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如何給大豆施肥

如何給大豆施肥

大豆是壹種需要更多肥料的作物。據研究,每100公斤大豆種子需要吸收6.5公斤純氮、1.5公斤有效磷和3.2公斤有效鉀,比例為4: 1: 2,大於水稻、小麥和玉米。大豆壹生中通過根瘤菌獲得的氮量占大豆總需氮量的50% ~ 60%。因此,大豆生產中除磷、鉀外,還必須施用壹定量的氮肥,以滿足其正常生長發育的需要。大豆不同生長階段對肥料的需求是不同的。從開花到灌漿期間是大豆吸收養分最多的時期,開花前和灌漿後吸收養分較少。因為大豆是通過吸收土壤和肥料中所含的氮和根瘤菌固氮來滿足需要的,所以在施用化學氮肥時要註意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化學氮肥用量過多,根瘤數減少,固氮率降低,會增加大豆的生產成本。壹般認為,在缺氮的地方,早期施氮可以促進幼苗的快速生長。大豆苗期是需要氮素的時期,播種時施少量氮肥能促進幼苗生長。磷能促進大豆根瘤的發育,達到“以磷增氮”的效果。在大豆生長前期,磷的作用主要是促進根系的生長,開花前磷能促進枝葉等營養體的生長。開花期充足的磷供應可以縮短生殖器官的形成過程;如果磷供應不足,落花落莢率會明顯增加。鉀能促進大豆幼苗的生長,使莖稈健壯,抗倒伏。

44.什麽樣的土壤適合種大豆?

大豆是深根作物,有根瘤菌,對土壤要求不高。任何土層深厚、土壤疏松、有機質多的土壤都適合種植大豆。有機質含量是大豆高產最重要的土壤條件因素。有機質含量高可以保持肥水旺盛,有機質不斷分解釋放出大豆所需的營養元素。土壤pH值與大豆的生長發育有關。大豆生長和根瘤發育最適宜的土壤pH值為6.5 ~ 7.0。當pH值大於9.5小於3.9時,大豆無法存活。酸性土壤往往缺鉬,堿性土壤容易缺鐵、錳、鋅、硼等大豆。當總鹽含量大於0.6%,氯化鈉含量大於0.06%時,植物就會死亡。在強堿性土壤中,大豆幼苗長勢差,易患胞囊線蟲病和根腐病,產量很低。在適宜大豆生長的小土壤,即壹些中低產田,應采取必要的土壤改良措施,如在酸性土壤上施石灰,對提高大豆產量有顯著效果;鹽堿地多施有機肥,可以改善土壤環境,使之有利於大豆的生長。此外,通過調整播期,避開洪澇最嚴重的時期,也可以提高鹽堿地種植大豆的幼苗成活率和產量。

土壤肥力水平對大豆產量有很大影響。在通氣性好、土壤容重輕、總孔隙度高、持水能力強、養分充足、有效磷44 mg/kg的土壤中種植大豆容易獲得較高的產量。

45.大豆怎麽施肥?

大豆施肥應以經濟高效為原則,堅持配方施肥。基肥為每公頃有機肥3萬公斤,配合無機肥、菌肥、生物肥,每公頃施尿素約75公斤,磷酸二銨65,438+020 ~ 65,438+050公斤,鉀肥47.5-65,438+065,438+02.5公斤。使用菌肥和生物肥可以適當減少無機肥的用量。大豆起壟時,每公頃葉面均勻噴施適量化控劑或葉面肥,可促進大豆穩定生長,提高單株莢數。開花結莢期750公斤水,每公頃噴施尿素7.5公斤,磷酸二氫鉀3 ~ 4.3公斤,以補充花期氮素,提高籽粒品質和產量。總之,在大豆栽培過程中,肥料配合使用是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土壤結構、增加產量的重要措施。大豆施肥要以測土配方施肥為基礎,有機肥、無機肥、生物肥、葉面肥壹起使用,達到增產增收的效果。

四十六、大豆有機肥、無機肥、生物肥和葉面肥。什麽組合效果好?

