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在經濟、科學、藝術等領域湧現出了壹大批傑出人才,幾十年來,猶太人獲得諾貝爾獎的比例遠高於其他民族。猶太人在智力活動上的優勢與其家庭教育密切相關。
(1)豐富的文化遺產:猶太人雖然在長期的民族災難中背井離鄉,但卻分散在世界各地。他們頑強地維護著自己的文化,同時也吸收了東道國的文化精華。這樣才會有更廣闊的視野,更豐富的知識和養分。
(2)對教育的執著追求:壹位外國作家寫道:“猶太家庭在知識方面應該受到高度贊揚,非猶太家庭在這方面相形見絀。這壹因素構成了所有其他差異的基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8年進行的壹項調查顯示,在以猶太人為主的以色列,14歲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閱讀壹本書,全國有450萬人,100萬人擁有圖書卡。
(3)理性思維方式: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猶太人赫伯特·布朗(Herbert Brown)說,“我的祖父經常問我,為什麽今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他讓我自己提問,自己找原因,然後讓我知道為什麽。整個童年,父母都鼓勵我提出問題,從來沒有教我靠信仰去接受壹件事,而是凡事要求真。”
(4)永恒的探索情緒:猶太家庭不僅重視知識,更重視天賦。他們崇尚創新,認為沒有創新的學習只是壹種模仿。學習要建立在思考的基礎上,要敢於懷疑,敢於提問。可見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對大家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當然不能說是錯的,但是這種思維方式很容易把歷史簡單化,因為任何事情的影響都來自方方面面,很難分析清楚。比如猶太人問題,納粹反猶主義可能如妳之前的教育(及其推論)所說有經濟原因,但歸根結底是宗教原因。沒有這個背景知識,分析絕對是片面的。有時候在分析不清楚的情況下,會采用“利益歧視法”,因為利弊比正義與非正義容易判斷得多。
二、歷史背景:
基督教壹直是反猶的。根據微軟百科全書裏的描述(我看不太懂),猶太人因為恪守猶太教的教義,拒絕承認耶穌是救世主,導致了從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接受基督教以來的歧視和迫害。
聖奧古斯丁認為猶太人應該為此受到懲罰:接受貧窮和屈辱。壹方面迫害猶太人,另壹方面在羅馬帝國及其後繼者的很長壹段時間裏拯救猶太人免於滅絕。8世紀以後,歐洲的日耳曼君主(法蘭克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鼓勵猶太人在其領地內的某個位置定居。原因是猶太人善於經商,但實際上猶太人不能擁有土地,也不能成為封建領主的佃戶,所以不會對領主的權力構成威脅。然而,這些特權進壹步加深了根植於宗教的怨恨。但由於領主的保護,歐洲的猶太人至少活了200年。
11世紀的十字軍運動重燃了基督徒對猶太人的仇恨,萊茵蘭的猶太人聚居地被清除(1096)。之後壹直到文藝復興時期(16世紀),西歐和中歐的猶太人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不斷被當地統治者驅逐。納粹給猶太人發許可證的做法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公元12世紀被羅馬天主教會規定,禁止猶太人在復活節等節日出現在公共場合,基督徒也被禁止與猶太人為鄰。因為梵蒂岡也禁止基督徒之間的借貸,猶太人恰好是這種未來銀行原型的祖先。像中國,那時候不種地的都是不務正業的人,放貸也不是什麽好事。至於猶太人,正是每個烏雲都有壹線希望的人得到了金融業的“人才”。在此期間,許多從西歐和中歐被驅逐的猶太人逃到波蘭並在那裏定居。至於原因,我也沒查出來。我只知道當時的波蘭(包括今天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不是壹個好地方。
有意思的是,當時猶太人在伊斯蘭世界享受的生活遠比基督教世界滋潤。文藝復興時期,隨著科技文化的進步,是“宗教寬容”,來自波蘭等地的猶太人開始陸續返回西歐。但是,包容不等於接受。這個時候猶太人沒有獲得公民身份,個人和經濟生活受到很多限制,比如居住在擁擠的猶太人聚居區。當時猶太人的地位大概和內戰前的南方奴隸差不多,需要貢獻自己的力量,但不能享受平等的權利。在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中,民族主義戰勝了宗教差異。從法國(1791)到德國(1871),所有西歐國家都承認猶太人的公民權,猶太教也隨之改變,其中之壹就是巴勒斯坦建國的要求中不再包括祈禱。當然,這些變化是對傳統猶太人的敵意。
始於19世紀末的反猶主義,更多的是在宗教的基礎上與“種族主義”融合在壹起。種族主義由來已久(至少比馬克思主義更久)。雖然我不認同,但我相信它的出現和相對繁榮壹定有它的原因。不管原因是否合理,結果都是猶太人的重新流亡,從反猶最嚴重的俄羅斯到西歐,從西歐到美國等地。巴勒斯坦建國就是在這個時候作為猶太人的對策之壹提出來的。
相信大家都知道二十世紀猶太世界發生了什麽,因為這與“政治”息息相關。說到“政治腐蝕歷史”,我並不認同。什麽是歷史?歷史是昨天的現實,政治是今天的現實。歷史是原著,《政治腐蝕歷史》是再創作。其實我們歷史教育過程中最大的亮點就是基本忽略了宗教對政治的影響。事實上,至少歐洲歷史和基督教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
比如歐洲的宗教改革,15、16世紀歐洲的戰爭基本上都與之有很大關系,這對於長期受到“有神論”教育(包括儒家思想和* * *生產主義)熏陶的我們來說,可能很難理解甚至想象。我從猶太人的歷史中了解到:1。對猶太人的迫害和流放是主流;2.強大的民族通常是自信的,而自信的民族通常是寬容的(當然現在也有反例,不知道怎麽解釋);有信仰並堅持的人應該被尊重(不壹定被尊重),不管他們的信仰是否合理。至於說反猶主義源於猶大,猶大怎麽可能是耶穌的門徒,怎麽可能信仰猶太教?
