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這壹合法權利來自兩個方面:
首先是地理標誌權某些功能的法律確認。確認的過程就是將壹些帶有自然屬性的權利上升為法定權利的過程。因為使用特定地理標誌的特定產品的自然屬性和人文屬性,屬於特定地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資源,是當地人民用智慧和勞動創造出來的。在這種情況下,法律的作用是以法律形式確認具有自然屬性的權利,類似於法律權利的原始取得。如:該地區生產者的財產收益權、保護這壹特定標誌完整性的權利、保護使用地理標誌的產品不受侵權和假冒的權利、這壹特定地區的生態權等。
第二,法律規定了壹些與地理標誌保護相關的相應權利。
這種方式主要不同於第壹種確認方式。如果說第壹種方式是權利的原始取得,那麽第二種方式就是法律規定的基於對原始自然權利的某種限制或約束而隨後取得的權利。兩種方法的結合表明,地理標誌權的歸屬應以壹個社會的利益為基礎,目的是保護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包括維護生態權益。
基於以上論述,地理標誌權的主體不應是某些學者所主張的,而應僅限於特定地理範圍內享有地理標誌使用權的產品生產者。比如,所謂地理標誌權,是指原產地的產品生產者對原產地名稱的專有權利。從地理標誌權的法律性質分析可以清楚地知道,地理標誌權的主體應該是壹個包括所有利害關系人的主體範圍,是介於公權和私權之間的壹個主體性質。如果僅僅從私權的角度強調特定生產者的權利,地理標誌的法律規定將無法有效保護其他相關主體的合法利益。由此看來,地理標誌權的主體應包括:地理標誌權作為壹種新型知識產權,具有知識產權的壹般特征,但同時又體現出自身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地理標誌權具有豐富的由公權和私權融合滲透的權利體系,是國際市場失靈和國家間政府失靈雙重矯正的產物,是市場調節和國際宏觀調控的結果。從社會契約的角度來看,地理標誌權作為介於公權和私權之間的壹種獨特的權利類型,也是在社會契約二次締結的理論背景下,第三方監管主體——社會中介組織協調上述兩種失靈的最終歸屬類型。《社會合同法》認為,當社會發展到壹定程度時,原有的社會控制模式和權力分配模式已經不能滿足解決現存社會糾紛和權利沖突的需要,即在絕對所有權和契約自由的純私法環境下,權利之間的矛盾已經不能實現原有法律和社會框架下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 並且迫切期待另壹種控制力量的出現,以平衡國家與私人部門之間原有的權利失衡。 既不能過分強調國家的力量,會淹沒和吞噬個人的權利,也不能過分強調私權,不會有穩定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因此,社會契約論的第二種結論應該誕生,主張將原本由國家享有的部分權力交給壹個社會中間組織,構成國家、社會中間組織和私人三足鼎立的制衡的社會權力結構。
地理標誌權的出現及其法律屬性的界定,正是基於上述對經濟人追求經濟利益為國家權力和個人私權的特征的克服而產生的介於公權和私權之間的權利類型。在國際經濟貿易中,由於每個國家都享有自己獨立的經濟自主權和立法權,每個國家必然會從自身利益出發,制定自己的地理標誌權法律。但是,要實現其他國家對其產品享有的地理標誌權的承認和法律保護,就必須克服生產者的純私人利益和國家運用公權力的自我保護。因此,需要組建壹個國際社會的中介組織,在各國的授權下平衡和協調它們的利益,實現全球資源的優化配置。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地理標誌權有賴於國際組織的協調,最終形成具有獨立法律屬性的獨特權利內容:地理標誌作為商品的獨特標誌,為商品的流通和最終消費提供可識別的標誌,最終提升商品的市場價值。因此,地理標誌權從壹開始就具有財產權的內容。任何國家的生產者都渴望通過法律保護其產品的地理標誌,以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擴大產品的市場份額,其最終目的是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因此,地理標誌權顯然具有財產權,這也是地理標誌權最客觀的權能。
當然,生產者的權利,相對於地理標誌的權利,不僅體現在使用地理標誌的產品生產過程中,還突出體現在產品的流通過程,即銷售和消費過程中。具體來說:(1)為了保證地理標誌產品獨特的自然屬性,生產者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要註意特定的生產工藝和技術,特別是在產品質量和自然特征上力求完美,以最終體現特殊保護的法律價值和社會價值。(2)當產品投入流通時,生產者的權利首先體現為兩種權利屬性,即形成權和請求權。所謂生產者地理標誌形成權,是生產者在未取得對方特定意思表示的情況下單方面享有的權利,主要體現在銷售權、廣告權和地理標誌保護權(可分為標記權、警告權、爭議解決權或申訴權等。).除了形成權,生產者還享有地理標誌請求權。壹般來說,這種請求權以形成權為基礎,在形成權的行使不能達到保護地理標誌權的目的時適用。根據民法的壹般理論,形成權是不可撤銷的,其效力將在對方提出形成權抗辯時恢復。