優秀的少數民族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走上領導崗位,充分信任他們,讓他們自由使用,為他們的快速成長創造更加有利的空間和條件。在招錄公務員時,要從少數民族招錄名額的40%中劃出壹定比例或名額用於招錄當地少數民族幹部,以保證當地少數民族幹部的培養,努力改變我省民族自治地方少數民族幹部數量減少、比例下降、年齡老化、儲備缺乏、總量不足的現狀。

(四)盡快建立科學、長效的生態補償機制。

建設生態文明目標,保護生態環境安全,是建設國際旅遊島和生態省的基本要求。要盡快建立科學的生態補償長效機制,將生態補償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安排,完善補償標準和範圍,建立生態補償原則、標準、對象、方式和補償資金等制度,將民族自治地方農民作為生態補償對象直接補償,切實建立科學的長效補償機制,為民族自治地方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五)對自治條例進行必要的修改。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自2005年修訂以來已實施多年。目前,壹些規定已經過時,不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落後於新的政策法規,已經失去實際效力。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要對自治條例作適當修改。

(六)開展民族法規執法檢查。

為進壹步推進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更好地貫徹民族法律法規,建議省人大常委會明年對《海南省民族區域自治法》實施情況和民族法律法規實施情況進行執法檢查。

望采納

  • 上一篇:專利維護數量
  • 下一篇:最新的遺囑法規定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