第三是宗教和經濟原因。
猶太人不信基督,信猶太教。當年背叛耶穌的是猶太人,所以基督徒對猶太人有著解不開的歷史恩怨。來自基督教家庭的孩子被教導猶太人是邪惡的化身。
在經濟上,猶太人在他們居住的國家總是屬於較富裕的階層。其實有些人確實有錢沒心沒肺。其實現在很多猶太人也壹樣。比如引發東南亞金融危機的金融大鱷索羅斯,他極其富有,卻和猶太人建立的以色列國毫無關系。猶太人的富裕和不能做人,引起了民眾的普遍厭惡。希特勒當時面臨經濟危機,在解決不了社會矛盾的時候,就把矛頭指向猶太人,這就給所有的社會問題提供了壹個出口。
其實在他之前,其他國家也是仇視猶太人的,包括代表正義的英國。事實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與德國協調,與猶太復國主義者壹起,強行將許多德國猶太人移民到巴勒斯坦貧民區。後來在這個地方建立了以色列國,但直到現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仍然沒有和平,詛咒從20世紀30年代就存在了。那個地方本來就是阿拉伯的地方,英國人很難以國聯的名義給猶太人劃壹塊。後來德國壹度考慮把歐洲猶太人全部放到馬達加斯加讓他們去死。後來發現沒有那麽多資源,尤其是運輸能力,最後解決了才真正大規模屠殺猶太人。
說白了,歐洲幾乎所有國家都討厭猶太人,但希特勒這麽做是因為他蠢。其他國家歧視但沒那麽多殺人,所以顯得很高尚。這種宗教上的敵意,就像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間的仇恨壹樣,是我們中國人很難理解的,因為我們中國的宗教從來就不是排外的。無論道教還是佛教,都不是神。雖然佛道之爭壹直存在,但至少在百姓眼中是正統,不存在生死問題。但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不是這樣的。他們都是壹神教,只有壹個神。信我的人是對的,不信我的人是異教徒,這是很不相容的。歷史上記載的十字軍東征大概有11次,死了N多人。直到18世紀,土耳其帝國圍攻維也納。現在很多阿拉伯人都說,美伊戰爭其實是壹場宗教戰爭。我不這麽認為。至少石油是有壹定原因的,但是宗教因素在現代社會就不好說了。
第四,還有其他原因:1。希特勒崛起之前,受了猶太人很多苦,或者說受了很大的屈辱。2.以殺雞為例。想象壹下,我可以殺死最聰明的民族,其他民族也會投降。3、個人興趣,好玩。因為這是希特勒的原因,在希特勒的自傳《我的奮鬥》中,他提出了仇恨猶太人4,轉移國內矛盾5,更快獲得財富。今天的以色列和德國是什麽關系?目前,德國和以色列的關系正常化。德國是壹個反省的國家,戰後德國在很多公開和私人場合為自己的錯誤道歉,贏得了以色列的原諒。德國外交部網站在德以關系壹欄有壹部分。
根據德國法律,德國因二戰猶太人大屠殺而有義務保障以色列的生存權,這是德國外交最基本的政策。德國承認對以色列的生存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維護猶太國家的和平與安全的權利是德國民族原則的固定部分。德國有義務停止任何威脅以色列存在的行為,或者給予以色列必要的援助。
經濟上,德國是以色列第三大貿易國,雙邊貿易額達42.6億歐元。德國企業在以色列直接投資約6543.8億歐元。
自1952盧森堡條約以來,德國為猶太人支付了267億歐元。包括德國每年賠償猶太受害者4 . 24億英鎊。
軍事上,德國向以色列提供技術援助,向以色列出售各種軍事裝備。德國訓練以色列軍官,尤其是海軍潛艇軍官,以色列也接受德國軍官進行反恐訓練。到1999,伊斯雷爾還在沙漠環境中訓練,它負責在中國訓練德國特種部隊KSK。後來,考慮到以色列和中東恐怖組織之間不對稱沖突的增加,KSK轉而在美國接受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