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
給…作註解
(1)比幹:何比幹,西漢時期汝陰(今安徽)人。出身官宦之家,在晁錯學過《尚書》,對法律也比較熟悉。當初他是汝陰縣的監獄官,漢武帝時是廷,執法公正,深受百姓愛戴。
(2)謀略:竹簡,引申為封官冊封的謀略書。
(3)包楊:弘農華陰(今陜西)人,生於東漢。心地善良,《結草題環》中“題環”的主角。
(4)戒指:壹種中間有孔的玉石。
語言翻譯
990件天賜良策,何比幹世代名門;黃雀回報了四個白色的環,包楊四代人都是無辜的。
人物故事
據《漢書·何家傳》記載,何弼幹通曉經學,賢良賢淑,也通曉法律和刑法。曾任乳陰縣獄卒,爵曹(yuanㄩㄢˋ,縣令稱爵曹,掌管監獄),平反冤獄,拯救百姓數千人。後來他被任命為丹陽校尉,監牢裏沒有冤枉的犯人,懷儒人都叫他“何公”。梁武帝和解第三年,有壹天雨下得很大,何比幹在家。白天,他夢見貴客擠滿車馬,他醒來告訴妻子。我還沒說完,門口就來了壹個80多歲的老太太。她的頭發全白了,她躲雨。雨下得很大,但她的衣服和鞋子沒有濕。雨停了,我把老婆婆送到門口,對比根說:“妳積了壹件好事。今天給妳壹個封官職、授爵位的方案,好傳於後世。”她把懷中的謀略拿出來,形似竹簡,長九寸,* * * 990,頒給比幹,子孫就這個數那麽多官。何必幹今年生了六個兒子,後來又生了三個兒子。漢高祖宣帝元年,子孫從汝陰遷到平陵(今陜西鹹陽),世代都是名門望族。
據南朝吳郡記載,包楊九歲時,到華陰山北,看見壹只黃雀被貓頭鷹撞了,落在樹下,被壹只鼴鼠和螞蟻圍住。包楊把它帶回家,放在壹個小盒子裏,只吃黃色的花,在羽毛生長了壹百多天後飛走了。那天晚上,壹個黃衣少年向包楊鞠躬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妳的善良和愛拯救了我。真的很感謝妳的幫助。”送四枚白玉戒指給包楊:“讓妳的子孫正直清白,擔任三職(太尉、司徒、司空),就像這枚戒指壹樣。”
解釋
據《後漢書·何昌傳》記載,何昌的第六祖何必幹是漢武帝時的廷(廷尉的部下,掌管決疑獄),同時是廷唐。張湯執法嚴厲,態度強硬,盡量手下留情。他和張湯爭論過很多次,雖然救不了所有人,但是救了上千人。
張湯是歷史上有名的酷吏,何弼幹平反了很多冤獄,後代也是拜祖上之德發跡。但是,要做到這壹點需要智慧,否則放縱邪惡也是壹種罪。清代紀昀的《嶽薇草堂筆記》中有壹個故事。於掌管刑法40余年,自以為心地善良,不辨善惡,讓冤死的無辜冤魂無法平反昭雪。臨死前,他夢見了很多起謀殺案,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不是做好事,而是積累犯罪積怨。
包楊獲得了四枚白環,他的後代(楊震、賓洋、楊慈、楊彪)四代人都是清白的。“後漢的歷史。《楊震傳》記載了“畏四事,抓三謎”的事件。包楊之子楊震,遷荊州為刺史,東萊為太守,途經昌邑縣。有壹次,王米被荊州的楊震推薦,被任命為昌邑縣令,來拜訪他。晚上,他有十斤黃金藏在懷裏給他。王米說:“晚上沒人知道。”楊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妳知。沒人知道該說什麽!”王米羞愧地走了出來。後來,楊真被調任為卓君縣令,他的本性是公正和誠實的。他的後代經常吃素,沒有車走路。老朋友想幫忙開壹個產業,楊真拒絕了,說:“讓後人叫他們清白官的後代,把他們留下,這不是有錢嗎?”楊寶誌的孫楊天生不喝酒,早年喪妻,所以不再嫁人,當地稱之為無邪。賓洋曾淡定地說:“我有三個疑惑:酒、性和錢。”從楊震到楊彪,四世太尉與袁氏都是洛陽的貴族家族,他們的功德相繼被繼承。
從此,“四知”“三惑”成為楊後人遵循的家訓。“後漢的歷史。《楊振川》說:“光年間,楊振任丞相,堂堂正正反對萬惡的當權者,以義為先,以威為次。可以說,他是壹個有誌於整頓皇室的大臣,明白宰相的重任。所以我積德幾代,後代相繼做了宰相。如果是這樣,‘有好人家,必有余慶’。”