1)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少量有機肥只為大豆提供各種養分,可以豐富土壤,促進大豆根瘤菌的分氮能力,增加有機肥的施用量是提高大豆產量的關鍵措施。有機肥的施用量約為每公頃15噸。化肥與有機肥配合施用,可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每公頃磷酸二銨65 ~ 98 kg,硫酸鉀75 ~ 150 kg。對於土壤較差的地塊或有機肥不足的地塊,每公頃應加純氮30 ~ 37.5公斤(尿素中65 ~ 81公斤),與有機肥混合作為基肥施用。施肥方法是結合秋季整地,翻入10 ~ 15 cm土層。

2)種植肥料。有機肥、化肥和生物肥配合施用。施肥方法為每公頃施磷酸二銨50公斤、硫酸鉀50公斤配適量生物磷鉀肥,或每公頃施三元復合肥(或大豆專用肥)配生物肥。最好配合200 ~ 300公斤優質腐熟有機肥使用,效果最佳。嚴防種子與肥料直接接觸,以免灼傷種子和根系。

3)用微肥和菌肥拌種。用種衣劑包衣時,可以補充硼、鉬等微量元素。若用根瘤菌肥拌種,可與硼、鉬等微量肥料同時使用,但不能用種衣劑包衣。用量為每公斤種子4克根瘤菌肥和2克微量元素肥。

4)追肥。對於土壤肥力較差、底肥施用不足的地塊,在大豆前期長勢較差時,可在初花期和結莢期葉面噴施0.2% ~ 0.3%磷酸二氫鉀、0.05%鉬酸銨和0.1%硼酸,可促進大豆籽粒形成,增強抗病抗旱能力。還可噴施氨基酸、腐植酸類液體肥料,增加蛋白質、脂肪含量,提高大豆的商品品質和營養品質。噴施肥料時,要用液體肥料覆蓋葉面,不要滴落。

47.大豆怎麽施硼肥?

硼酸、硼砂等水溶性硼肥可用作基肥、種肥、種子處理和根外追肥。其用量與施用方法有關。每公頃土壤施肥的硼量為1.875 ~ 2 kg(等於11.25 ~ 18.75kg硼酸),土壤施硼後效可持續3 ~ 5年,砂質土壤應適當減少施硼量。壹般每公頃噴施750~l 125 kg溶液進行根外追肥,濃度為0.02% ~ 0.1%硼酸溶液或0.05% ~ 0.2%硼砂溶液,在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時經常噴施。當土壤中有效硼小於0.5 mg/kg(水浸提)時,施用硼肥有不同程度的增產效果;低於0.1 ~ 0.2 mg/kg,產量顯著提高。

48.大豆噴施葉面肥需要註意哪些問題?

大豆葉面噴施肥料具有用量少、見效快、肥效高、效果好等優點,近年來得到廣泛推廣應用。但是,壹些農民錯誤地認為噴施葉面肥“有益無害,多多益善”,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存在隨意選擇肥料種類、隨意增加肥料用量、隨意確定肥料噴施時間、隨意增加肥料噴施次數等問題,不僅影響葉面肥噴施效果,有時甚至會對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大豆葉面噴施肥料時要註意以下幾點:

1)肥料種類。很多農民認為,不管什麽肥料,只要能“融化”就可以噴葉面肥,其實不然。比如壹些高揮發性的肥料(如氨水、碳酸氫銨)不能作為葉面肥,因為噴灑後遇高溫會對作物造成傷害。另外,還要看苗用的肥料:如果植株長得慢、細、矮,葉片發黃,屬於缺氮,葉面肥應以氮為主,配以少量的磷、鉀肥;相反,如果植物葉片大、綠色、節間長、氮素營養充足,葉面噴施肥料應改為磷鉀肥,不能壹成不變。

