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大學畢業生就業陷阱的根源及對策

大學畢業生就業陷阱的根源及對策

大學畢業生就業陷阱的根源及對策

就業的含義是指法定年齡內的勞動者為獲得報酬而從事的工作。接下來我將帶來大學畢業生就業陷阱的根源和防範措施,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大學畢業生就業陷阱的根源及對策

近年來,由於高校擴招,部分市場需求飽和,大學生就業不容樂觀,各種就業陷阱比比皆是。

壹種基本類型的就業陷阱

大學生就業陷阱是指用人單位、其他機構或個人利用大學生的弱勢地位(如社會經驗不足、自我保護意識差、就業競爭激烈等)的現象。),以提供就業機會為激勵,采取非法、不道德的手段,與權利義務不對等的大學生達成各種就業意向(協議),以侵害其合法權益。目前大學生的就業陷阱可謂五花八門,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按就業陷阱主體分類,包括招聘會陷阱、職業中介陷阱、“皮包公司”陷阱等。第壹,招聘會陷阱。指招聘會主辦方利用虛假宣傳騙取求職者門票或報名費、資料費等。第二,專業中介的陷阱。指專業中介機構以介紹工作為由收取高額中介費。這類中介往往設施簡陋,沒有正規的人員組織,所以是不合格的“中介”。當求職者支付大量中介費時,中介會列舉各種理由拒絕甚至壹走了之,從而騙取求職者中介費。第三,“皮包公司”陷阱。其本質是用人單位非法用工,通常以低學歷、高薪酬吸引求職者。

2.根據就業陷阱的手段,它包括高薪陷阱、合同陷阱、區位陷阱和保證金或存款陷阱。

第壹,高薪陷阱。這類陷阱壹般是利用大學生社會閱歷淺、野心大的心理,打著“高職”的幌子引誘求職大學生,但實際上讓這部分人去當推銷員甚至搞傳銷都是違法的。

第二,契約陷阱。有的單位招聘時待遇不錯,但不簽聘用協議,甚至不簽聘用合同;有的單位在招聘員工時做了各種承諾,但合同裏沒有字;也有壹些單位在合同中設置壹些模棱兩可或者容易混淆的詞語來欺騙求職者。

第三,存款或存款陷阱。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嚴禁招聘單位向大學生就業收取費用,包括信息費、培訓費、押金、保證金等。但是在招聘中,大學生經常會遇到各種借口索要費用的情況。大學生壹方面急於找工作,另壹方面又缺乏相應的法律知識和保護意識,所以經常陷入這樣的陷阱。

3.根據就業陷阱的目的,它包括收費陷阱和賺取廉價勞動力陷阱。第壹,電荷陷阱。現在很多公司以各種借口收取大量費用:比如用誘人的職位誘惑妳,然後要求妳參加培訓,交培訓費;或者入院後要求購買公司產品等等。二、賺取廉價勞動力的陷阱又稱試用期或實習陷阱,本質上是在試用期榨取廉價勞動力。據了解,利用試用期騙取廉價勞動力主要有兩種形式。壹種是在試用期過後告訴求職者自己各種原因不合格,公司辭退也是無奈之舉;另壹種是無故延長試用期。

二、大學生就業陷阱的根源——職業定位不準

綜合以上各種就業陷阱,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是哪種就業陷阱,都有壹個共同點:用人單位其實根本不想安排就業,而是利用畢業生急於找工作、缺乏經驗的心理,通過各種手段榨取他們的金錢和勞動力。究其原因,通常我們會發現以下幾個方面:

1.我國法律不夠完善,學生沒有被納入勞動法的調整對象。大學生與中介的關系不是勞動關系,而是合同關系。目前沒有強有力的法律依據起訴中介。所以勞動監察部門對兼職被騙的大學生是幫不上忙的。

