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初中七年級歷史教案:五代十國之變與北宋政治

初中七年級歷史教案:五代十國之變與北宋政治

教學目標

(壹)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

五代的起始時間、名稱和統治區域;後周世宗改革的內容和作用;北宋王朝的建立;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其影響: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有:青苗法、募兵法、田賦法、農田水利法和嘉寶法;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及結果。

(二)要求學生從思想上理解。

1.五代十國時期軍閥混戰不斷,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和廣大人民的願望。

2.王安石變法雖然最終失敗,但卻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壹次重要改革。王安石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

(三)培養學生能力的要求

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周世宗和王安石變法後)。

重要且困難

(1)本課重點:北宋加強中央集權與王安石變法。

(2)本課難點: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

教學手段

1.制作幻燈片《五代十國形勢圖》《遼、北宋、西夏形勢圖》《禁軍人數激增》。

2.王安石變法的主要措施。教學理念與學習方法指導

(壹)現代教學方法的應用。提前制作幻燈片和表格,在課堂上演示幻燈片,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註意力,使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獲取知識。

(2)對現有教材進行合理的加工和重組。在設置問題情境時,要把教材的內容改成學生最容易吸收的知識結構。通過教學,化未知為已知,化深奧為通俗,化繁為簡,讓學生把自己的知識結構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言簡意賅,富有感染力,使學生得到精神升華,將知識學習與思想教育融為壹體,形成了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有機統壹。

(3)將“討論法”引入課堂,實施合作教學。提問,分組討論,給老師巡視指導。

通過雙向交流或者多向交流,達到* * *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散思維,活躍課堂氣氛。

(四)引導學生運用“列表法”進行課堂練習。提前預制好表格,根據學生水平的不同,選擇幾個學生來完成。目的是鞏固所學知識,在填表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知識比較,培養學生多向思維和分析比較問題的能力。

(5)課堂總結。註意組織知識框架,強調重點和難點,使學生從整體上掌握知識結構。最後,它給學生提供了進壹步研究問題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壹)引入新課程

我們知道,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繁榮發展的時期。但是到了後期,經過壹系列的動蕩,唐政權千瘡百孔,名存實亡,最後在907年滅亡。中國封建社會進入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907-1368)民族進壹步融合,封建經濟繼續發展。那麽,唐朝滅亡後,中國的政治形勢如何?政壇上發生過哪些大事?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九課,五代十國之變和北宋政治。

(二)指導學習新課程

板書:第九課五代十國之變與北宋政治

老師要求學生閱讀課本的第壹段和第二段。

1.「五代」「十國」是什麽意思?它本質上反映了壹種什麽樣的歷史情境?

2.後周世宗改革的主要內容和功能是什麽?

板書:五代(907)十國

學生回答後,老師評論。

演示幻燈片五代十國形勢圖。907年,節度使朱溫廢除了唐朝的皇帝,建立了梁朝,在歷中稱為侯亮(說明加“侯”的原因)。

在隨後的50年裏,侯亮、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相繼統治了黃河流域,統稱為五代。當時山西有南北方十個割據政權,統稱十國。

可見此時的政權是分裂的,頻繁更叠的。比如五代,50多年換了五代。也就是說,馬莊誰的軍隊強,誰的軍隊強,誰就成為皇帝。那麽,這個政權的本質是什麽?

學生回答,老師在黑板上寫。

黑板上寫著:藩鎮割據勢力繼續擴張

老師總結:正因為如此,軍閥混戰不休,人民生活非常悲慘,渴望統壹。到五代十國末期,統壹的趨勢不斷加強。周世宗,五代的最後壹個君主,是壹個非常成功的皇帝。他的政治改革加速了統壹的進程。那麽,周世宗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麽呢?它是如何工作的?

學生回答後,老師評論。

周世宗在任時,采取了壹系列改革措施:(1)安撫難民,(2)減免賦稅,(3)懲治貪官,(4)整頓軍隊。改革後恢復了經濟,擴大了疆域,為結束割據局面準備了重要條件。那麽,這個割據政權是怎麽結束的呢?

教師提問,要求學生閱讀教材的相關內容。

1.陳橋兵變是怎麽回事?

2.是否可以說北宋結束了割據局面,統壹了中國?

