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平臺如何治理假貨?假貨是指使用不真實的廠名、廠址、商標、產品名稱、產品標識等的產品。,造成客戶和消費者對正品的誤解,認為假貨就是正品。電商平臺如何治理假貨?
電商平臺如何治理假貨?1網絡知識產權打假,打什麽?
在電子商務時代,知識產權侵權主要分為版權侵權,如盜版、盜用圖片、侵犯藝術和文字作品;商標侵權,如突出使用商標、屏蔽商標、假貨、濫用關鍵詞等。;專利侵權,如外觀專利、實用新型專利,以及假冒廠名、廠址等其他侵權行為。
賣家在各大電商平臺銷售假冒偽劣產品,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也損害了原有企業品牌的權益,同時也嚴重阻礙了電商平臺的發展。打擊網絡假冒偽劣產品對實體經濟發展意義重大,從消費者到產業鏈的每壹個環節都可以受益於購物環境的改善。
企業可以采取的主要手段。
目前中小企業打假主要采取事後措施,大企業采取預防措施。因此,針對知識產權假冒或基於知識產權保護的品牌保護,企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利用平臺打假渠道維權。
如果侵權行為已經發生,但行為和後果不嚴重,且涉嫌侵權的企業規模不太大,企業可以采取網上投訴的形式進行維權。目前,阿裏、JD.COM、拼多多等平臺都加大了對侵權假冒行為的打擊力度,還開通了權利人在平臺上進行打假的渠道,權利人可以通過這些渠道自行或委托專業機構進行維權。以阿裏為例,阿裏的打假維權通道有六個步驟:
企業可以通過這個渠道要求侵權人刪除鏈接,從而達到維權的目的。
此外,對於投訴量較大的權利人,幾大電商平臺也有自己的誠信投訴機制。以阿裏平臺為例,當投訴刪除率≥90%、賣家投訴成功率≤5%、三個月投訴量≥100時,可自動升級為誠信會員,並可獲得簡化投訴材料、快速響應的福利。
2、提前預防和控制,歸檔資料
企業可以提前采取壹些防範措施,比如與平臺合作,及時備案產品信息,利用平臺的力量提前有效打擊假貨。以歐珀照明為例,歐珀照明法務部於2019年開始加入阿裏巴巴打假聯盟主動防控項目,向聯盟備案歐珀品牌權利及主要侵權品牌信息。阿裏電商網站會在假貨商家上架商品時自動檢測出貓眼石商標使用不當、貓眼石假貨銷售的鏈接,並在上架審核階段刪除。
企業權利人與平臺的有效搭配,可以形成防偽體系,及時遏制假冒。
3.發送警告信
如果網上投訴無效或者持續時間過長,權利人還可以使用警告信提醒對方停止侵權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互聯網用戶、互聯網服務提供者利用互聯網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方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因此,權利人可以要求電子商務平臺采取相關必要措施。
4.提起訴訟
如果被指控的侵權行為給權利人造成了重大損失,權利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但在向法院提起訴訟之前,應當積極、充分地準備好侵權的證據和自己遭受損失或者對方獲得利益的證據,為日後的法院訴訟做好準備,占據有利地位。必要時,企業也可以使用刑事指控。
摘要
其實線上線下。知識產權打假不是碎片化的狀態。線上產品壹般來自線下。權利人也可以委托專業機構對線上產品進行調查,從線上跟蹤到線下,同步打擊線下侵權者。
在實踐中,壹些企業錯誤地認為“知識產權打假”的過程是單壹的、固定的,以至於以“成功”作為衡量成敗的標準而忽略了其他因素。“成功”其實是壹個過程,需要嚴格的風險管控,合理的人員配備,律師、調查員、知識產權保護顧問各司其職,才能保證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能夠合法、有序、持續地進行。
電商平臺如何治理假貨2面臨矛盾。
整治假貨是電商在做的事情。拼多多創始人黃偉曾說:“我認為平臺應該堅決下架任何非法商品,不僅僅是商品,還有賣非法商品的商家。”但對於社交電商來說,假貨的整治面臨著更加復雜的局面,相對自由的銷售模式給監管帶來了壹定的難度。
據媒體報道,6月中旬,十幾名拼多多商人前往拼多多總部維權。有商家表示,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很多商家被迫凍結進價,關閉加盟店,也沒有得到合理的解釋。
隨後,拼多多發布情況說明,稱現場聚集的14家問題商家中,有7家在賣假貨,6家商品描述不符,1家虛假發貨。相關事實經平臺初審、復審程序核實,證據屬實。
有些商家認為自己受了委屈,平臺說“靠罰款商家獲利”的事情絕對不會發生。雙方的爭論凸顯了拼多多在處理假貨方面的管理問題。平臺初期的低門檻低價格策略給後期管理帶來困難。
除了拼多多,其他基於社交關系的電商平臺也處於快速發展期。與單單模式不同的是,壹些社交電商在打“帶貨”這張牌。