2.目前,人才市場對招聘單位的監管存在壹些漏洞。按照規定,公司進入人才市場招聘,需要出具營業執照、招聘人員身份證、公司介紹信等。,但大部分人才市場無法有效鑒別營業執照的真偽。有業內人士擔心大學生缺乏足夠的社會經驗和閱歷。如果僅僅依靠主觀印象來辨別招聘單位的真偽,很難保證他們不會上當受騙。

3.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分辨力差。由於大學生長期生活在“象牙塔”裏,沒有經驗,比較單純,容易上當受騙,而且社會上的人際關系相當復雜,很多求職的大學生壹不小心就容易上當受騙。

4.大學生維權意識薄弱。大學生被騙後的自我保護行為確實不容樂觀。據調查,其中近50%的人在遇到就業陷阱時選擇忍氣吞聲,無形中助長了黑心中介或騙子的氣焰。

三、防止大學生就業陷阱的主要手段——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所謂‘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將個人發展和組織發展結合起來,對決定壹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進行分析、總結和衡量,確定壹個人的職業目標,選擇實現這壹職業目標的職業,對工作、教育和培訓做出相應的行動計劃,對每壹步的時間、順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畢業生只要制定了個人階段性或長期的人生目標,就會對自己的才能、特長、愛好進行充分的估計和定位,會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和追求。如果他認為適合大城市和熱門行業,那麽他可以去這些地方;如果他認為在中小城市,在中西部可以實現人生價值最大化,他就不會跟風,而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選擇。壹些畢業生在求職中碰壁的另壹個原因是,不了解用人單位的要求,不知道自己在別人的考核體系中是否合格,只是盲目跟風,不知道自己是否適合這個崗位,是否與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和人生規劃壹致。有了這種盲目性,求職自然不會順利。當然,大學生能否準確定位取決於兩個方面:壹是自己的理解,二是對用人單位的理解。因此,當前學校或就業指導單位要把引導畢業生面向基層、面向西部、融入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建設與畢業生職業生涯和人生目標規劃的教育結合起來,紮紮實實地去做,而不是空洞地號召他們降低期望值。

擴展內容

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分析

大學生起薪可能上漲

金融風暴後,中國經濟開始企穩回升,大學生的薪資預期也開始提高。從城市來看,預計xx年北京、上海等城市畢業生平均起薪將達到2800左右。

合肥明年能達到北京等壹線城市2800元的水平嗎?省工商聯人才市場副主任李玟坦言,從xx來看,大學生平均月薪在1.200元左右,預計明年會漲200-300元,在1.500元左右。她解釋說:畢業生的工資水平與他們生活的地區的消費水平有關。合肥不可能壹下子漲到2800元。

面對不斷上漲的起薪,合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處處長雷璐分析,整體經濟復蘇是加薪的主要原因,企業的訂單也在增加。從長遠發展考慮,留住人才也是關鍵。他幽默地告訴記者:現在什麽都在漲價。由於物價上漲和各行業工資整體上漲的影響,大學生的工資應該會漲壹點。工資太低,大家都跑了,企業老板就成了壹軍,所以明年工資上漲趨勢是壹定的。

術業有專攻會成為搶手貨。

從今年的人才市場情況來看,能源、地礦、測繪等高新技術專業就業相對樂觀,薪資相對較高。預計明年形勢會好。李玟告訴記者,今年能源等高科技專業的本科生平均月薪在1700元左右,比其他專業高出幾百元。此外,工程和金融行業也被看好。

相比高科技行業的樂觀前景,營銷、計算機等行業的薪資相對較低。李玟告訴記者,xx市場營銷行業的基本工資在1,000元左右。

全國專業信息分析師林雲濤認為,能源、地質等高科技行業的學生,因為有相對專業的能力,所以工資較高是很正常的,這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好的。技術已經進入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如果妳能掌握壹門或幾門專業技術,妳壹定是搶手的人才。林雲濤告訴記者,對於能夠快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做出有效決策的人的需求會持續升溫。

工資看能力。

大學生工作必備的能力是適應社會的能力。林雲濤認為,大學生在學習階段基本上是與社會脫節的,但是象牙塔和社會現實有很大的區別。所以大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前,壹定要有適應社會的能力。