板書:陳橋兵變

北宋的建立

960年的東京

首席衛生官:趙匡胤曾經是後周皇軍的將軍,掌握著兵權。這時,後周的皇帝年幼無知,所以趙匡胤想取代他。960年的壹天,正月初壹,皇宮裏張燈結彩,擺滿了宴席,國君和大臣們正在慶祝新年。突然,邊境出現了緊急情況,慌亂之中,趙匡胤被派去派兵迎敵。趙匡胤率領軍隊來到陳橋驛,但卻留在原地。晚上,趙匡胤假裝喝醉了,其他士兵密謀來到他的臥室,讓他成為皇帝。趙匡胤故意拒絕,眾將士把準備好的黃袍給他穿上,然後跪下高呼“萬歲”。就這樣,趙匡胤壹夜之間成了皇帝。可見,趙匡胤之所以能當上皇帝,是因為他手裏有壹支重兵,這是五代“馬莊誰強誰就當皇帝”的延續。

黑板上寫:五代陳橋兵變(箭頭指向),寫“繼續”。

北宋建立後,十國相繼被滅(箭頭表示北宋滅十國)。這樣,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這裏只能說它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不能說它統壹了全國。因為這個時期和北宋同時並存著強大的遼等少數民族政權。請看屏幕,老師將演示“遼、北宋、西夏形勢圖”幻燈片。

北宋建立後,宋太祖明白皇權唾手可得,但他如何才能保住皇位呢?所以他上臺後,采取了壹系列措施來加強中央政府。具體有哪些方面?

學生閱讀課文,分組討論,從幾個方面進行總結。

板書:強化集權的措施

學生回答:a .用壹杯酒釋放士兵的權利。

老師總結:宋太祖采納了宰相趙普的建議,趙普是怎麽建議的?請閱讀書中的材料。

拿走他們的力量-拿走他們的力量

控制他們的錢谷-控制他們的財務

收回他們的士兵-收回他們的軍事力量

因此,宋太祖壹上臺,就開始削減朝鮮將軍們的權力。即位第二年,有壹天他設宴款待石守信等將領。席間,宋太祖嘆了口氣說:“我是因為妳才當上皇帝的。我當了皇帝就睡不著覺。”將軍問為什麽。宋太祖回答說:“如果有壹天,妳手下的人貪圖富貴,給妳披上黃袍,那就由不得妳了。”石守信等將領問怎麽辦。宋太祖說:“妳為什麽不放棄軍權,多買些肥沃的土地和漂亮的房子,好好玩壹輩子呢?那豈不是很棒?”石守信等將領明白皇帝的意圖,第二天全部辭職,交出兵權。可以說,宋太祖輕而易舉地解除了將軍在朝鮮的軍權,消除了“陳橋兵變”重演的隱患。

黑板上寫:飲壹杯酒放兵(箭頭所指)陳橋兵變,寫“消滅”二字。

那麽,宋太祖還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學生回答:b .派個公務員當地方官

C.再派壹個官員來管理財務

D.組成禁軍

這樣,地方的行政權、財權、軍權全部歸還中央,防止了藩鎮割據的重演。

板書:B、C、D(箭頭指向)藩鎮割據繼續擴張,寫的是“防”字。

剛才大家總結的很好。我們把這些措施放在壹起,給妳半分鐘時間反復閱讀。過壹會兒請壹個同學起來重復壹遍。

(學生復述,教師鼓勵)

讓我們進壹步考慮這些措施是否對宋太祖有利。(擁有)的好處是什麽?應該說這些措施在前期起到了壹定的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給國家帶來了很大的弊端。為什麽這麽說?壹方面,北宋政府派文官做地方官,其他官員管理財政,無疑增加了官員的數量。再加上每年科舉人數的增加,逐漸形成了龐大的官僚機構。官員多了,國家財政支出就增加了。另壹方面,軍隊也在不斷擴充。(幻燈《禁軍人數猛增》)為了維持這支龐大的軍隊,國家每年要花費財政收入的50%-70%。這樣政府入不敷出,出現財政危機。再加上土地兼並,階級矛盾尖銳,還有遼國和西夏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克服封建統治的危機,實現強兵的繁榮。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進行變法。