2)肥料溶液的濃度。有些農民認為,肥料溶液的濃度越大,噴施肥料的效果越好。但不同作物在不同時期對不同肥料的耐受性差異很大。如果肥液濃度過高,往往會造成肥害,灼傷葉片。特別是溫度高的時候,在植物葉片上噴施肥料,在適當的濃度範圍內,要把握好“低不高”的原則。另外,在植物苗期,葉片組織較嫩,噴施肥料的濃度應適當低壹些;中後期噴施濃度可適當高壹些;作物正常生長時,濃度要低壹些,出現脫肥的元素缺乏癥時,濃度要適當高壹些;微量元素肥料的濃度要低壹些,大量元素肥料的濃度要高壹些。不同葉面肥的噴施濃度壹般為:尿素0.5% ~ 2.0%,過磷酸鈣1% ~ 5%,磷酸二氫鉀0.2% ~ 0.5%,硼酸0.1% ~ 0.5%,鉬酸銨0.02% ~ 0.05%,硫酸鋅0.05%。

3)肥料噴灑時間。有些農民認為在大豆生長發育的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葉面噴施,其實不然。就噴肥時期而言,壹般在生長發育中後期葉面積較大時進行噴肥,效果最佳。在植物葉面積較小時噴施肥料,不僅浪費大量肥液,而且效果不理想。鉬肥宜在大豆開花前噴施,硼肥和鋅肥宜在大豆初花期噴施,效果最佳。從噴施肥料的時間來說,應在無風陰天或晴朗的早晨,在葉片上的露珠幹燥後的早晚噴施,避開烈日和高溫期。如果噴施肥料時葉片上有水滴或露珠,會使肥液濃度降低,達不到施肥效果。如果在烈日高溫下噴施肥料,空氣濕度小,只有肥液揮發浪費多,而且肥液噴施後很快幹燥,葉片難以吸收,會降低肥料的利用率,有時還會因為葉片上肥液的水分蒸發過快,濃度迅速增加而造成“燒葉”。

4)噴塗次數。許多農民認為葉面噴施肥料的次數越多越好。其實壹般噴2 ~ 3次,每次噴的間隔應該在7 ~ 10天以上。對於微量元素肥料,噴施次數和濃度不能過大,否則不僅不能增產,反而會引起微量元素中毒。除了考慮以上因素外,還要註意三點。第壹,雖然葉面肥用量少,但噴灑前壹定要充分溶解,混合均勻;二、植物葉片背面角質少,氣孔多,容易吸收,所以葉面噴施肥料應以葉片背面為主,葉片為輔;第三,有些葉面肥可以和化肥或農藥混合使用,但很多不能隨意混合,否則會影響肥效和藥效,有時還會對植物造成傷害。

49.解決大豆脫落問題的關鍵施肥技術是什麽?

大豆花莢脫落是壹種常見現象,嚴重影響大豆產量。大豆掉莢的根本原因是生長發育不平衡,抑制生殖生長。此外,當枝葉繁茂,植株閉合時,遮蔭葉片的光合作用減弱,光合產物減少,花莢所需的養分不足,也會導致花莢脫落。營養生長過弱時,營養積累就會少,花莢就會少,形成的花莢也會因營養不足而脫落。降低花莢脫落率的措施與提高大豆產量的措施是壹致的,主要包括合理的足密度、科學施肥和適時灌溉,使養分供應合理,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協調。在大豆“瘋狂生長”的地塊,以每公頃45-75克的劑量噴灑二碘苯甲酸,效果不佳。用背負式噴霧器噴灑,每公頃用量52.5克,水40 ~ 50公斤;用機械噴霧器噴灑,每公頃用量45-60克,水225-600克。配制藥液時,先溶解後稀釋。苯或酒精(酒精、幹性油等。)也可以作為溶劑,然後加水使其成為合適的濃度。另外,按每50kg水加15g洗衣粉的比例,在溶液毛巾中加入適量洗衣粉,有利於提高大豆噴施三碘苯甲酸的藥效,產量可提高15%左右。

50.大豆生長中後期除肥該怎麽做?