以地理標誌權為例,生產者壹旦發現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無法通過行使形成權解決時,應賦予其相應的請求權,要求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保證不再重復、賠禮道歉。(3)地理標誌產品進入消費渠道後,生產者的權利不像流通過程中那樣明顯,不享有針對消費者的特定權利。最重要的是行使追索權。這壹權利實現的前提是消費者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向生產者主張權利,生產者在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後,有權向真正的侵權人追償。實際上,這種權利不是地理標誌的原始權利,而是壹種繼承權。許多學者將地理標誌權僅僅歸結為生產者的權利,而忽視了消費者的權利。作者認為這種理論傾向是非常危險的。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權利的屬性也發生了分化和限制,即從絕對所有權到相對所有權,從契約自由到相對自由,從過錯責任原則到無過錯責任原則,這些都印證了法律對權利本身的控制。在民法理論中,也出現了禁止權利濫用原則和禁止權利過度行使原則。在權利約束的背景下,它包含著對其他權利的維護和支持。就地理標誌權而言,對生產者的權利約束是為了保護地理標誌權利客體的相關利益者。因為地理標誌產品不可能脫離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消費者而獨立存在,否則地理標誌的保護就沒有社會和法律意義。
從地理標誌權的價值目標來看,其根本目的是維護這壹獨特產品的市場聲譽和社會聲譽,從不同的國際條約中也可以看出這壹點。特定的市場信譽和社會信譽首先要依靠特定地理環境的長期維護,其次要保證消費者對產品的長期青睞,從而最終維護生產者的利益。因此,很明顯,地理標誌權對於消費者權利的保護以及隨之而來的公民環境權的保護是不可或缺的。
從各國對消費者權利的保護來看,消費者的權利首先體現為自身的生命財產安全權,其次是保障生命財產安全的各種延伸權利,主要體現為知情權、選擇權和人格尊嚴權。因此,地理標誌權也應無壹例外地體現對消費者權利的法律保護。該權利的基本內容是保障消費者在購買地理標誌產品時和消費過程中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賦予消費者對地理標誌的建議權和監督權。沒有消費者的支持,在世界範圍內建立地理標誌權是沒有意義的。筆者認為,消費者在地理標誌中的權利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種:生命健康權、財產安全權、知情權、選擇權、人格尊嚴權、建議權和監督權。環境權的概念在地理標誌權中尤為重要,應該得到優先保護。在以往的著作中,忽視了環境在地理標誌中的地位,也從未提出將環境權納入地理標誌的保護範圍。筆者認為,這是壹個重大而嚴重的錯誤,是法制觀念的重大缺失。事實上,各種關於地理標誌的國際條約都在強調地理標誌的自然屬性,但到了各種理論著述中,卻被片面理解為純粹的私權。本文前半部分對地理標誌權的法律性質進行了深入分析,無論是其法益還是其社會利益都不能掩蓋環境權的重要性。
環境權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作為壹個從國際法到國內法廣泛使用的概念,壹開始就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爭議。兩種典型的理解是“環境權”和“環境權”。根據傳統法學理論中權利的“主客體”二分法,21從人道主義的角度強調權利的主體是自然人,客體是物,所以我們把環境權理解為“對環境的權利”。《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宣言》表達了對環境權的理解:“人類有在有尊嚴和福祉的生活環境中享受自由、平等和適足的生活條件的基本權利,有保障和改善今世後代環境的莊嚴責任”。顯然,環境權的出現是由於人類認識到環境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同時對傳統法學的研究產生了變革性的影響。就地理標誌而言,環境在特定產品獲得法律保護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葡萄酒和各種獨特的農產品。但是,含有環境因素的地理標誌權並不授予與地域環境享有同等權利的公眾,而僅僅確定為某些生產者獨有,這顯然不符合法律的公平原則。雖然生產者在產品制造過程中的智慧創造和成本投入不容忽視,但如果這個地區缺乏環境因素,生產者未必能獲得市場的充分認可。
當然,環境權的存在並不意味著其他人享有與生產者同等的權利。地理標誌權中所謂的環境權,是指特定區域的公眾保持該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自身優越環境的永久權利,以及防止生產者肆無忌憚地攫取環境資源的權利。具體而言,地理標誌權中的環境權應包括:環境資源永久使用權、環境事務參與權、環境狀況知情權、環境監督權和環境利益補償權。為了保證產品在特定區域的永久特性,防止生產者只顧自身利益而忽視環境利益,可以在立法中設立地理標誌環境委員會,其主要職責是監督地理標誌產品的生產,維護生態環境,做好環保宣傳。同時給予地方政府壹定的地理標誌產品環境稅,實現地理標誌的可持續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