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講述了壹個名叫邁克爾的15歲中學生偶然愛上了36歲的漢娜。對邁克爾來說,他在漢娜身上找到了壹個突然讓他成熟自信的世界,漢娜也因為邁克爾的閱讀而安靜,溫柔地閃耀。然而,漢娜很快就不辭而別了。當我再次見到漢娜時,米夏已經是壹名法律專業的學生,正在法庭上實習,但漢娜是嫌疑犯之壹。漢娜被指控在納粹時期擔任警衛,並在壹次空襲中造成大量猶太人死亡。(漢娜在戰爭開始時曾在西門子工作。還有晉升的機會,但漢娜卻出人意料地辭職了,成了壹名納粹衛兵。)庭審中,別人指責漢娜在空襲後起草了文件,她卻出人意料地拿走了合同,被判終身監禁。
在對漢娜了解越來越多之後,米莎發現了漢娜壹生中最大的秘密:漢娜不識字!正是為了掩蓋這壹點,漢娜才壹再放棄自己的未來,這也是她幾年前離開米莎的原因。但在法庭上和所有人面前,邁克爾沒有做出任何披露,也沒有為漢娜辯護。為了漢娜的安全還是為了妳自己?我不明白。
漢娜的身影壹直纏繞在米歇爾的心裏,甚至貫穿了米歇爾的壹生。入獄八年後,婚姻失敗的米歇爾又開始為漢娜朗讀名著,還給漢娜送磁帶。這給在獄中掙紮求生的漢娜帶來了希望。漢娜通過錄音的方式從圖書館借了這些書,然後逐字逐句地與她聽到的內容進行對比。為此,錄音機不得不壹會兒向前轉,壹會兒向後轉,壹會兒暫停,因為錄音機已經被反復的後退弄壞了無數次。漢娜逐漸學會了讀寫,並滿懷希望地開始給邁克爾寫信。我收到了漢娜的來信,心裏充滿了喜悅和安慰,但內心軟弱猶豫的米莎卻壹直沒有給她回信。
漢娜可以出獄了。由於沒有其他親人,獄警聯系了米莎,他們看到了尷尬的壹面。米莎發現漢娜明顯老了,幾乎不知道如何面對她。米歇爾去監獄接漢娜的當天淩晨,漢娜自殺了。
這部小說,看完給人壹個啟示,就是讓人們了解性,思考社會,洗滌妳的靈魂。
《讀本》的作者施林克是柏林洪堡大學的法學教授,也是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法學家和憲法法官。作為作家和法學家,他從人性和歷史的角度詮釋了壹種“變態的愛”。小說壹波三折,語言自然,構思獨特。小說中被歷史分隔的兩代人,在閱讀與傾聽、講述與沈默、罪惡與遺忘、逃避與抗爭、激情與突然覺醒的故事中經歷了風風雨雨,演繹了壹個讓人放不下、不知所措、壹籌莫展的故事。它對人性的挖掘是深刻的,對人的啟示是多向的。
首先,在漢娜被判無期徒刑的過程中,她壹直保持沈默,拒絕透露自己不識字但喜歡文學作品的事實。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她不惜沈默,陷入了更深的孤獨。唯壹能證明她清白的是米莎因為不可告人的戀情而守口如瓶。當米莎自私的逃跑,其他警衛對死亡的恐懼,甚至法官的不作為,都披上了法律、正義和熱愛和平的外衣,對著壹個普通、弱小、無辜的女人揮舞著屠刀,她唯壹能做的,就是忍耐、沈默,被人掐死脖子。
法律本來是為了維護每個人的利益而存在的,但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法律的正義性會因為要維護個人利益而受到挑戰。這是壹個悖論。
從漢娜的個人需求來看,她最關心的不是能不能自由,也不是別人會不會往她身上潑臟水,而是永遠不要揭穿她的文盲,從而獲得與他人的平等,維護自己的尊嚴。她不想在眾人面前帶著紅字茍且偷生。於是她犧牲了自己的自由和清白,換來了獄中生活的平靜。那麽面對這樣壹個倔強而又活潑的個體的頑強抗爭,法律只是顯露出它的蒼白、軟弱和屈服。
其次,還有壹個問題是我們無法回避的,那就是我們如何解讀歷史?
妳不屬於那個歷史時刻,妳也不是那個歷史時刻的人。那麽妳如何判斷那壹瞬間能影響歷史的人會是什麽樣的存在,或者說妳會做出什麽樣的思考和選擇?壹個人受審的依據是什麽?歷史應該如何評判?當壹個人或壹群人對自己隱瞞了什麽,誰能了解歷史的真實面目?
通過讀書,我學到了歷史,但我所領悟到的與歷史的真相相去甚遠。連對於漢娜在奧斯威辛監獄的行為,人們都無法知道真相,更何況對於那壹代人和無數歷史事件?從書本中獲得知識,從現實中獲得法律武器的人,以為自己擁有某種生殺大權,卻不知道自己可能完全被蒙在鼓裏。漢娜曾在庭審中問法官:“當時妳會怎麽做?”在場的人很少有人能回答,就算回答也只能假設歷史,而歷史是永遠無法假設的。
所以我認為小說家用這個故事挑戰了我們對道德、知識獲取、歷史和審判的定義——我們為什麽要評判壹個人?只是為了讓自己更安全?還是為了顯得無辜?是什麽目的讓我們聞起來如此囂張,以至於在我們接近真相的時候,讓他遠離。
最後值得思考的是這兩個人物之間的關系,我把它看作作者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隱喻。它象征著男人和女人,成年人和青少年,歷史的人和現實的人之間的關系。
壹段超越道德,卻又似乎符合人性的關系發生了。會給人帶來怎樣的災難?先不說這段感情對別人的影響,哪怕是當事人自己,恐怕都是毀滅性的。道德的力量束縛人的意識,影響人的行為,設定人的情感方向。在壹定的歷史時期,它是強大的,密不透風的。
所以,邁克爾自始至終都會隱瞞自己和漢娜的關系。年輕時,他享受著禁果的新鮮和刺激,成年後,他嘗到了愛情和恥辱帶來的內心痛苦和煎熬。他和漢娜之間除了性交流和大聲朗讀,從來沒有過真正的交流,所以沒有真正的愛情。所以,當後來的人生成為壹部震撼人心的大戲時,兩個人之間的“愛情”就成了最不重要的因素,因為自由和尊嚴遠比愛情和“性福”重要。
如果說兩個人深愛著卻因為現實的阻隔而無法在壹起是壹種悲劇,那麽人與人之間在交往的時候卻無法真正的溝通、理解、相愛,那就更可悲了!
漢娜最後的自殺,我認為是因為她對正義的幻滅,對失去尊嚴的恐懼,對未來失去信心,對人與人之間的愛情失望。通過漢娜不可告人的秘密,作者在啟示我們:當人類不能完全擁有這些時,人類存在的意義也就不復存在了。
顯然,這部小說是有存在主義背景的。作者試圖揭示外部世界的黑暗和混亂以及人類永恒的孤獨。雖然他對人類的未來過於悲觀,但卻極其深刻,再次讓我們認識到人類的悲劇性存在——人類的精神追求,人類的尊嚴和尊嚴,永遠無法用量化的標準來衡量。不管是道德還是法律,不管我們目前對這些有多依賴,漢娜可能是唯壹能拯救人類的人。
壹本好書是壹種具有神奇特殊功能的藥。如果妳喝了它,妳可以看到妳所有的內臟都是透明的,妳也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包括美麗的,醜陋的,強大的,虛弱的,閱讀的和沈默的,所有的壹切都因為陽光而無所遁形。