在大豆生長的中後期,肥料的流失可以通過葉面施肥來彌補。大豆生育中後期根外噴肥效果顯著,這與大豆吸肥特性和土壤供肥規律有關。大豆根系對肥料的吸收隨著植物的生長發育而走向深層土壤,即大豆在生長前期主要從上層土壤中吸收養分,在生長後期(生殖生長)主要從耕層以下土壤中吸收養分。但開花期、灌漿期和成熟期所需氮、磷、鉀量約占全生育期總需求量的80%,說明大豆對肥料的需求高峰在生殖生長期,即生育中後期。這些養分被根系從耕層以下土壤中吸收,耕層以下土壤中養分轉化釋放的能力遠低於耕層,導致大豆需肥高峰期對養分的需求與土壤供肥能力不協調。大豆根系(尤其是側根)主要集中在表層土壤中,生長中後期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和早衰,成為限制大豆高產穩產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大豆結莢和灌漿期根外噴施營養液,可以緩解大豆需肥高峰與土壤供肥能力之間的矛盾,加速同化產物的積累、轉化和運輸,促進根瘤菌的固氮和根系活力,提高根系的養分吸收能力。

營養液的制備方法是:取尿素0.5 kg,過磷酸鈣105 g,硫酸鉀107.5 g,硼酸12.5 g,溶於25 kg水中,過濾,得營養液。葉面噴施效果很好。腐植酸、氨基酸等商品葉面肥也可以直接噴施。葉面噴施應在下午4點以後或傍晚進行,在他的葉片上均勻塗抹營養液或葉面肥三次,間隔3 ~ 4天。

五十壹、草甸土種大豆要怎麽做?

草甸土有機質含量較高,壹般為50 ~ 60g/kg,多到100g/kg。腐殖質主要分布在表層,從上到下急劇減少。土壤富含養分,但其有效性很差。壹般含氮量可達0.2% ~ 0.6%,全磷含量為0.1% ~ 0.3%,全鉀含量在2%以上,草甸土潛在肥力較高。但由於土壤水分過多,地溫低,微生物活性差,上層土壤養分不易轉化,有效養分供應不足。大豆生長後期,地溫升高,微生物活動旺盛,土壤養分轉化快,有效養分釋放多,土壤肥力增強,作物後期生長茂盛。如果此時磷、鉀供應少,容易導致青澀、晚熟。因此,草甸土種植大豆要註意磷鉀肥的施用,合理協調氮磷鉀比例,特別是幹旱年份,會導致土壤中氮磷鉀效應不協調,要適當增加有機肥或有機復合肥的施用,以達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52.山地土壤種大豆用什麽肥料好?

山地土壤壹般屬於暗棕壤類型。暗棕壤是溫帶季風氣候區和針闊混交林中發育的地帶性土壤,其母質多為花崗巖風化殘積物或坡積物。從農業生產特點來看,暗棕壤壹般地勢較高,坡度較陡,土層較薄,質地粗糙,透氣性好,解凍早,土壤熱,有利於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作物成熟早,土壤韌性好,雨後可鏟。但由於地勢高,土壤疏松,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養分轉化快,但肥料不保,作物生長後期肥力往往不足。因此,雖然土壤自然肥力較高,但隨著開墾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機質和氮含量不足。因此,在施肥過程中,為了保持土壤肥力,應適當補充有機肥,提高大豆的抗旱性。由於氮肥在山地土壤中轉化速度較快,應適當增加氮肥用量,控制磷肥用量,可少施鉀肥。如果後期除肥,可以提早補葉面肥,花期補氮,提高大豆產量。

53.大豆「瘋狂生長」、「紫苗」的原因是什麽?

大豆“瘋狂生長”的原因:壹是氮肥施用過量,磷肥供應不足,導致生長過快,枝葉繁茂,貪青晚熟,結莢而不果;二是由於土壤肥力充足,植物生長茂盛,植株高大,分枝多,密度過高會過早閉壟,冠層閉合嚴重,株間通風透光差,導致倒伏過多,花莢脫落,最終導致減產;第三,持續高溫多雨的天氣條件也容易造成大豆“瘋狂生長”。

大豆苗期供磷不足時,容易產生“紫苗”現象。缺磷大豆植株瘦弱,葉片深綠色,葉窄而尖,直立。開花後,葉子是褐色的斑點。嚴重缺磷時,莖葉變成暗紅色,根瘤的發育受到影響。這就是所謂的大豆“紫苗”病。大豆缺磷癥狀多發生在苗期,葉片呈紫色,但無黴菌層。另外,壹種大豆紫是由大豆紫斑引起的。大豆紫斑最初呈紡錘形、紅褐色,隨後病斑沿中脈或側脈兩側發生,褐色或暗褐色,多邊形或不規則形。在潮濕的氣候條件下,灰黑色的黴菌,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在病斑兩側密集生長。大豆紫斑病主要發生在鼓粒期以後,壹般主要危害籽粒和豆莢。葉片成片出現,感病部位出現黴層。

54.大豆苗期“三害”與施肥有什麽關系?