明年畢業的大學生應該如何準備就業?對此,林雲濤提醒,要做好心理和身體準備。要學會如何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也要認識到,工作後,不能再埋頭讀書,要學會動手做事,動手解決問題。

薪資水平更多的是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尤為重要。合肥技能獎獲得者石告訴記者,他只有高中學歷,但他帶領的團隊,與北航院合作,研制出壹種飛機機翼材料,這在國內是空白。憑借這壹材料的研發,他不僅獲得了1萬元的獎勵,還賺了幾十萬元。

明年大學生工資有望上漲,但關鍵還是看個人能力。雷璐表示,大學生就業時,不僅要關註薪資水平,還要考慮就業前景,而薪資水平與個人能力密切相關。此外,他認為社會福利也是大學畢業生考慮的壹個重要方面。

大學畢業生就業

學校門口離企業有多遠?目前大學生就業普遍缺乏就業能力,企業總抱怨大學生不“專業”。差異造成了大學生與企業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阻礙了大學生就業。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心態很重要。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

大學生的態度最有問題。

江西省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應該包括工作能力、適應能力、求職或生存能力。就業能力是基本的職業素質,是保持大學生就業的能力。目前大學生普遍缺乏這種能力。

目前,大學生的職前培養應分為三個階段。壹、培訓求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需要從行業知識、企業知識、職業規劃、職業心態、求職技巧等方面進行培訓。其次,通過努力獲得就業機會後,由於缺乏基本的職業素養,難以適應職場的要求,這也是很多用人單位不願意直接招聘大學生的重要原因。再次,大學生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知識與用人單位對具體崗位所需要的實際職業能力存在差異,需要以目標崗位為導向的職業技能培訓。就業請參考大學畢業生就業心態重要。

企業對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的看法是態度是最大的問題。用友軟件有限公司培訓經理唐長軍認為,大學生剛到企業工作,達不到企業的用人標準是很正常的。企業聘用大學生,是因為看重大學生的可塑性,學習新知識、新東西快,願意幹壹些重活,增強企業活力。但如果大學生缺乏主動性,就很難得到企業的青睞。他說:“學生時期是壹種被動的心態,是壹種接受的心態,而企業希望每個員工都有壹種主動的心態,主動關心企業的心態,積極工作,有主人翁的精神。現在學生缺乏這種精神,迫切需要思想的轉變。”

擁有壹顆平常心,從零開始,往往是畢業生最難做到的事情,壹種豁達的心態是極其缺乏的。現在的畢業生自以為什麽都懂,往往壹到公司就要求擔任要職,但是到了公司才發現實際操作和課本上學到的相差甚遠,要想在壹個公司裏打頭陣,至少要了解公司文化,到了公司後才發現自己什麽都不會。

先就業後擇業不是盲目就業。

現在很多大學生找工作都遵循先就業後擇業的原則,但企業也告誡畢業生,先就業不是盲目就業,也不能不顧壹切就業,對行業崗位甚至想從事的公司都沒有概念。

南昌大學的李雄告訴記者,他學的是工程學,但他也對銷售和管理感興趣。他說:“我現在的感覺是,我可以做任何事情。有時候真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麽。等我畢業了,我可能會根據我的收入來找工作。”

江西省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的工作人員認為,畢業生隨便找工作的現象非常普遍。很多人沒有明確的就業意識,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麽工作,所以只想先找到工作。他說:“尤其是壹些外地畢業生,如果公司能解決戶口,讓他做什麽都行。其實學生走向社會的第壹步很重要。他們選擇什麽樣的職業必須慎重考慮。”

現在很多來求職的畢業生對自己選擇的行業和崗位壹無所知,甚至連公司都不了解,有的已經開始提要求了。有的同學要求調到北京上海等地,做什麽都無所謂,但是不了解行業和崗位的人怎麽做好工作,企業自然不會選擇他。

  • 上一篇:員工必須履行哪些法定的安全生產基本義務?
  • 下一篇:如何衡量違規代購的處罰?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