晏嬰可以和蘇軾壹起節儉。
揚揚抑揚
給…作註解
(1)晏嬰:仲子,尊稱晏子,譙平人,又名晏平仲,春秋時沂衛(今山東)人。他品德高尚,誠實淳樸,曾任齊國三朝(齊國、莊公和)的宰相。
(2)蘇軾:字子瞻,名東坡居士,北宋梅州(今四川)眉山人。詩、詞、賦、散文、書畫成就斐然,是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經過仁、英、神、哲、惠宗五代,官至禮部尚書。他曾經降級了幾個反對新法律的州。
(3)小氣。
語言翻譯
顏應相住,能節衣縮食,蘇軾則自嘲吝嗇,可惜延長了壽命。
人物故事
據《晏子春秋》記載,有壹次,當晏子正在吃飯的時候,齊景公派了壹個使者去給他送飯。特使沒有足夠的食物,晏子也沒有足夠的食物。信使回去告訴了齊景公。龔景說,“唉!晏子的家太窮了!我不知道是我的錯。”龔景派官員給他女兒和營業稅,並請他招待客人。晏子拒絕了。晉景公壹次又壹次地把他送走。最後,晏子禮貌地拜辭了,並說,“鶯鶯家並不窮。感謝國王的賞賜,恩情延伸到了父親、母親、妻子三個家庭,延伸到了朋友,幫助了人民。國王的賞賜很豐厚,燕英家境也不差!晏嬰聽說國王給百姓豐厚的賞賜是臣子代替國王領導百姓,這是忠臣不做的事;給國王豐厚的賞賜而不給人民,就是為自己隱藏財產,仁者不為;聰明人不會拿著國王豐厚的賞賜去得罪秀才,死後把財產轉移給他人,就像內大臣為主人積累財產壹樣。有粗布衣服穿,有碗飯吃,就解除了後顧之憂。”
晏子被任命為齊國的宰相,三年後,政治穩定,人民幸福。據報道,梁丘看到晏子在吃東西,但肉不夠,所以他告訴齊景公,第二天,龔景將把領土割讓給晏子。晏子拒絕接受,他說:“富有但不傲慢的人從來沒有聽說過。窮而不怨的人是我,顏英。所以窮而不怨,是因為妳以善為師!如今的封地,換了燕英的老師。我已看不起老師,看重封地,故請求拒絕封地。”
晏子坐在壹輛舊車裏,駕著壹匹劣馬去了法庭。齊景公看見了,說:“唉!王先生工資是不是太少了?車怎麽這麽寒酸?”晏子回答說:“多虧了國王的恩賜,我們才能支撐起三大氏族和國內遊客的生存。我能穿得暖,吃得好,還有破車爛馬坐,對我來說就夠了。”晏子辭職後,龔景派梁丘給他送去壹輛馬車和四匹馬,但他被晏子三次拒絕接受。龔景很不高興,召見了晏子。龔景說:“先生,我不坐公交車了。”晏子回答說:“君主讓我掌管官員。我節儉,為齊國人民樹立了榜樣,我怕他們不顧品行,鋪張浪費。現在壹輛大車四匹馬,君主騎在上面,臣子也騎在下面。我不能禁止沒有道德,奢侈衣食,不顧道德的人。”所以晏子拒絕接受。
北宋蘇軾《與李公擇書》:“我五十歲才知道怎麽生活,主要是小氣。說得好聽點,那叫節儉樸素。但是,我們做的事情,不像庸俗的人,真的可以稱得上是輕品味。食欲和生理欲望怎麽會沒有止境?每天節儉也是珍惜幸福、延年益壽的壹種方式!”
解釋
晏嬰勤儉樸素,任勞任怨,因此受到齊國人民的尊敬。雖然我是宰相,但是“肉不在乎,衣不在乎,帛不在乎”。我穿了30年的狐皮,但我拒絕齊景公給我的珍貴毛皮。他以恩為師,安於貧窮而不怨恨,把自己的糧食分給災民,多次為民求情,直接向君主進諫。當晏子去世時,龔景躺在床上痛哭,沒有人能說出他的錯誤。晏子正直、無私、節儉和謙遜的美德令人欽佩!難怪司馬遷願意為晏子鞭笞,孔子也稱贊他:“助人而不自誇,盡力彌補三王之不足而不邀功,晏子真是君子!”
司馬光經常在洛陽會見老臣,見面不準超過五種食物,稱為真心話會。蘇軾與黃州鄰居的交往,歸納為三種類型。蘇軾自己說,養氣有三種:“靜以養樂,寬以養氣,省以養財。”(宋代葉夢得《夏物語》)
“節儉”和“三養”的生活態度,體現了蘇軾修身養性、以苦為樂的理念。蘇軾後來多次被貶官,生活拮據。雖然不得已,但他不貪圖名利,衣食無憂,這是壹種自律,也是壹種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