大豆苗期根腐病等病害,冷害和藥害同時發生,相互作用導致苗弱的現象,稱為苗期“三害綜合征”。具體來說,大豆葉片皺縮枯萎,根部變成紅褐色,須根變黑,全株生長停滯。大豆苗期三害是近年來黑龍江省大豆減產的主要原因之壹。“三害綜合征”產生的原因很多,生產中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

防治方法有:

1)旋轉。連作和病原菌積累是大豆根腐病逐年加重的根本原因,與非豆科植物輪作應進行3年以上。

2)深松。深松可以改善土壤冷板結的不良物理性質,促進根系發育和顯著提高苗木質量,並能顯著提高抗逆性。

3)適時深度播種。在春季回暖較晚,土壤寒冷的情況下,如果播種過早過深,種子在土壤中停留時間過長,消耗過多養分,不僅會導致根腐病嚴重,還會直接導致苗木質量下降。

4)種子處理。50公斤大豆種子用0.01%天豐素20毫升,用大豆種衣劑或施樂施拌種,可顯著提高秧苗素質和抗“三害”能力。

5)合理選擇化學除草劑。盡量避免使用藥害嚴重的2.4-滴丁酯進行封閉除草,不要過量使用。每公頃用量應控制在0.75公斤以內。Putsch除草劑具有隱性藥害,對下壹茬作物有不良影響,應慎用。建議用撲草凈、甲基硫菌靈等毒性輕、殘留期短的品種代替2.4-d丁酯進行苗前封閉除草。多年的實踐證明,藥效好,藥害輕。

從以上分析結果來看,大豆苗期“三害”與施肥關系不大,但氮肥施入基肥或種肥量過大時,幼苗組織變嫩,病情加重。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肥和鉀肥的施用量,可以減少病害的發生。

五十五、種植大豆如何進行水分管理?

大豆是壹種需要更多水分的作物。每1g幹物質耗水600~750g,每粒大豆壹生需水17.5 ~ 30kg,形成l kg大豆種子需水2000kg左右。大豆苗期根系生長較快,莖葉生長較慢。在這個階段,土壤含水量應為田間持水量的20% ~ 30%和60% ~ 65%。分枝期是大豆莖葉開始旺盛,花芽開始分化的時期。在此期間,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間持水量的65% ~ 70%為宜。如果土壤含水量低於20%,應適當灌溉,並及時中耕。開花結莢期缺水會阻礙牛的生長,造成花莢脫落。在此階段,土壤水分不應低於田間持水量的65% ~ 70%,以達到最大持水量的80%為宜。結莢期和灌漿期缺水易引起返青,此階段應保持70%-80%的田間持水量。進入灌漿階段後,將轉向完成牛的繁殖生長。此時缺水會導致葉片萎蔫,百粒重下降,空莢增多。在此階段,應保持70% ~ 75%的場容量。成熟期田間持水量以20% ~ 30%為宜,以保證菜豆葉片正常變黃脫落,不早衰。

56.大豆根腐和施肥有什麽關系?

大豆“根腐病”是東北大豆產區,特別是黑龍江省三江平原的主要根部病害。影響幼苗生長,甚至造成幼苗死亡,使田間幼苗數量減少。成株期根系受損,影響根瘤生長數量,導致地上部生長發育不良和矮化,影響莢數和粒重,從而導致產量下降。該病是由多種病原菌侵染的根部病害,主要為害部位是主根。壹般發病部位的病斑最初為褐色至黑褐色或紅褐色斑點,側根和須根因主根受損而脫落,主根變禿。由於根系受損,病株地上生長勢弱,葉片黃薄,植株矮小,分枝少,嚴重時可死亡。大多數病原菌屬於土壤寄居者,可以在土壤中長期存活,所以該病是典型的土傳病害,所以發病條件主要是土壤中的菌源數量。從土壤肥料的角度來看,沒有合理的輪作和補種,導致根腐病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病原菌的積累。土壤理化性質差,土壤溫度低,濕度大,基肥或種肥氮素用量過多,都會加重病害。

57.大豆施肥存在哪些問題?

