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私有土地制度成為秦朝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秦朝的土地私有制不是純粹的私有制。
C.秦代土地私有制是以最高國家所有權為主導的私有土地制度。
D.秦始皇廢除了土地私有制。
13.有學者指出:“在古代,從秦始皇到清朝的宣彤,有200多位正統和偏激的人,他們真正了解政府的國家制度,並善用它來治理國家。國王不是諸侯,秦煌、漢武、宋太祖、清聖祖(康熙)只是四個人。”這裏的“國家政權”是指
A.王位世襲制b .家長制c .中央集權制d .郡縣制
14.819年,刑部侍郎韓愈被貶潮州任刺史。歷時八個月而來,對潮州文化影響深遠,使得潮州山水都姓韓。從了解到的知識來看,韓愈被貶潮州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韓愈。
A.冒犯了他的系主任鐘淑玲
B.信中痛斥皇帝派使臣迎佛骨,在北京掀起佛事狂潮。
C.帶頭提出復興儒學
D.提倡“天下為主,王者為賓”
15.有學者指出:“壹部中國近代史就是壹部中國文明轉型的歷史,這種轉型運動有其明顯的‘階段性’。甲午戰爭是壹個極其重要的階段,它標誌著壹個階段的結束和另壹個階段的開始。.....那就是從‘四化’到‘五化’。沒有‘五個現代化’,‘四個現代化’往往是徒勞的。”這裏多出來的“統壹”是指
A.工業化b .科技現代化c .政治民主化d .國防現代化
16.僑批是潮州人寄回家鄉支援親人,報平安的壹種特殊信件和私人匯款。它是潮汕歷史上罕見的文化奇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其中有壹批華僑是從泰國寄來的,該批支付的金額高達2億元,是少有的巨額撥款的華僑批。結合所學知識的解讀,僑批最有可能被派往
a 1935 b 1938 c 1945d 1948
17.任新民(1915 ~),安徽寧國人,中國“兩彈壹星”創始人之壹,1949年7月決定從美國回國。他當時可能遇到的是
A.受到南京國民政府的盛情邀請
B.蘇聯向中國提供了研究核武器的技術資料。
C.看電視聞到了美蘇“冷戰”的濃烈火藥味
D.敵視中國的美國正試圖阻撓它。
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導致了中美關系的正常化。有人說尼克松改變了世界。但是毛澤東說:世界改變了尼克松。以下對當時世界政治形勢的認識是正確的。
A.美蘇處於劣勢。b .多極格局的形成
C.中國的經濟實力大大提高了。中蘇關系有所緩和
19."...留在貴族手裏、被貴族用來抵制新興工業資產階級野心的政治權力,已經和新的經濟利益不相容了。”所以英國
A.1588打敗無敵艦隊B.1640資產階級革命爆發。
C.1689頒布權利法案D.1832進行議會改革。
20.壹個班級歷史學習小組探討“工業文明的前奏”這個話題時,應該排除以下材料。
A.物種起源b .權利法案
C.哥倫布日誌d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21.下圖中,文學作品按照體裁的順序排列,是正確的。
①《西風頌》。
②大衛·科波菲爾
(三)《十日談》
(4)等待戈多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22.錢乘旦在《現代化與中國世界現代化史研究》中認為“現代化”是壹個中性概念...現代化的實施可以命名為“子”或“社”,甚至具有更復雜的屬性。以下可以反映“現代化的復雜性”
①蘇俄新經濟政策②蘇聯斯大林模式③美國羅斯福新政④中國改革開放。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3.下圖是20世紀美國各個時期的經濟發展示意圖,其中標註③的階段發展原因是
A.羅斯福新政的實施b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動
C.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d .戰後經濟體系的建立
38.(26分)十八大報告指出:縱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閱讀中國歷史上四次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相關材料,根據所學回答問題:
第壹次:15—16世紀。隨著大航海和地理大發現,不僅帶來了黃金和無限的夢想,也為整個社會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第二次:65438+1960年代到65438+1909。經過歷史性的轉變,歐洲達到了稱霸世界的巔峰。65438+20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歐美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連接世界。從65438+60年代開始,中國試圖抓住歷史機遇,趕上世界發展潮流,但最終失敗了。
第三次: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美蘇冷戰對抗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再次為許多國家提供了重大戰略機遇。當代中國雖然有“全新的機遇”,但不斷犯錯,拉大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第四次:20世紀90年代初,兩極結構解體後...
請回答:
(1)第壹個戰略機遇意味著什麽?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當時中國思想界的發展。(6分)
(2)中歐第二次“歷史性變革”意味著什麽?清末中國“力圖抓住歷史機遇,趕上世界發展潮流”的表現是什麽?盡量列舉相關史實。(8分)
(3)第三次提到的中國“全新機遇”是什麽?試從國內和國際兩方面分析中國失去第三次機會的主要原因。(6分)
(4)試分析中國“第四次戰略機遇”的宏觀國際背景。(6分)
(26分)“市民社會”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社會載體。閱讀以下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有關“公民”和“公民社會”的問題:
物質公民的概念起源於古希臘。古希臘的“公民”壹詞來源於“城邦”,原意是“屬於城邦的人”。在古代社會中後期,“臣民”的概念取代了“公民”的概念。
材料2公民社會和民主政治緊密相連。“民主”壹詞最早出現在中國文學的史書中:“天道只求適時民主,而顯於湯。”暴君夏傑配不上民主,但推翻夏傑的唐成才是民主。)
材料3現代意義上的公民概念是在15世紀之後開始形成的。隨著自由公民的出現,17-19世紀在維護公民利益的民族運動和爭取公民政治權利的鬥爭的沖擊下,終於受到了法國的影響。
材料4在中國,“公民”作為壹個外來詞,是在辛亥革命前後從西方傳入的,但“公民”這壹概念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才正式統壹用於法律文件中的。
請回答:
(1)根據所學的材料和知識,分析古希臘“市民社會”形成的原因。並指出了“臣民”與“公民”的本質區別。(6分)
(2)根據第壹、二份材料和所學知識,簡要概括古代中國和西方賦予“民主”壹詞的不同含義。(4分)
(3)根據第三份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現代公民觀念形成的歷史背景。還列舉了歐美在爭取公民政治權利方面提出或頒布的兩個文學成果。(8分)
(4)根據所學知識,近代中國實行了哪些保障公民民主權利的制度?根據以上材料談談妳對“公民社會”的理解。(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