板書:王安石的改革

老師引導學生看課本《王安石》的插圖,介紹王安石的生平事跡:王安石是中國古代的壹位政治家,博覽群書,包括儒家經典、佛經、百家爭鳴、醫術、小說等。他很早就顯示了他的政治才能。年輕的知府時,為當地興修水利,贏得百姓尊敬。他擔任地方官多年,鍛煉了自己的才能,對社會現實有著深刻的認識。宋神宗即位前,讀過王安石的《萬艷疏》,非常欣賞。他即位後,把王安石叫到中央,語重心長地詢問變法策略。王安石指出,農民徭役負擔沈重,軍隊沒有戰鬥力,國家財政赤字,官員習慣得過且過,這是危險的。他提出了改革的具體措施,宋神宗堅定了改革的決心。變法期間,由於大地主的堅決反對,宋神宗幹脆辭去了官職。雖然他後來重新掌權,但他無法貫徹自己的想法,辭職了。1086,死在江寧。

老師提問,學生看課本。

1.王安石變法的背景是什麽?(總結兩點)

2.王安石變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這些措施在當時起到了什麽作用?

3.王安石變法到底是什麽?

4.分析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如何評價王安石變法?

投影:王安石變法的主要措施

名字

新系統

舊制度

目的和功能

幼作物法

政府為農民提供種子和貸款,農民支付20%的利息。

農民只能向高利貸者借錢,利息很高。

限制了大官僚、大地主、高利貸者的利益,增加了國家的財政稅收。

籌資方式

收服務費時,不服務的官僚也要交服務費。

官僚地主不服務。

平方場平均稅法

核實土地,根據土地質量平均納稅。

官僚藏地不交稅。

農田水利法

鼓勵開墾和修建水利工程

促進農業生產

安田法

農民以“保”“大保”為單位組織起來,平時安排兩個以上農民耕種,農閑時進行培訓。

加強對人民的控制也可以增加國家的軍事實力。

老師逐壹分析內容(與舊系統相比)和功能,然後讓學生壹起讀。老師總結:王安石變法雖然給政府帶來了好處,但是以失敗告終。失敗的原因是什麽?(壹)用人不當,(二)觸及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王安石變法雖然失敗了,但仍然激勵著我們。大家分組討論:如何評價王安石變法?(總結自王安石變法的得失)

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按照座位分成四人壹組,分組討論,提出個人觀點。教師在學生中巡視,觀察學生,預測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並隨時做出回應。學生將在小組中互相交流。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回答來激勵和控制他們。如果有些發言是合理的,有歷史意義的,就應該鼓勵。但對於壹些偏頗或過於模糊的發言,要以啟發、歸納的方式引入話題,從問題中總結經驗,啟發學生。

教師總結:

(1)目的:挽救封建統治的危機,豐富強兵。

(2)措施:改革維護了農民和北宋政府的利益,對大官僚、大地主、高利貸者不利。

(3)成績:新法實施後,政府收入增加;促進了農業生產,在全國修建了壹萬多處水利工程,增強了國家的軍事實力。

(4)失敗:由於用人不當,新法害了民。新法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幾乎全部廢除。

的確,分析王安石變法後,我們應該認識到,當壹種制度或體制阻礙社會發展時,就必須改革,不改革就沒有出路。在改革的過程中,新生事物必然會受到舊勢力的阻擋,道路艱難。只要有利於社會發展,那麽就應該堅定立場,加大力度,才有可能將改革進行到底。

問學生對每個問題有沒有補充或者新的想法,有沒有問題。老師解惑解惑。

(三)課小結: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了解到五代十國是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和擴張,北宋的建立是五代的延續。北宋相繼消滅十國政權,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但並沒有統壹全國。為了加強統治,北宋采取了壹系列措施,既防止了陳橋兵變的再次發生,又消滅了藩鎮割據,加強了中央集權。但同時也導致了官僚機構和軍隊的膨脹,政府財政入不敷出。於是,王安石變法誕生了。雖然取得了壹些成效,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最終還是因為用人不當而被廢除,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課堂培訓

壹、選擇題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五代分布在北方,十國分布在南方。

B.陳橋兵變實際上是北宋的建立。

c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統壹了全國。

D.王安石變法只是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並沒有維護農民的利益。

2.1069、王安石變法由()任命。

A.宋真宗·宋仁宗·宋神宗·宋欽宗

3.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五代十國是晚唐割據政權的延續和擴張。

後周的強大為結束割據創造了重要條件。

C.北宋的建立實際上是五代“馬莊誰強誰當皇帝”的延續

d王安石變法沒有觸及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二、活動建議

分組討論:如何評價侯和王安石這兩位歷史人物,把討論的結果寫成短文,從而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 上一篇:侵權責任法的歸責原則3
  • 下一篇:適合女生的大學專業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