1)大豆施肥的第壹個問題是有機肥和無機肥的搭配不合理。根據大豆高產的要求,每公頃每三年輪施30 000公斤優質有機肥。然而,近年來,大多數農民只使用無機肥料,而不使用有機肥料,導致土壤板結,有機質下降。導致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但產量和經濟效益不高。

2)大豆施肥的第二個問題是氮磷鉀配比不合理。20世紀80年代黑龍江省土壤普查結果表明,氮、磷、鉀缺乏,忽視了鉀肥的投入。雖然近十年有壹定的鉀肥投入,但投入很少。目前大豆施肥往往磷肥多鉀肥少,要適當調整氮磷鉀比例,控氮穩磷補鉀。

3)大豆施肥的第三個問題是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已經推廣多年。而且在黑龍江省,大豆連作面積大,營養單壹,病蟲害嚴重。如果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將明顯改善大豆根際環境,提高產量。

五十八、大豆根瘤菌固氮還需要施氮肥嗎?

大豆是壹種需要更多氮的作物。雖然根瘤菌能固定空氣中的氮供大豆吸收利用,但僅靠根瘤固定的氮不能滿足大豆全生育期的需要。結果表明,大豆根瘤固氮只能提供大豆本身的1/2 ~ 2/3,其余氮素必須通過土壤和施肥來補充。

在土地薄、底肥不足的田地,大豆出苗後,種子中的含氮物質已基本消耗殆盡,此時根瘤尚未形成,或者固氮能力還較弱,因此苗期常出現缺氮現象。播種時,用少量氮肥作種肥,可促進幼苗根和葉的生長。肥力高、底肥充足的田地,不施種肥。在中等肥力的田地裏,氮肥可以和其他肥料壹起作為基肥,以滿足大豆幼苗對氮的需求。壹般每公頃施肥量為150 ~ 250公斤碳酸氫銨或60 ~ 75公斤尿素。苗期施氮肥吸收時,壹定要控制數量,因為基肥或種肥施氮過多會抑制根瘤菌的繁殖和固氮能力。種肥的施用應與化肥嚴格分開,防止灼傷種子和根系。

開花後大豆吸氮量達到高峰,由於固氮菌的固氮能力減弱,灌漿期也會出現缺氮現象。因此,在壹般肥力條件下,初花期追施氮肥也有較好的效果,尤其是薄地。施用量壹般為每公頃150公斤碳酸氫銨或60公斤尿素。此外,1% ~ 2%尿素溶液也可用於結莢期和灌漿期缺氮田噴施,效果也較好。

59.種大豆為什麽要施鉬肥?鉬肥怎麽施?

大豆對鉬的需求量比其他作物高100倍。鉬是固氮酶的成分,參與含氮物質的代謝,可以促進大豆根瘤的形成和生長,增加根瘤數量,增大根瘤體積,提高固氮能力,進而增加大豆葉片的葉綠素含量,增強光合能力。鉬還能促進大豆根系的生長,增加對養分的吸收能力,增強抗旱能力。鉬對豆科作物有很好的增產效果。鉬供應不足時,豆科植物根瘤少,固氮能力下降,有時幾乎不能固氮。

鉬酸銨是目前常用的鉬肥,壹般用作種肥或葉面肥。制作種肥時,每公斤豆種使用2克鉬酸銨。先用5倍的熱水溶解,充分攪拌,冷卻,混種,陰幹,播種。葉面肥在初花期噴施0.05% ~ 0.1%鉬酸銨溶液,壹般每公頃450 ~ 750公斤。

鉬在土壤中不易淋溶出來,過量或連續施鉬容易在土壤中積累,積累到壹定量就會在大豆種植地發生鉬中毒。因此,鉬的應用不能過量,也不能在同壹領域應用多年。

  • 上一篇:初中憲法宣傳手抄報
  • 下一篇:妳說的帶薪休假是什麽意思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