日前,有贊與Aauto Quicker宣布合作打造“短視頻電商導購”解決方案。Aauto Quicker App會增加壹個“Aauto Quicker Store”,每個主播都可以申請開店,店內的商品可以在作品區展示。屆時,Aauto quicking和Youzan賬號將實現互聯互通,Aauto quicking用戶可以直接購買自己喜歡的主播出售的商品。
比Aauto更快進入“內容+社交”模式的小紅書,在今年5月31日完成了新壹輪超過3億美元的融資。林允、戚薇、張韶涵等名人美妝博主分享“種草”給平臺帶來的引流優勢。
這種內容加社交,依靠主播或博主“種草”的銷售模式,比店家和官方自辦要自由得多。有些博主可以直接將用戶分流到微信進行自我交易,這無疑給監管帶來了更多的困難。
協同力
控制假貨要靠監管部門和平臺的共同努力。立法方面,電商行業即將面臨新的規範。
電子商務法三審稿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知道平臺內經營者銷售的商品侵害消費者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應當依法與平臺內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分析師姚建芳對國是直通車表示,監管涉及平臺自身的利益,而不僅僅是對賣家的處罰,這樣會讓平臺更有責任感。
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政策法律委員會副主任、段和端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劉春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電商平臺管理責任明確後,市場化的自我進化已經大大提高。監管弱化和強化的電商平臺活躍度也會有顯著差異。
即將迎來四審的電子商務法,有望讓社交電商平臺更加積極地打擊售假行為,讓社交平臺商家低價售假,劣幣追良幣的局面有所緩解。
在平臺管理方面,姚建芳認為這與社交電商的發展階段有關:“在發展初期,電商對賣家的門檻會比較低。發展到壹定階段,做壹個有品質的電商,平臺對商家的選擇會越來越嚴格,對售假的打擊力度也會加大。這是優勝劣汰的過程,也是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
除了治理,暢通消費者維權渠道也很重要。姚建芳表示,取證難、維權渠道溝通不暢是目前消費者面臨的維權困境。對此,她建議,如果平臺無所作為,消費者手頭有證據,消費者可以求助監管部門或輿論監督機構。
電商平臺如何治理假貨?3售假的工商處罰標準是什麽?
首先,查封沒收所有假貨,集中銷毀;
其次,沒收賣假貨的違法所得;
最後處以所售假貨貨值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我國《產品質量法》第五十條規定,在產品中摻雜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並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賣假貨被抓會坐牢嗎?
賣家賣假貨是在欺騙消費者,消費者買了不想要的東西,或者在使用過程中受傷。為了挽回損失,他們會揭發賣家。那麽,如果賣假貨的賣家被抓,可能會面臨刑事處罰,坐牢。
首先,賣假貨的行為人屬於賣假貨,是違法的。情節嚴重,數額較大的,要負刑事責任。
而且,根據犯罪的具體情節,應當接受以下處罰:
1.銷售數額較大,即銷售數額在五萬元以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2.銷售數額巨大的,即銷售數額在二十五萬元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其次,銷售假貨,未達到上述數額的,不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但要接受以下處罰:
1,責令停止生產銷售;
2.沒收非法生產和銷售的產品;
3.將處以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4.有違法所得的,予以沒收;
5.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
所以銷售假貨的賣家不壹定要負刑事責任,應該按照銷售金額來認定。
目前,各地工商部門仍在下大力氣檢查和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壹旦發現銷售假貨,勢必會受到相應的處罰。銷售假貨的具體工商處罰標準,根據產品質量法的規定,壹般是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並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但也要註意,銷售假貨實際上可能觸犯刑法,構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