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辨析:只要加強國家宏觀調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能健康發展。

辨析:只要加強國家宏觀調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能健康發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加強宏觀調控的必要性。

1.宏觀調控的含義。宏觀調控是指國家采取經濟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從整體上對國民經濟中的各部門、各地區、各企業和社會再生產進行調控,以保持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基本平衡,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加強宏觀調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之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使市場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的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相結合。社會主義國家除了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的特點外,還可以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計劃和市場的優勢。

3.加強宏觀調控的必要性。首先,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要求國家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要求通過宏觀調控保持壹定比例的企業和部門的協調發展,通過宏觀調控為經濟發展創造各種基礎條件,如交通、通訊、能源、基礎設施等。第二,彌補市場調節的缺陷。市場不能有效調節所有的經濟活動,比如經濟結構的優化,經濟發展速度的控制,這些都不是市場能夠解決的。市場在調節經濟活動時會帶來壹些副作用,它無力解決社會問題。第三,國家經濟職能的充分發揮要求國家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在現代經濟發展中,國內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都離不開國家經濟職能的充分發揮。國家作為社會經濟的管理者,要協調整個經濟的運行,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確定經濟發展目標,選擇經濟發展的重點,承擔為經濟發展創造基礎條件的責任;同時,在經濟全球化中,國家也必須為本國企業更好地進入國際市場創造條件,提高市場競爭力。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加強宏觀調控的基本目標及其實現。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加強宏觀調控的基本目標。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的基本目標是保持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基本平衡。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宏觀調控的基本目標是:第壹,促進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是經濟全面發展的重要指標,不僅反映經濟總量的增加,也反映人均收入的增加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同時也是基於比例協調、結構優化、效率提升。第二,增加就業。擴大就業既能充分利用勞動力要素,又能促進居民收入普遍增長,確保社會穩定。在我國,勞動者充分就業的需求與勞動力總量過大但素質不適應之間存在矛盾。這個矛盾會長期存在。因此,應該把增加就業作為壹項長期的戰略和政策。第三,穩定物價。保持價格總水平的基本穩定是經濟健康均衡發展的保證。價格無序必然會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要特別註意通過貨幣政策調節貨幣供應量,采取綜合協調的宏觀經濟政策,保持物價和貨幣的穩定。第四,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國際收支順差和逆差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和警惕。它會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削弱國家抵禦經濟風險的能力,甚至可能導致經濟危機。因此,政府必須采取有效的匯率政策和資本流動管理,以保持國際收支的健康和平衡。

2.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加強宏觀調控的基本目標。為了實現宏觀調控的基本目標,我們必須借助壹定的調控手段。宏觀調控手段主要包括計劃手段、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計劃是指通過政府制定的長期、中期和短期經濟計劃,對國民經濟的運行和發展進行宏觀調控。其主要形式是指導性規劃,突出宏觀性、戰略性和政策性。經濟手段是政府在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借助經濟杠桿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其主要形式有價格、稅收、信用、工資等。法律手段是政府依靠法律權力,通過經濟立法和司法,運用經濟法律法規來調節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以實現宏觀調控目標。行政手段是以行政機構為依托,采取強制性命令、指示、規定等行政手段來調節經濟活動,具有權威性、縱向性、自由性和速效性。

為了實現宏觀調控的基本目標,我們必須重視經濟政策的運用。宏觀調控的經濟政策主要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和收入政策。財政政策是政府制定的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和行為準則,由財政收入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組成,主要任務是調節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貨幣政策是政府為實現壹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確定的管理和調節貨幣流通的指導原則和行為準則。它由信貸、利率等政策組成,主要任務是穩定幣值,發展經濟。產業政策是政府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為促進各產業部門均衡發展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手段。它包括產業布局、產業結構、產業技術和產業組織。收入政策是政府根據既定目標規定的個人收入分配總量和結構變化方向,也是政府調節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針和原則。

為了實現宏觀調控的基本目標,必須改革財政、稅收、金融和投融資體制,完善預算決策和管理制度,加強財政收支監管,加強稅收監管,加強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擴大內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期和基本立足點。必須實施相應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系,逐步提高消費在GDP中的比重。

中國新壹輪宏觀調控的特點。

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三次宏觀調控。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經歷了三次宏觀調控:上世紀80年代末的宏觀調控以“整風”為標誌;90年代實施宏觀調控後,經濟進入通貨緊縮;2004年實施的第三次宏觀調控使經濟穩步發展走出困境。

2.當前中國宏觀調控的特點。當前,我國宏觀調控是在“投資熱而消費不熱”、“物價溫和可控”的背景下進行的,目的是防止經濟出現“大起大落”的“預調”。因此,當前宏觀調控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第壹,宏觀調控不是全面收緊,而是有很強的針對性。宏觀調控重點明確,措施得力,主要解決兩個問題:部分過熱行業投資增長過快,糧食連年減產。要看好土地和信貸兩個“閘門”,抑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和規模擴大,特別是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耗能行業的盲目投資和低水平建設。由此引發的其他問題,如占地嚴重、貸款投入過多、部分上遊產品價格上漲明顯等,也會相應得到解決。國家采取了壹系列更加直接、有力、有效的綜合措施支持糧食生產,增加農民收入,效果也非常明顯。

第二,宏觀調控不是簡單的緊縮,而是區別對待,重點是結構調整。“有保有壓”包括兩個層面:壹是在抑制部分行業過度投資和盲目發展的同時,加強和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二是在過熱行業中,壓出產能過剩、附加值低、能耗高、汙染嚴重的產品,而保證能促進產品結構升級的科技含量高、環保設施好的產品。

第三,宏觀調控要適度,不能搞“急剎車”、“壹刀切”。既要解決問題,又要考慮各方的承受能力,強調在發展中解決問題,避免經濟“大起大落”。中央加強土地管理、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控制信貸過快增長等措施都在有節奏、有步驟地推進。從控制手段的運用上,以經濟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互配合,財政政策由前幾年的積極取向逐步轉向中性方向,貨幣政策轉向適度從緊,起到了調控的主導作用。

第四,宏觀調控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遠之計,標本兼治。近年來,各領域的改革並沒有停止,還出臺了壹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糧食流通體制、投資體制、稅收體制和金融體制的改革。加強宏觀調控,推進結構性改革,在加強宏觀調控的實踐中深化改革,通過深化改革從體制機制上消除經濟健康發展的障礙。

第五,宏觀調控不僅解決了壹些現實問題,也引發了人們對壹些深層次問題的思考。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壹切問題的關鍵,但重要的是要把握好發展的思路和方向,解決好“為了誰”和“怎麽發展”的問題。以此為出發點,加強宏觀調控的全部意義在於真正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因此,新壹輪宏觀調控是中央推動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真正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實踐。

  • 上一篇:誌願者口號全集
  • 下一篇:“種子的信仰”讀書劄記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